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给建文帝的三十万军队,为什么至死都未用?
中国历史上,朱棣可以说是唯一一位成功篡位的王爷,那么为何在建文帝即使是最危机的时候,都没有动用朱元璋留给他的三十万军队呢?
朱允炆败在了朱棣的手下的原因,有这几个方面。
朱元璋在开始的时候立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朱标很有政治能力,深得朱元璋的喜爱。而且朱标对自己的各位兄弟也非常的照顾,所以朱标在各位皇子和臣子中非常的有威望。不出意外的话,在朱元璋逝世之后,朱标就是下一任的天下之主。
朱标继承太子之位,却没有福气享受皇帝之位,正值壮年就病逝了。因为朱标的早逝,朱元璋,为了能够稳固长孙朱允炆的地位,所以制造了一系列的谋反冤案,比如胡惟庸案、蓝玉案等等,为朱允炆上位扫平道路。
在朱元璋病重之际,他已经察觉到了朱棣的狼子野心,但是当时朱棣已经做大,而朱元璋也已经没有余力去对付朱棣。他在临终的时候嘱托朱允炆,说:“燕王已病。”这就是让他上位之后一定要防备朱棣,趁机除掉他。
朱允炆和自己的父亲朱标一样,非常的宅心仁厚。在他上位之初,听从臣子的建议,实行了削藩之策。当时他的根基未稳,却已经惹怒了众位藩王。也给了燕王朱棣起兵的名义,他联合其他藩王,带兵准备攻入京都,打出“清君侧”的旗号。
所以在大明初期就发生了一场惨烈的“南北战争”。朱棣经过了多年的筹谋,势力强大。而且在北方各地的将领,大多都是朱棣的原来的部下。所以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朱棣就攻下了北方的通州等城池,一路高歌猛进。
而建文帝这方,任命大将耿炳文带兵北伐,但是并没有阻挡住朱棣的虎狼之师,建文帝看到战事失利,所以就派了李景隆继续北伐。朱允炆到底还是没有足够的领兵作战的经验,这一招使得自己的大军惨败,甚至是全军覆没。
当时耿炳文战败至少是守住了阵地,但是李景隆却是一路败退到山东济南,甚至主动开城投降了朱棣。其实朱允炆和朱棣对战期间有很多能够扭转战局的机会,因为他性格的优柔寡断,白白错失了最佳时机。当时朱元璋在临死的时候,给朱允炆留下了30万的沐家军,沐家军驻守在云南一带。
朱元璋为什么会放心的将30万的沐家军交给朱允炆呢?因为沐家军的将领沐英和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关系非常的好,而且对其明朝忠心耿耿。
朱元璋对其有恩
沐英8岁时成了孤儿,沦落为乞丐,朱元璋见他可怜,收他为义子。沐英比朱标年长11岁,二人之间的兄弟情谊是其他皇子不能比拟的。再加上朱标是最具资格的接班人,他本人又具备着所有明君的优良品质,因此沐英打心底里视他为少主。朱标英年早逝时,得知消息的沐英也悲痛欲绝,随后也一病不起,最后竟因此去世。自己最喜爱和信任的儿子和义子接连去世,朱元璋也悲伤不已。
沐英死后,他的长子沐春接班。沐春36岁英年早逝,二弟沐晟接了班。按说父辈关系这么好,沐晟和朱允炆的关系也差不到哪去。为何靖难之役时,30万沐家军按兵不动呢?以刘关张为例,三人桃园结义。刘备称帝后,结义的只有关张二人的儿子,刘禅没有参与。这是因为君臣有别,沐晟和朱允炆的关系就相当于张苞关兴与刘禅的关系,即便父辈的关系再好,他们也只是君臣。
沐晟接班和朱允炆登基是同一年,朱允炆在大明帝国的威望没有确立,沐晟在沐家军的威望也同样没有确立。因此,让沐晟率大军勤王,的确有点困难。如果背后有小人捅刀,沐家或许还会失了云南。打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前期一直是朱允炆占优势,所以从战局上来说,暂时不需要沐家军的支援。等到最后建文帝兵败如山倒的时候,沐家军已经没有来不及支援了。
毕竟大量的军队行军,肯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即使是沐晟在得到消息时立即出发,到达南京也是几个月之后的事了。当时的军事没有机械化设备,没有几个月的行军路程肯定是不行的。等到了南京之后,黄花菜都凉了。
那么对此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