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清政府禁止杀降 为什么李鸿章还是把苏州投降的太平军给屠杀的一干二净?

清末的时候李鸿章对于清朝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生中也留下了不少的丰功伟绩,可却被人称作为汉奸,清朝即将灭亡的时候也正是他代表中国签订下了各种的不平等条约。

少年不识李鸿章,如今才知真中堂,大清的劣势是不可挽回的,面对残破的局势,李鸿章已经做的很好了,甚至不少国外友人都称李鸿章是当时唯一能够与列强叫板的中国官员。

李鸿章位及中堂,地位仅次于当朝国君,当然,还比慈禧地位低。李鸿章也并非一个完人,至少在苏州,他的名气就被自己搞坏了。

苏州之地,自被太平军攻下以后,就被当成了一个重要的战略根据地,苏州有一座忠王府,正是太平军领袖之一,李秀成的府邸。

当初的太平军,离灭亡已经只剩下了七个月,可谓是风雨飘摇,左宗棠带领的淮军,一路上南征北战,势如破竹,打的太平军节节败退,眼看着就要到苏州之地。

李秀成自知守城不易,决定撤退,但依旧留下了大批将领做着最后的挣扎。

李鸿章果然不负众望,在江苏与太平军的战斗是节节胜利,一路凯歌高奏,在取得一些列大小胜利之后,拿下苏州城成为李鸿章在江苏作战的终极目标,这对于李鸿章来说这即是建功立业的大好机会,也是极大的挑战。苏州城作为当时太平天国在江苏的首府,同时也是天京(南京)的主要外援城市,太平军对苏州城已是经营多年,再加之苏州城此时的守城主帅是太平天国军事奇才忠王李秀成,李鸿章想要一举拿下苏州城,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李鸿章发动了几轮攻坚战之后,发现伤亡惨重且进展不大,李鸿章无奈只好放弃攻坚改为围困,试图将太平军困死在苏州城。太平军方面,虽然一直奋勇抵抗,但是面临兵临城下的压力,城内守城将领们不在是铁板一块,有些人就有了“投诚”的想法和打算,有此打算的主要是郜永宽、汪安钧等八位主要将领。

据说清政府颁布禁止杀降的命令,是从收到英国参赞威妥玛的一封信开始的。于是,清政府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凡是诚心归降者,可以保留他们的部队建制,让他们追随清军继续杀贼,不愿意者可以遣送会原籍,或者安排给他们一定的官职。降兵所携带的钱财,不准兵勇掠夺。如兵勇利其资财,私行杀害,既按军法处置。

在苏州,李鸿章的淮军和李秀成领导的太平军在苏州相持不下,李秀成离开苏州以后,守城的郜永宽和汪有为便把谭绍光给杀害了,然后投降淮军了。他们为什么愿意投降呢?因为李鸿章在攻打南汇,常熟的时候大力招降,并且善待降将的口碑非常好。

李鸿章攻入苏州之前,就已经与苏州的八位权贵,八王达成了共识,只要到时候太平军开门投诚,淮军将会用高官厚禄赏赐他们,然而这一切最终都成为了泡影。

李鸿章在拿下苏州以后,竟然出尔反尔,自己动手将八王直接斩杀,而城中两万俘虏也尽数被歼灭。

杀敌乃是常事,但杀降敌却为天下人所不容,满朝文武百官认为李鸿章这样做太不人道了,于是开始了对李鸿章的口诛笔伐。

李鸿章这样做当然不对,毕竟杀降敌这种事虽然无过,但却绝不是个将领应该容忍的事情,而李鸿章这么做原因无它,正是为了自保。

原来太平军虽然一路才退,但时不时也会来一个开城投降的计策,刚开始的时候,李鸿章还会相信他们,但时间久了,这些降敌竟然趁着投降的机会再次反叛,给李鸿章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当时的李鸿章,手底下只有淮军,战斗力不错,但是人数却不算特别多,他们接手的又恰恰是苏州这样一个省会级大城市,太平天国势力强大,一旦对方再次反水,后果不堪设想。

李鸿章到最后都没有半点犹豫,这是他在接受投诚前就想好的,如果畏首畏尾的,他也就不是李鸿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