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满族是怎么崛起并实现统一的?
女真族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东海女真三大部。1615年,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在新宾县二道河子畔的赫图阿拉城称汗建国,国号称为“大金”,史称后金。1635年皇太极改为满州族。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少数民族统一的王朝。
满族很早就生活在东北地区黑龙江、长白山一带,是女真族的后裔.明初,女真族分为了“野人”、海西、建州三个部分.“野人”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南北两岸以及黑龙江、乌苏里江下游濒海一带,海西女真活动在今黑龙江省和吉林省交界地区及阿什河一带,建州女真则集中于长白山北部、牡丹江和绥芬河流域。
明初,肃清元朝的残余力量之后,在东北地区设辽东都指挥使司,逐渐恢复了中央对这一地区的统治.1409年(永乐七年),明政府又在黑龙江入海口特林地方设立奴尔干都指挥使司,辖一百八十四个卫所,对西起郁嫩河、东至库页岛、北达乌第河、南濒日本海的广大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各卫所长官,都要经过明朝皇帝的任命,并由明政府赐给印信官号,颁发敕书,以行施统治权。
明政府还多次派专员到这一带进行巡视,并经常“抵奴儿干及海外苦夷诸民(即库页岛居民),赐男妇衣服器用,给以谷米”.公元1413年(永乐十一年),明政府更在特林树立了富有历史意义的永宁寺碑。明政府还在吉林设造船厂,打通了黑龙江和松花江水路运输航道,又从辽东到奴尔干都司设置异站四十余所,以传达政令和发展经济文化。以上事实,充分说明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明朝政府早已对其实行了有效的控制。
女真各部的社会生产发展是不平衡的,“野人”女真生产比较落后,以捕鱼狩猎为主.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除狩猎外,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建州女真的生产发展水平最高,农业生产占重要地位,其地“俗尚耕稼”,土地肥饶,禾谷丰茂:手工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银、铁、革、木、皆有其工”,可见生产技术水平已经很高.
女真族与汉族、朝鲜族人民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联系。明政府先后在开原、广宁、抚顺、清河、叆阳、宽甸等地设立互市场所.女真族人民以豹皮、人参、东珠、药材、牲畜、木材等换取汉人生产的铁制农具、铁锅、刀、剑、箭镞以及布匹、绢帛、米、盐、靴、袜等生产用具和生活用品.不少汉人也进入东北,与女真人民共同劳动,对女真社会的发展和东北地区的开发,都起了重要作用.
十五至十六世纪的建州女真,已处在奴隶制社会阶段,奴隶主除奴役本族奴隶外,还大里掳掠汉人和朝鲜人为奴婢,奴隶一部分供家内驱使,但大部分用于生产。女真各部奴隶主贵族之间,为了掠夺人口和财产,相互之间进行了无休止的战争,给女真族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因此,统一女真各部,结束相互间的战争,巳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人民的普遍要求。这一历史任务,在努尔哈赤的领导下完成了.
努尔哈赤,出生于建州部斡朵里氏族的贵族家庭,姓爱新觉罗氏。其先世、祖、父都是世袭的建州卫指挥.他从小就被抚养在明朝守辽将领李成梁的帐下,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回建州后,明朝封他为建州卫左都督,加封龙虎将军,很受明朝政府的重视.努尔哈赤为满足女真贵族掠夺财富和奴隶的需要,以“复仇”相号召,进行了统一战争,公元1588年统一了建州五部,公元1594年兼并了长白山等六部,统一了建州女真地区。随着统一事业的发展,公元1616年(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即汗位,建立了奴隶制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接着,又于公元1619年兼并了海西女真四部,至公元1625年便完成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
统一过程中,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是:每三百人组成一个牛录,五个牛录组成一个甲喇,五个甲喇组成一个固山,一固山就是一个旗;每旗用一种颜色的旗帜作标志,共有八旗。人民都要编进牛录,受牛录额真管辖,平时耕猎为民,战时披甲当兵,兵民不分。八旗组织具有行政、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在八旗制度的基础上,1616年努尔哈赤在辽宁新宾称汗建国,国号大金,建元天命,史称后金。
统一后的女真人又吸收汉人、蒙古人,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满族。新兴的后金政权与明朝发生了战争。1618年努尔哈赤以父、祖被杀等“七大恨”为由,告天征明,攻占了抚顺等地。明朝感到后金严重威胁其在东北的统治,调兵10万,以杨镐为经略,于1619年分四路进攻后金,结果在萨尔浒山附近,被后金打败。
从此,明朝在军事上处于战略防御地位,而后金则转入战略进攻,辽东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1621年努尔哈赤攻破沈阳、辽阳,占有辽东大小70余城,以后又迁都沈阳,称为盛京。1626年努尔哈赤死,第八子皇太极即位。1636年皇太极称皇帝,改号为清,改族名为满洲。皇太极时,清兵曾五次越过长城,深入明朝内地,抢掠骚扰,以弱明势。
1642年清军取得松山战役的胜利,明兵十余万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被俘投降。1643年皇太极死,子福临即位,改元顺治,由叔父多尔衮辅政。此时明朝山海关外要地尽失,仅存宁远等孤城,清朝注视着关内的形势。
1644年(顺治元年)农历三月初,李自成军抵达北京近郊时,明室告急,令吴三桂弃宁远,率兵入卫京师。吴三桂徙宁远军民50万人,十六日到达山海关,同日,清朝得知宁远撤退的消息,当即下令修整军器,储粮秣马,准备四月初大举进讨。四月初四,清军出发之际,大学士范文程上书多尔衮,提出利用明朝形势入主中原的全面计划和策略,认为,清朝虽然与明朝争天下,实际是与农民军相争。
恰在此时,李自成进入北京,明朝被推翻的消息传到沈阳,清廷于是倾全部兵力,投入入关之役。范文程再次提出,此次进兵,主要敌人是李自成,要入主中原,非使老百姓安定不可。清军必须严肃纪律,以减少入关的阻力。四月九日清军出发。入卫京师的吴三桂于三月二十日到达京东的丰润(一说玉田)。听说农民军进入北京,遂停止进军。李自成进京后,派人招降吴三桂,吴三桂应允。
但吴三桂在进京途中,接到家中密信,得知家里发生变故,父亲吴襄在北京被拷索追赃,爱妾陈圆圆被农民军掠去,盛怒之下,愤然回师,打败李自成的守将唐通,占领山海关,并决定联合清朝。清代著名诗人吴梅村《圆圆曲》有“冲冠一怒为红颜”之句,说的就是这一史实。清军本打算绕过山海关,从蓟县、密云近京师处毁长城突入。四月十五日行至广宁附近的翁后,出人意料地遇到吴三桂向清军借兵的使者,多尔衮立即改变行军路线,从大路直奔山海关。四月二十日吴三桂又遣使告急,清军兼程急进,于次日黄昏抵达山海关。
李自成从唐通的报告中得知吴三桂拒降并占领山海关的消息,遂于四月十三日率军讨伐吴三桂。二十一日,大顺军到达山海关,在关内与吴三桂发生激战。清军坐观时变,并借机验证吴三桂的诚意,以防上当。次日晨,吴三桂感到情况危险,请求清军立即来援,多尔衮迅速率军入关,突袭大顺军,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一败涂地。清军追杀40余里。
大顺军损失惨重,连夜撤退,在途中杀了吴襄,二十六日回到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草草在武英殿即皇帝位,表示自己曾改朝换代。三十日黎明,大顺军放火焚烧了明宫室,离开北京西撤,在北京共42天。清军尾追李自成向北京进军,途中提出为明朝复君父仇的口号,以收买人心。五月初二进入北京,开始了清朝对全国的统治。
清兵进入北京后,采纳范文程的建议,对汉族官僚、地主采取笼络政策,按帝礼为崇祯帝发丧,任用明朝官吏。为安抚百姓,废除了明末三饷。经过一系列的措施,清廷初步稳定了北京附近的形势。十月初,清世祖福临从沈阳迁都北京。
大顺军在李自成的统率下,历经艰险,回到西安。投降大顺军的明朝官吏和地方上的士绅纷纷叛变,大顺地方政权迅速瓦解。清朝集中重兵向李自成大举进攻,1645年正月,李自成被迫放弃西安,撤至湖北。清王阿济格和吴三桂在后紧追。同年夏,李自成遇害,年仅39岁。清兵进占北京时,明朝福王于1644年五月称帝于南京。
福王政权卖官鬻爵,贿赂成风,腐败不堪,内部矛盾重重。多铎率清军南下。1645年四月,清军进攻扬州。史可法率军民殊死抵抗,誓死不降,最后城破,惨遭屠城,被杀军民八十余万。五月,清军顺利渡过长江,进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清军占领南京后,严令薙发易衣冠。就是让汉人穿满装,留满式发型,改用满人习俗。汉人的发型是将头发束在头顶。清廷强迫汉人在头中间编成发辫,垂于脑后,周围剃去。汉族人民坚决抵抗剃发,展开了英勇的斗争。其中以嘉定、江阴最为突出,最后均遭清军屠城。
福王政权崩溃后,鲁王朱以海监国于浙江绍兴,唐王朱聿键称帝于福州,这两个政府不但没有联合抗清,反而互相摩擦,严重对立。1646年相继被清朝灭亡。后又有桂王朱由榔称帝于广东肇庆,在农民军的帮助下,这个政权幸存了15年。李自成死后,余部尚有四五十万人,分两支入湖南同桂王政权联合,一度几乎收复湖南,后被清军所败。
1646年清军进攻张献忠的农民军,张献忠中箭身亡。余部由孙可望、李定国率领,南下联明抗清,曾收复西南七八个省,后因孙、李不和,发生内战,孙可望降清,李定国于1659年作战失败。1662年桂王被杀,李定国病死。同年,湖南抗清失败后转移到川、鄂山区的李自成余部,遭到清军大举进攻,1664年彻底失败。至此,坚持抵抗清朝的只剩下在台湾的郑成功。
郑成功最初率领水师以金门、厦门为海上抗清基地,多次重创清军,并曾于1659年进军南京城下,收复不少地区,但随后被击败,退守厦门。1661年率军进驻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光复了领土,翌年病死。其子孙继续占据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清军水师在施琅统率下攻占澎湖,台湾郑氏政权投降,清朝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于福建省。
清朝从入关到1683年,大约用了近40年的时间才最后统一全国。其中1673年(康熙十二年)至1681年(康熙二十年)还发生了吴三桂等3个降清藩王的反清叛乱,曾占领7省之地,威胁清朝的统治。但是,清朝终于平定叛乱,并建立起对全国的有效统治,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