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千古名将羊祜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后世都对他称赞不已?

134

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有像许多后世敬佩不已的人物,如武圣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等人,他们大多都是以著名的计谋或战绩而千古留名的,我们今天说的这位没有战绩却成为千古名将,他就是羊祜。

羊祜,字叔子,山东泰山南城人。生于公元221年,世代为官,与魏国的曹氏和司马氏都是血亲,具备显赫的家庭背景和较好的先天优势。而羊祜本人,博学多才、文思敏捷、长于论辩,且英俊潇洒风度翩翩一表人才。这样的优秀人才哪能埋没得了啊?

首先想起羊祜的就是离他最近,对他最为了解,同时也负有向朝廷举荐贤良职责的地方长官。他们推举青年羊祜任上计吏之职,这是个掌管国家财赋统计和审计的低层官员,但是由于岗位特殊干系重大,所以倍受朝廷重视,许多重量级官员正是从这里起跳的。应该说这是个高官厚禄的摇篮,是个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机会,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可是,让谁也想不到的是,羊祜没有兴趣,婉言谢绝了父母官们的这份好意。后来,州官又接连四次请他出来担任从事以及秀才,羊祜都一一婉拒了。

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大将军曹爽掌握了实权。为了充实政权班底,他征召年轻有为的羊祜与王沈一起到中央政府任职,王沈闻召即高高兴兴地前去就任了,而羊祜仍然辞不赴命,尽管王沈反复相劝,羊祜就是不为所动。后来,大权独揽的司马昭又征召羊祜到朝廷为官,羊祜依旧退避三舍。最后,朝廷只好下诏,命令他必须遵旨去做中书侍郎,羊祜这才接受任命。

司马炎称帝后,羊祜因功晋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当时,王佑、贾充、裴秀等人均为资深位显的前朝重臣,羊祜对他们一直敬重有加,不想因为这些身外之物掩去他们的光辉,因此坚决地辞让这些封赏。他的言辞非常恳切:“昔张良请受留万户,汉祖不夺其志。臣受钜平于先帝,敢辱重爵,以速官谤。”司马皇帝被他的高古和诚恳深深地感动了,别人都不择手段为自己加官晋爵,而他却执意为自己退官,尽管心里不情愿,但还是不忍拂了他谦退的美意,只好给他降一级,封他为侯爵。按照制度规定,享有侯爵,即可开府置署,选官任僚,举荐私门。可他一直到死,也没有征召举用过一名僚属。

羊祜一生中,晋升过多次,但每次都是这样诚恳地婉拒、辞谢和退让。而有的时候,羊祜却又特立独行勇往直前得令人瞠目。

公元249年,司马懿夺取军政大权,并诛杀曹氏集团的代表人物曹爽,与之相关的很多人也同时受到株连。羊祜的岳父夏侯霸害怕遭到杀戮,就投降了刘禅的蜀国。这可是叛国之罪啊!司马懿怎么处置都不过分。亲戚故旧们都知道其中的利害,再也不敢上门,唯恐受到牵连而惹祸上身。只有羊祜,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比以往去得更勤,关心得更多,温言软语安慰他的家属,无微不至照顾他的亲人,唯恐落难的夏侯家遭到不测。

255年,司马师病逝。司马昭掌权,征辟羊祜,但羊祜还是向以往一样,没有应命。于是,司马昭便用公车,征拜羊祜为中书侍郎,羊祜便开始正式进入官场,不久升为给事中、黄门郎。司马炎掌权以后,调羊祜为中领军,在皇宫当值,统领御林军,兼管内外政事。

266年,司马炎称帝,因为羊祜有扶立之功,被进号为中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进爵为郡公,食邑三千户。但羊祜怕引起别人嫉妒,就辞掉郡公,改封侯爵。不久,司马炎直接下诏,称颂羊祜德操清美,忠贞而坦诚,纯正而才高,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为人又很正直,升迁为卫将军。

269年,司马炎一直想吞吴国,统一全国,便派羊祜到荆州,做各军都督,假节。没过几个月,羊祜又被加封为车骑将军,并受到开府如三司之仪的特殊待遇。这一年,羊祜四十九岁。270年,孙皓加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江陵等军事,羊祜知道陆抗不是等闲之辈,使用强攻占不到便宜,便施展攻心计,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以致吴过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会不战而被征服的。我们只保住边界算了,不要为小利而争夺侵扰。”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陆抗和羊祜两人惺惺相惜,产生了著名的“羊陆之交”。

276年,羊祜又进封征南大将军。经过7年的练兵和和各项物质准备,而且陆抗已经于274年病亡,孙皓还是继续实行暴政,羊祜便上疏《请伐吴疏》,得到司马炎的肯定,但却遭到朝内其他大臣的反对,司马炎便没有同意。278年,羊祜染病,请求入朝。返回洛阳,正逢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十分悲痛,病情更加严重,同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羊祜死后,举天皆哀。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

长期领兵在外,最忌朝中出问题,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因此,为了自保,大都想尽办法,“京信常通,炭敬常丰”,努力维护好与朝中的大臣,特别是得宠的权臣的关系,甚至为此不惜去百姓那里刮地皮。

可是羊祜是个正直清廉,毫无私念的人,这些东西他不会做,也做不来,看见邪门歪道就来气,以至荀勖、冯紞等人十分忌恨,常常在皇帝面前诋毁他。可羊祜丝毫也不为自己着想,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王衍在朝中也有一定影响,而且还是他的叔伯外甥,曾经专门来襄阳见他,这不正好是个表现自己如何为国如何忠诚,顺便与王衍大人拉近关系的大好机会吗?可是这个王衍是个夸夸其谈的家伙,根本不对羊祜的胃口,羊祜甚至评价说:“王夷甫方以盛名处大位,然败俗伤化,必此人也。”结果,惹得王衍拂袖而去,这样羊祜又增加了一个在皇帝面前告状的对手。

更有甚者,他实行以道德感化来征服东吴将士的攻心之策,大巧若拙,诚信至上,不仅互通信使,还有礼物往来。应该说,这个战略思想在当时的客观条件下无疑是对的,实践中也确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非常容易被别人扣上通敌的帽子,这也是非常具有杀伤力的一个罪名,因为你手握重兵,而皇帝又不经常和你在一起,他也常常是难辨别真假,众口铄金,后果往往很严重。可是,羊祜不管这些,“苟利国家生死与,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个危险的政策,他一直实行到死。

羊祜曾经对自己的儿子说过这样的话:“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在给堂弟羊琇的信中他这样说:“疏广是吾师也”。应该说,这就是他的肺腑之言,他的一生也正是这样做的。可以说,羊祜的“不合时宜”,为的都是国,都是民,而唯独没有他自己。正因为如此,他死后才会那么深入人心、那么让人怀念。

羊祜一生并没什么战功,甚至还在陆抗手上吃过亏,但却是司马炎最为敬重的大臣,在满朝大臣都在攻击羊祜的时候,司马炎不仅没怀疑羊祜,反而还委以重任;虽然缺乏战绩,但与其他指挥打仗的名将相比,羊祜反而更高一筹,因为他的境界已不单单是纯粹的军事战争(并不是说他不行),还延伸到了教育、民生等方面了。

对于这位千古名将羊祜,你有何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