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康熙每次南巡的时候到南京都会给一个人行三拜九叩的大礼 这个人是谁?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吧民间治理的晶晶有条,算是一代明君了,在他死后墓碑上有着治隆唐宋四个字,写这4个字的,不是别人,是清朝的康熙皇帝

乍看之下,有点疑惑。抹黑前朝,抬高当朝,这是多数当朝皇帝的做法。何况,清军入关,夺了大明的江山,满汉之别曾一度令其头疼不已。在这种情况下,不贬低前朝皇帝,已算难得,怎么还会对朱元璋如此赞誉有加?

康熙是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一个头脑清楚的皇帝,他很少题字,但是,对于明孝陵却写了“治隆唐宋”这四个字,并且御旨当地官员修葺明孝陵。在清帝历次谒陵的祭文中,不厌其烦的阐述其“继统”而非夺位的身份。

顺治元年,摄政王多尔衮遣大学士冯铨祭告孝陵的祭文中,就说道“流寇李自成颠覆明室,明朝灭亡是因为气数已尽;其次,申明清军入关击败李白成的农民军,是“驱除逆寇”,既为明代报了深仇大恨,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由此推之,则明清易代是理所当然、合情合理的了。

康熙帝在其谒陵后所作《过金陵论》中说:“闯贼以乌合之众,唾手燕京,宗社不守。马阮以嚣伪之徒,托名恢复,仅快私仇,使有明艰难创造之基业,未三百年而为丘墟。”不仅再次强调农民军才是导致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而且强调南明政权的无能与非法。因此清代才会“受天眷命,绍缵丕基”。

清灭明后,清朝统治者为了笼络人心,加强对汉民族的统治,巩固清朝政权,清代诸帝时时谒陵或遣官祭祀,仅康熙帝玄烨就于康熙二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年二月、三十八年四月、四十二年二月、四十四年四月、四十六年三月,先后六度祭奠明孝陵。康熙每次到明孝陵,必定会对朱元璋的陵墓,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康熙极为推崇明太祖朱元璋,为了表示对朱元璋的尊敬,他由甬道旁前行,并行三跪九叩礼至二门外,又于宝城前三奠酒,当时南京的父老百姓数万人在场,一个个感动得流泪。

对于清初那批数量庞大的明代遗民来说,明孝陵确实有着异乎寻常的象征意义。对孝陵的拜祭,其实就代表了对故国的追思。所以,在清初,自然会有那么的人前去“哭陵”。谒陵时心境之悲凉,是后人难以真正体会的,他代表了那一整代的明遗民。孝陵已经成为那一代人寄托哀思和发泄情感的场所,也是已经灭亡的大明王朝的最后象征。

清帝的谒陵,尤其是前期康熙帝的祭拜,据说上至“垂白之叟”,下至“含哺之氓”,“乡亲父老前去的有好几万人”,观看的人流拥堵声势浩大;而其恭敬谦卑的做法,更被誉为“足超轶百代”。由此,不难想象清帝谒陵在江南社会起到的轰动效果。

那么问题就来了,康熙这么做是为什么。有种说法是康熙是汉人的后代,因为他的母亲就是汉人,所以他对汉人有种特别的情怀。这样的理由显然站不住脚跟,与其说他是在夸朱元璋,还不如说他在夸自己,连明朝都能打败,还说明朝比唐宋厉害,那他自己不更是厉害了?其实在康熙每次的祭文里,还是能找出他这么做的理由的,因为每次他都会强调,自己是继承的大统,而不是抢来的,明朝是被李自成毁了的。清朝是满人,入关后要统治数以亿记的汉人,其实很不容易,而且明朝的皇帝是被自己给赶走的,为了得到民心,统治者不得不在百姓面前做足了样子,要对明朝的先帝们礼数周到一点,客气一点,彰显自满人的气度,而且在每次的祭文中也得强调,自己的天下不是抢过来的,是顺应天意和民意,继承下来的,这样就可以在百姓的心中树立一个可信赖的政府的形象,碾压那些还跃跃欲试的小政权,让他们没有反叛的机会。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清朝的皇帝每次祭拜完后都会阅兵,而且两天一共要阅五次的兵,阅兵不仅阵仗很大,观看的人也很多。每次阅兵时,数以万计的百姓们都会围观,而且会发出阵阵惊呼,足见他们对统治者的推崇,这也正是他想要达成的目的,以此来彰显自己的兵力,以及治理天下的成竹在胸。所以康熙这么做,才不是因为别的什么,正是为了自己的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