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丞相和宰相有什么区别?别在被骗了

相信在我们看过的宫廷电视剧里面,经常能听到丞相或者宰相,相信大家对这两个职位以为是一样的,其实很多人却不知道,丞相和宰相之间到底是有区别的?

很多人都说,难道丞相不就是宰相吗?宰相不就是丞相吗?他们不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官吗?其实这样的理解完全是错误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实,丞相和宰相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丞相属于官制里的具体职位,是代替皇帝统帅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政的最高职位。而宰相则不然,宰相是一个通称,代指历朝历代最高行政长官。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丞相和宰相的区别和联系:丞相一定是宰相,可宰相却不仅仅是丞相!

具体而言,丞相是在三公九卿体制下的百官之首,后世权臣也往往自封为丞相,以示自己的权力。三公九卿制度自秦汉之后到隋唐彻底被三省六部制取代,也就没有丞相了。而宰相在不同的朝代,都有不同的官职对应,其名字虽然不停变换,但却一直延续到了清朝。

秦朝时,以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为三公,分别负责政务、刑律、军事,都可以看成是宰相。到了汉朝,因为政事繁多,丞相一人难于处理,改丞相为大司徒、御史大夫为大司空、太尉为大司马,共同处理朝政。但了汉末天下大乱,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重新自封为丞相,延续汉朝的刘备同样任命诸葛亮为相。

西晋重新一统后,尚书省外移,设立门下省,重要事务由尚书、门下共同商议,宰相也由此不再局限于三公,尚书省、门下省的长官也开始拥有了宰相地位,可比三公,并称为“宰辅”。到了南北朝时,中书省逐渐兴起,宰相的范围扩大到了中书省长官。

隋唐正式确定三省六部制,取代了三公九卿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即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中书监,门下省的侍中。因为唐太宗李世民在为秦王时曾经担任尚书令,所以唐朝此后不再任命尚书令。唐高宗后,除了三省长官后,加官“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可以一起参议朝政、参知政事,也都是宰相。

到了宋朝,正式以同平章事作为宰相的官名。元丰改制后,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依然是三省长官出任宰相。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为副相。

元朝时,中书省兴起,尚书、门下两省都被废除。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往往由皇太子兼任,故不在宰相之列。中书令之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所以自皇太子之下的副职,左右丞及平章政事才都是宰相。

明朝初年依然仿照元朝的制度,以中书省处理政务,分设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利用胡惟庸谋反案彻底废除了中书省,结束了三省六部制,不再设丞相,也从名义上结束了宰相制度。但政务繁忙,皇帝无力自身处理,只能增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政务。随着内阁大学士的政务加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废除宰相制度之后,再无宰相正式名分。清朝则沿用了明制设内阁大学士,到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现在大家明白了吧,以后看到电视上的介绍,要看清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