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古代的铜钱为什么中心会有一个四方形的孔洞?这其中有三个原因

古代的铜钱有个特点就是外形圆中心有个四方的孔洞,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古代铜钱中间会有一个方孔呢?

据考证,方孔铜钱是在秦惠文王那年铸造出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在公元前210年决定统一货币,便于各个地区的交易,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方孔铜钱,一直用到清朝末年,直到出现了银元为止。

在中国古代,造币技术还没有那么成熟。古人铸造好了铜钱之后,只是作为一个半成品,这还是传统的融铜铸钱的方式,把铜融化成水然后浇筑在模具上,在这之后出来的铜钱轮廓不规整、不美观,而且使用的时候经常会刮到手,如果有一个步骤没有完成好,可能这样的铜钱流传出去也会让使用者刮伤,这样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是不可控的,所以铜钱的铸造还需要经过打磨毛边,加工处理,再打磨掉毛刺。

从工序上可以看出打磨是很重要的环节,一直在反复进行打磨,所以,如果铜钱是实心的,就不能把铜钱串起来,这样就需要逐个打磨,耗费工时,如果中间凿出来一个孔,就可以把铜钱全部串联在一起,就可以多个铜钱同时进行打磨,大大提升了打磨的效率,也会提高打磨质量。

当然这个时候就会有人说,那里面是圆孔也可以啊,为什么一定是方孔?这也是有一定讲究的。

我们大部分看到的铜钱都是圆形的,中间还有一个方形的孔。为什么不直接成圆形,而是要这样打造呢?学者人们在古代,科技并不发达。那时的人们提出了天圆地方之说。所以铜钱是在此基础上铸成的。

古代人在买东西的时候,肯定不止用到一个铜钱吧。就像我们现在拿硬币会感到特别不方便。稍微不注意它就能从你兜了滑出来。为了让大家携带方便,中间那个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样就方便人们用绳子串起来,将它系在腰间。付钱的时候也不用一个个数。直接给一吊钱,两吊钱......这样就变得很方便许多了。

不过还是有一个地方不大听话,那就是云南。以滇池为中心的那一片地方,从春秋晚期起,就使用贝币,祖祖辈辈用习惯了,秦半两也没影响到那里。一直到元代都开始发行钞币了,对云南也只能网开一面。到了明朝,政府强行在云南铸币,还是没人理。直到明末清初,贝币才慢慢退出流通领域。贝币到后来其实很不值钱了,明末一两银子,能顶500串贝币,但你挡不住云南同胞就愿意用它。

智慧都是在不断表现出来的,从货币的统一,到货币的铸造再到货币的成型,每一个步骤,无一不透露着中国古人的智慧。中国古代的方孔圆钱就是中国人对美好事物的希冀与智慧的共同结晶。

同时学者们认为,方孔铜钱这样做还为了节约。铜币没有做成一整块,而是留个孔。就是为了省去一部分原料。这样全国的货币加起来就能省去大量材料。因为当时秦朝刚刚统一全国,经过连年征战。国家经济百废待兴。而铜钱是由铜合金铸成。当时秦朝士兵使用的兵器主要就是由青铜铸成的。所用铜这种材料就相对匮乏。所以就想出了这样一个可以节约原料的办法。

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同时天是绕着地球转动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所以方孔铜钱外面是做成圆形的,中间是做成方形的。同时这也从侧面表现出了秦朝一统天下,皇权集中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