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将忠肝义胆 为什么在北宋灭亡之际没有出手救国呢?
一代英勇将军世家杨家将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了,而且历史上的杨家将也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在北宋王朝灭亡的时候,那些杨家将为什么不出来拯救国家呢?
北宋初年的杨家将只有三代将才:杨(继)业,杨延昭,杨文广。(杨宗保只是小说中的人物,历史中不存在。杨文广是杨延昭的儿子,为狄青的部下。佘太君其实姓折,沙陀族人,折家军也是北宋著名的将门。)杨家将三代之后,有宋一朝,再也没有出名的战将。杨文广死后约50年杨家无人,金国入侵北宋,史称“靖康之耻”,但史书中没有记载杨家将抗金。
首先我们知道,在传统的故事戏曲中,北宋杨重贵一门可谓满门忠烈,一家以身许国,连族中女性都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大英雄。不过现在耳熟能详的杨家将,多半是后人通过演义所描绘的,如同《三国演义》一般带有文学色彩。故事中杨家的七郎八虎和女将们,都不过是后人创造出来的人物角色。而杨家将中人物原型的经历,也没有故事中的如此波澜壮阔、动人心弦。
根据杨家将的故事,杨家的老英雄是杨继业、杨老令公。其实,真实的历史人物名叫杨业。杨业是太原人,父亲叫杨信,曾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擅骑马射箭,20岁时追随北汉的刘崇,以勇猛著称。因功升任建雄军节度使,人称“无敌”。佘太君姓折,杨文广并不是杨宗保的儿子,而是杨延昭的儿子,历史上并没有杨宗保,因此说演义夸大了杨家将的功绩,并不符合历史。
杨业是真实的历史人物,杨家将的威名只维持了三代,杨业早就战死沙场,杨延昭也是杨家赫赫有名的一代将领,只不过他所处的年代没有他父亲那时候动荡,处于一个和平年代,虽说有时候也和北方的契丹族开战,但远没有杨业那时候那么激烈,到了宋真宗继位的时候,更是和契丹签订了友好条约,杨延昭是有心建功却无仗可打。
北宋和契丹虽说签订了友好条约,大的战争是没有了但小的摩擦还是不断,有一次杨延昭被契丹族围城数天,契丹的萧太后亲自督战,宋兵也感到害怕,杨延昭命令壮士登城持兵器守城,因遇天寒,杨延昭命人取水泼城墙,次日城墙全是冰,光滑坚硬,敌兵无法爬上去,只好退兵。杨文广死后就再也没有像他们那样英勇善战的人了,杨家将就此走向了没落。
宋朝是一个重文轻武的朝代,是在兵变之中产生的,为了防止被篡权,从宋太祖起就一直重文抑武,在一次酒宴上,将兵权从高级将领手中夺回,这也就是古代中传闻的“杯酒释兵权”,当时的人们都希望国泰民安,没有人愿意流血牺牲上阵打仗,所以大家一心都想好好学习,考取功名早日升官发财。
在宋朝很多有才能的文官都会得到重用,但是一个武将想要在宋朝混的顺风顺水,那简直是比登天还难,武将都去武崇文,想通过吧文官这条路可以让自己光宗耀祖,因为文官受重视和重用的程度远远比武官高得多。
北宋对于战争的态度基本上就是退让、求和或者认怂,很多战争打到最后都以宋朝举白旗或者求和而告终,哪怕宋朝的武将想要和敌人打个鱼死网破,但是朝廷的当权者却没有给这样的表现机会,只能被迫的接受认输的诏令,以至于许多武将在北宋即将灭亡的时候都没有办法挺身而出,哪怕后来北宋的当权者,对于此事明白其中利害关系了,那也变得无济于事了。
杨家后人到了北宋末期,大多沦为平民或弃武从文了,他们搬出了天波府,纷纷前往河南或山西,而且就算真的有人坚持,那么从军以后也只能是下等军官,像杨家的后人杨志就始终不得志,他在军中没有得到任何的提携,在努力也没有任何的回报,他在军中担任过最高职位也就是个提辖,可就是这样的位置也还有人排挤,最后被逼无奈上梁山做了土匪。
还有一个杨再兴,而他最好也是在小商河战死,这些杨家的后人,他们的下场都非常的惨,没有一个是善终的。所以北宋时期不是杨家将没有去救驾,而是北宋时期重文轻武的风气,害了他们自己,也害了杨家将。
所以,宋朝的武将是历朝历代中存在感最低的,被打压的也是最狠的,空有报国志,然而却报国无门。因此北宋的格局已是大势所趋,北宋的灭亡是因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恶果,北宋的失败怪不得任何人,当然也包含一些一心为国的武将们,虽然这个真实的原因让人想要落泪,但是一个国家想要自取灭亡的话,这是谁也拦不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