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抗日战争中牺牲的第一位中国师长 他的大刀让日军闻风丧胆

西北军,是大清帝国末年、中华民国初年在中国西北地区发迹的军队,也是在民初至全面抗战以前,具有西北地域关联背景的军队。这个军队出了不少的名人战将,而说到西北军的战将,有一个人是绝对绕不过去的,这个人就是赵登禹。他在最后关头放弃逃生,选择和炮火下的北平城共存亡。

赵登禹,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抗日烈士,中国国民党党员。1914年赵登禹加入冯玉祥的部队,任冯的随身护兵,跟随参加北伐战争,后国民党军改编,回任第二十八旅旅长。跟随冯玉祥参加“中原大战”,战败后冯的部队被整编,赵登禹被任命为第29军37师109旅旅长。 1937年7月28日,对日作战时壮烈殉国,时年39岁,是抗日殉国的第一位师长。

赵登禹自幼聪颖勤奋,13岁时拜菏泽县武术高手朱凤军为师,精于拳术,善使大刀,寻常十几人难以近身。16岁时与哥哥赵登尧和两个好友一起步行900多公里,到陕西投奔了冯玉祥的军队。当时冯军兵额已满,赵登禹被安排在佟麟阁任连长的连队里当了一名“只管饭、不发饷”的副兵。

赵登禹从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一路擢升,30岁就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25师师长。在1930年爆发的中原大战中,冯玉祥的西北军失败,被张学良改编为第29军,赵登禹的25师被缩编为109旅,他也由师长被“缩”为旅长。

当时的29军的装备十分差,而且也得不到南京的正常补给。于是,他们只好拼命地练习近战术,希望到时候能靠近战弥补自己火力上的差距。赵登禹于是把自己所学的全部武术知识进行总结,得出了独一无二的刀法,并且亲自教给了手底下的人。在他的带领下,29军很快人人都掌握了刀法,而这个战术竟然在未来大有作用。

1933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3月9日,赵登禹率部驰援喜峰口,与日军钤木师团展开了惨烈的争夺战。经过三天激战,喜峰口几度易手,双方伤亡惨重,赵登禹的左腿也被敌人的炮弹炸伤。为了削弱日军的武器优势,3月11日晚,赵登禹带伤组织了三个团的敢死队,身背大刀和手榴弹,分两路夜袭日军炮兵阵地和宿营地,于深夜三四点杀入敌营,砍杀日军500余人。喜峰口夜袭战的胜利,使赵登禹和他的大刀队名声大振,路人皆知。当时政府为表彰赵登禹的奇功,给他颁发了最高勋章,并将109旅扩编为132师,重新“升”其为师长,授中将衔。远在上海的音乐家麦新,被赵登禹大刀队的英勇所激动,谱写了著名的抗日歌曲《大刀进行曲》,从此,“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唱遍了全国。

对于横行跋扈的日寇,赵登禹一贯坚持针锋相对与之斗争的原则。1936年夏天,几名日本特工绑架了第29军政治部主任宣介溪。赵登禹与另两位师长冯治安和刘汝明商量后认为,鬼子竟敢抓我军的高级将领,实在太嚣张,一定不能向其示弱。于是,他们将一亲日分子叫来,赵登禹让其向日方传话:“限日本人两小时以内好好把人送回。超过时限,我们就先把平津一带的日本人统统杀光!”当着亲日分子的面,赵登禹操起电话向部队下令,要求两小时之内完成作战准备,待命行动。日本人被赵登禹的凛然之气所震慑,果然在两小时内就将宣介溪安全地送了回来。

1937年7月26日,赵登禹奉军长宋哲元之命,赶赴南苑负责北平防务;与日军血战六小时,在集结途中,不幸被日军的伏兵击中胸部,壮烈殉国,年仅39岁。他和佟麟阁一起成为了全面抗战爆发后我军牺牲的最早的将军。直到现在,北京仍有学校和道路以他的名字命名,以纪念这位不朽的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