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朝颁布剃发令的时候那些光头和发量少的人怎么办?难道坐等杀头吗?

清军入关的时候颁布了剃发令,这个规定一出就遭到了很多人的反驳和抗拒,那个时候讲究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传承千年发不能损的观念和求生的欲望相互纠缠,许多汉人喊出“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而清政府的态度也非常强硬:“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与这些“束发鬼”相比,还有另一类人处于一种更加恐慌的状态中,那就是秃顶的和光头的人,无发可剃、不能盘成辫子怎么办?会不会直接拉出去砍头?心里很慌啊~~

实际上是他们真的想太多了,剃发令里面有规定四种人是可以不用剃发的,第一种就是女人,当时女人地位低下,也没有太多反抗的思想,谁统治都可以,所以不用剃发;第二种是小孩,小孩可以留任何发型,但是只要成年就必须剃发;第三种和第四种就是道士和僧人,他们属于出家人,不问世事,不用剃发,所以当时有很多不愿意剃发的人就只能出家为僧或者当道士了。

至于我们在大部分影视剧中看到的“阴阳头”,那其实是清朝中后期才会出现的,这种发式一般是将顶发边缘剃掉一些,而中间却保留长发分成三绺编成一条辫子垂在脑后,说句实话,这种发式比清初的那种要好看多了,但仔细一看和秃顶还是没什么关系。

至于光头,其实没有太多要求,因为光头大部分是和尚,清军对和尚倒没有强行作留辫子的要求。无论满汉,对神灵都是敬畏的,犯不着去冒犯神灵。麻烦的是,有一些人并不是和尚,但因为生理原因,头发实在长不起来,更不可能留辫子。清廷的杀头严令又不能不守,于是繁荣了一个现象:戴假发。发型不达标?来吧,带上这顶假发,保证你次次都是满分~~

戴假发并不是新事物。早在春秋时期就有假发的记载,当然那个时候用的假发都是从别人头上剪下来的。古时候人们对头发看得很重,认为“肤发受之父母”,所以不会轻易把头发剪掉,更不会随意送予他人,因而戴假发的现象是极少的。到了清朝,就顾不了那么多了,假发制造技术变得比较成熟。有的人直接将假辫子缝在瓜皮帽上,这样一来就可以掩饰没头发的尴尬了。

清初,对“剃发令”的执行相当严格,头发留多了一点都很可能会遇到麻烦,轻则被关进牢房,重则会被处死。一些汉族官员为了讨好清人,主动剃头发、留辫子。有的官员推波助澜,为了表示忠心,将其管辖的地域剃发期限降到3日。

受传统思想影响,加上对清军的憎恨,很多老百姓对剃发是持拒绝态度的。官吏一再逼迫,就干脆造反了。比如当时在江阴城,很多人就不愿意剃发,在阎应元和陈明遇等人的领导下,城中20多万百姓都誓死抵抗清军。清军出动了24万人,历时2个多月,损失近8万,终于攻破江阴城,但城中百姓没有一个投降的,最后仅剩53人生还。除此之外,清军在江南很多地方进行了屠城,“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上演一场场人间地狱。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为了头发以及因头发引起的同仇敌忾、揭竿而起,进而造成巨大的流血事件,实在是前所未见。

“剃发令”是当时清政府为了稳固皇权的一种做法,毕竟当时的汉人比满人要多上好多倍,用这样一种方法剔除出不安分子,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汉人的思想,服从满人的统治。而到了清朝中后期,汉人已经习惯了剃发,满人也学习了儒家的思想,所以剃发政策变得宽松起来,盘辫子的风格也有所变化。

“剃发令”颁布的时候,其实秃顶和光头的人是最轻松的了,既没有身体发肤损伤的心理负担,又可以听从命令从善如流,简直是走在了时代的最前端了。

其实,清朝实行“断发易服”之策,只是为了加强对汉人的统治和降服罢了,毕竟汉人那么多,清朝又刚收复江南大部分地区,谁知道江南子民是否真心臣服大清呢。果然政策一出,就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反抗,清朝在入关之后推行剃发令算是走了一步险棋,他们低估了汉人维护自己传统习俗的决心,南明政权在南方汉人的支持下,居然坚持了十七年之久,这不得不说是剃发令的“功劳”了。

剃发令是不会死磕着光头和秃顶之人不放的,毕竟它的目的只是为了加强统治,关键是要看老百姓们的态度怎么样,但是以这种方式来维护统治实属下下之策。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后,强令国人剪辫子成为了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此,带有辫子的这种发型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