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七次下西洋是怎么一回事呢?郑和下西洋有着什么样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是明代永乐、宣德年间的一场海上远航活动,首次航行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共计七次。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然而,关于郑和船队的航海目的、航行范围等史实以及对七次航行的评价,仍存在争议。
十九世纪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来说,是一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当时的中国,也没有落后于世界潮流,明朝统治下的海军力量也非常强大。无论在何时何地,探险的实质都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因为未知,所以激励着人们付诸行动,所以海上的探险,从来不缺勇敢的冒险家。有三位航海家值得我们一提。
他们分别是七次下西洋,航游西方,中国明朝时期的郑和;发现美洲大陆,改变美洲历史,意大利的哥伦布;最终到达印度半岛,走到东方,葡萄牙的达伽马。把这三个航海家的行动作比较的话,还是郑和下西洋的行动最出名,因为郑和的航海行动可是比西方国家早了几十年,还创下了很高的成就。
研究这位伟大的航海家,才发现,他早期的信息资料很少,只有寥寥数语。人们也是口口相传,说他是元末明初时进宫做的太监。因为自己有才能,被当时的燕王朱棣看中,后来参与靖难之役,立下汗马功劳。后来朱棣顺利当上皇帝,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自然身份地位有所增加,还被朱棣赐了“郑”氏,因此才有了郑和这个名字,这一举动也在历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在朱棣统治时期,明朝拥有非常高超的造船技术,航海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当时的明朝拥有繁盛的海外贸易。刚开始成为皇帝的朱棣,需要对自己的权力进行巩固,他很早之前就看重了航海方面,正好郑和懂得航海知识,有着航海经验,于是确定了以郑和带头,进行海上活动。朝廷方面对此事非常重视,给郑和的军队配备的嘴先进的船只,最气派的船队,还拨款出资大量的经费跟物料。
在福建郑和先进行了船队的试航,之后正式开启了伟大的航海,团队规模巨大,当整个船队运行时非常壮观宏伟。郑和每一次的远航都需要耗费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以郑和每一次下西洋都是带着目的出发的。这是一项繁琐危险的工程,却也是一项利国利民的过程。
郑和七下西洋的真正目的在历史上很有争议,众说纷纭。但总结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说法。
一个是去偏远地区宣扬大明国威,第二就是加强和建立与其他国家的外交联系,发展贸易。最后一个说法就是明成祖在追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明成祖朱棣继位以后,大力发展国家经济。为了标榜自己的历史功勋和宣扬大明的国力强盛,广纳人才修编了永乐大典。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更是花了巨款,上百搜巨船,加上人力物资,还有船上运载的珠宝器物,价值连城。下了血本的明成祖,也的确见到了成效,很多国家纷纷对明称臣纳贡,外交也得到发展,势力成功伸向了东南亚地区。达到了弘扬国威的目的。明朝是天下最强之国的“君主华夷”心理得到了很大满足。
还有一点就是加强对外贸易,当时明朝因为编纂《永乐大典》,国家刚刚稳定不久,又支付了大笔船队的费用,所以财政有所紧张。郑和下西洋也是在寻找商机,和邻国建立稳定的贸易关系。后来,根据历史记载估算,郑和七次远航带给大明的贸易筹入应该有三十万两黄金,千万两白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明王朝当时的财政赤字。
众所周知,明成祖的皇位不是朱元璋给的,而是从自己的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手里抢过来的。“靖难之役”以后,朱棣并没有找到朱允炆的尸体,建文帝下落不明。当时社会流传一个说法就是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明成祖内心十分忧虑,所以派自己的心腹郑和去海外追寻建文帝的踪迹。《郑和传》中就曾明确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其踪。”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是郑和并没有查出建文帝的下落。
明成祖派遣郑和七下西洋,应该是三个目的都包括,既是为了宣扬国威,发展贸易,也有追寻建文帝的可能。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明成祖的这一行动的确是给后世留下了很深的影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创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