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中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 为什么强大的周朝会出现分裂和灭亡呢?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继商朝之后的第三个王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地域广阔,人口众多。是当时全球最强大的国家。周王朝共传国君32代37王,享国共计791年。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周朝会出现分裂和灭亡呢?
周朝的历史,要从周的祖先说起。传说周人的始祖是帝喾的儿子“弃”,他的母亲是有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原。姜原是帝喾的正妃。有一天,姜原外出到郊野,看见一个巨人脚印,心里欣然爱慕,就去踩它一脚,一踩就觉得身子震动了一下,然后就怀孕了,10个月后生下一个儿子。姜原认为这孩子不吉祥,就把他扔到了一个狭窄的小巷里,但不论是马还是牛从他身边经过,都绕开而不踩他,于是又把他扔到树林里,正赶上树林里人多,所以又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又有飞鸟飞来用翅膀盖在他身上、垫在他身下。姜原觉得这太神奇了,就抱回来把他养大成人。由于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就给他取名为“弃”。
弃成人之后,喜欢耕田种谷,仔细观察什么样的土地适宜种什么东西,适宜种庄稼的地方就在那里种植收获,民众都来向他学习。帝尧听说了这个情况,就委派弃担任农师的官职,教民众种植庄稼,还把弃封在邰,弃以官为号,称后稷,另外以姬为姓。后稷这一族的兴起,正是陶唐、虞、夏的时代。姬姓一族都有美好的德行。
夏代后期,由于夏王朝统治力量逐渐削弱,西北游牧部落不断南下侵扰,周人的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于是不得不北迁到泾水中游一带。就这样,周经历了好几代,大约在商统治初期,弃的子孙公刘,才在豳又发展起来。公刘之后又经历9世,传到古公亶父,亶父率领周人迁到岐山脚下的周原,在这里聚居生活,对周族的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美女换西伯昌 纣王放虎归山
到商纣王统治时期,周部落由西伯昌统治。当时,西伯昌是西方诸侯之长,地位很高,而周人的势力在这时也有了长足发展。当时商纣王无道,乱杀忠良之臣,引起西伯昌不满,而西伯昌也因此被纣王囚禁在羑里。后来,周人用美女、好马和大量财宝献给纣王,表示周国对商朝的“忠诚”,贪婪的纣王果然中计,释放了西伯昌。
被释放后的西伯昌,在贤相姜尚的辅佐下,一边修治内政,迅速发展国力,一边征服西北方的游牧部落方国,先后征伐犬戎、密须、耆国、邘、崇等国,并自岐山迁都于丰,巩固了周族在渭水中游的统治。西伯昌礼贤下士,宽厚仁德,使许多诸侯逐渐归附于周。在西伯昌积极为灭商做准备,并形成对商的威胁时,纣王却浑然不觉,而且不听贤臣的警告,他的骄傲最终为商朝带来灭亡之灾。
八百诸侯来相会 跟随武王建周朝
西伯昌去世后,他的儿子姬发继位,同时也继承了他讨伐商纣王的遗愿。姬发就是后人所说的周武王。姬发继位时,商朝正处在内外交困的境地,由周代商的形势已经形成。但姬发一直等到继位后的第2年,才出动大军,由当时的都城丰邑出发,进入今河南省境内,到达古渡孟津。武王表面上是为了进行军事演习,但实际上是试探伐商的可能性。周武王“观兵孟津”,没想到八百诸侯不期而会,要求立即伐商。但周武王认为时机尚未成熟,于是率军返回丰邑,等待新的机会。
两年后,武王听说纣昏庸暴虐更严重,杀了王叔比干,囚禁了箕子,连太师疵、少师强都逃奔到周国来了。武王向全体诸侯宣告说:“殷王罪恶深重,不可不讨伐了!”于是遵循文王的遗旨,领兵东进伐纣。约公元前1046年,军队渡过孟津,诸侯都来会合。
二月甲子日的黎明,武王一早就来到商郊牧野,举行誓师。武王发誓的意思大致如下:“如今殷王纣只听妇人的话,废弃祭祀祖先的事不加过问,放弃国家大政,抛开亲族兄弟不予任用,却纠合四方罪恶多端的逃犯,让他们欺压百姓,为非作歹。现在我姬发决定执行上天的惩罚,希望大家像猛虎、像熊罴一样威风勇武。在商都郊外,不要阻止前来投降的殷纣士兵,要让他们帮助我们西方诸侯,一定要努力呀,各位将士!你们谁要是不努力,遭到杀戮的将是你们自己!”誓师完毕,前来会合的诸侯军队,共有战车4000辆,在牧野摆开了阵势。
武王联合诸侯大军与西方及西南方庸、蜀等方国军队,在牧野大败商朝军队,商朝灭亡,周取而代之。武王建周后,为了缓和矛盾,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为殷侯,利用他来控制商朝的遗民。同时派自己的兄弟管叔、蔡叔、霍叔三人留在殷地监督武庚,历史上称“三监”。同时,武王分封了一批同姓宗室和异姓功臣,从而牢固控制了东方的大片领土 。
西周功臣姜子牙 治理齐地成为东方大国
说到西周建国,就不能不提西周的开国大功臣—— 姜尚。姜尚,名望,字子牙。姜尚家境贫困,却学识渊博,明于治国之道,通晓军事,但早先去殷商都城朝歌求仕途,却没有成功,只好做小买卖维持生计。据说姜太公8 0岁时,隐居渭水之滨垂钓,遇到了姬昌,姬昌见他有治国才能就把他带回国,并任命他为国师,所以姜尚又称太公望。
姜尚当上国师后,辅佐西伯昌推行新政,使国内太平安定。文王去世后,他又成为武王姬发的国师,辅佐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后来姜尚因为功高被封于齐地,建都营丘。姜尚还从齐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政治方面“因其俗,简其礼”,“尊贤智,赏有功”;经济方面“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从而五业俱兴,原本因不适合耕种而贫困的齐国富裕了,人民很快归服于他,齐国愈加强大,并很快成为一个东方大国。
周公吐哺 平定武庚之乱天下归心
武王去世后,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即为周成王。成王继位的时候年纪很小,根本无法治理朝政,武王的弟弟周公姬旦,唯恐天下诸侯叛乱,于是代位摄政,主持大局。由于周公摄政,引起管叔、蔡叔、霍叔的不满。纣王的儿子武庚趁机串通他们,联合东方的徐、奄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大规模的武装叛乱。周公发誓要忠于周室,竭诚辅佐成王,然后毅然率兵东征。
经过3年苦战,周公杀死武庚和管叔,流放了蔡叔等人,灭掉东方五国,平定了叛乱。东征的胜利,扩大和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为西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道路。周公代替成王管理国家政事7年后,还政给成王。成王在位期间,勤理朝政,不敢荒逸,在他的统治下,社会安定繁荣,国势日益强盛。
当成王将崩的时候,担心太子钊不能胜任, 于是命召公、毕公率诸侯辅佐太子而立之,即周康王。康王即位初期,享受着上两朝的余泽,维持了国家的基本安定和强盛。此外,康王在召公、毕公的辅佐下,继续推行成王的政策,并且遍告诸侯,要求他们行为检点,就这样,周康王进一步加强了周的统治。成王和康王统治时期被称为“成康之治”,这也是整个西周最强盛的阶段,之后,西周便开始走向衰败。
诸侯管地方 周王坐中央
西周的强盛,与其统治者在这一时期采取的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首先,是分封制。分封制是周王朝使全国统一的一种方式,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也是西周历史的一个显著特点。周初分封的诸侯一般是王室子弟、异姓贵族等。受封的诸侯,关系有近有远,地位有高有低,于是疆域也就大小不等,军队多少不均,表现了封建等级的附属关系。西周王室通过分封制将它的政治势力扩展到各地。东起海滨,西到甘肃,北达辽宁,南至长江以南,这样,广大的地区都归周王室的统辖,形成了比商朝更加庞大的封建国家。
其次,是宗法制。宗法制是一种权力继承制度,它的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周王的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的嫡子和庶子则被分封到各地去当诸侯;诸侯国君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位,其余的儿子则分封为卿大夫;卿大夫的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位,其余儿子为士。嫡长子与众庶子有双重关系,既是兄弟关系,又是君臣关系。宗法制就是这样把权力继承用嫡长子继承制的形式固定下来,以解决贵族间的矛盾,进而巩固分封制,防止贵族间因权力继承问题而发生内乱。
然后是国野制。西周初的“国”也称为“乡”,是当时的都邑或较大的居民点。一般来,“国”是奴隶主贵族的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是周王室在分封诸侯或征服异族的过程中建立的,居住着贵族和为贵族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住在国中的人称为“国人”。
“野”为“遂”,即“国”以外的广大地区,它的地区比“国”大,居住在野的人叫作“野人”。“国人”与“野人”的地位大不相同, 前者是统治者, 后者是被统治者,政治待遇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国”与“野”之间的对立,是西周时期阶级矛盾的具体表现,也是西周统治制度的一个特点。
王土属周王 军队两头忙
西周的最高统治者是周王,又称为周天子。周王以下有三公,即太师、太保、太傅,是辅佐周王的大臣。三公以下的官吏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政务官,一类是神职官吏,一类是史官。“世卿世禄制”是西周官制的显著特点。西周的常备军有两支,一支驻扎在都城镐京一带,主要任务是保卫宗周的安全;一支驻扎在成周洛邑,主要是为了防范殷遗民及维护周王朝东部的安全。除王室的军队外,各诸侯国也有一定数量的军队,用于自卫和支援周王室。
井田制 西周的经济基础
井田制有两种含义,一是田地形式,一般田地中有沟、渠,自然分割成块,“井”是田地的象形字。二是经营方式,也就是纳税方式,井田分公田、私田,由农民无偿代耕公田,以劳役的形式来缴租。西周是封建王朝的典型代表,整体来看,西周初年的武、成、康三代,政治清明,人民安居乐业,是周王朝的黄金时代。
如果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就会发现,似乎每个朝代初期都比较容易出现盛世,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创业难,守成更难!
为什么如此强大的周朝会出现分裂和灭亡呢?
一、周厉王和周幽王的瞎折腾(王室内乱)
说到西周的灭亡,周厉王和周幽王难辞其咎。周厉王不仅是个喜欢杀戮的暴君,他还有个非常奇葩的坏毛病:他认为天底下的东西都是他的,其实这也无可厚非,谁让他是君王呢?可问题是他不让百姓未经许可狩猎,也不让渔民捕鱼,连野果子也不让百姓摘采。这引发了周朝百姓的民怨,但周厉王允许有人说他坏话,只要被举报就被立即处死。所以当时的周朝百姓只能敢怒不敢言,在路上碰到熟人了也不敢说话,只能以脸色示意。周厉王的行为引发了民众的暴动,他被赶出国外客死他乡。好在周公和和几位大臣稳定住了局面,在几年后让周厉王的太子继位,也就是后来的周宣王。
周宣王其实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君王,他在位期间非常勤勉,也让西周一改颓势成为了富强之国,史称“宣王中兴”。但是,周宣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幽王就不那么省心了,周幽王不问政事,自己贪婪腐败不说,还把权力交给了一个奸佞腐败的大臣虢石父,虢石父的所作所为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
周幽王喜欢美女,也喜欢看大戏,“烽火戏诸侯”就是他干的,以至于各诸侯王也对周幽王非常不满。周幽王还听信美女褒姒的谗言,想把原太子给废掉甚至除掉,改立美女褒姒的儿子为太子。废嫡立庶自古以来就是大忌,周幽王的行为让申皇后的父亲申侯非常愤怒,他决定拼死反击。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了西夷犬戎和鄫国来攻打周幽王,最终周幽王在骊山下被杀,历经275年的西周从此灭亡。
二、蛮夷等少数民族政权侵袭
周朝频繁遭受游牧部落的侵袭,蛮、夷、狄、戎等少数民族政权对周朝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周幽王就是因为申侯引入西夷犬戎等外族部落被杀。
三、自然灾害影响
纵观整个历史长河,很多朝代的更替和自然灾害都不无关系。周平王东迁就是因为躲避战火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会造成物资匮乏,引发各诸侯国之间的征伐,也大大降低了周朝的国力。
四、分封制度下天子权威下降,诸侯国拥兵争霸
在周幽王死后,申侯和各诸侯国王拥立前太子姬宜臼继位, 也就是后来的周平王,东周正式建立。但是,周平王的天子之位得不到诸侯王的尊重,因为周平王是他的外公申侯拥立的,这间接的背负了弑君杀父的罪名。再加上周天子自身势力有限,根本无法独自抵御外族入侵,还得仰仗诸侯国的保护。所以在东周东迁后,各诸侯国就不再纳贡和朝觐了,他们不再听命于天子,周天子只是天下名誉上的共主而已。
周桓王时期,郑庄公不服新天子继位,周桓王愤然率领周军和陈、蔡、虢、卫等国部队去教训郑国,没想到周天子的联军竟然被郑国接连挫败。从此以后,周天子的威信一落千丈。
在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的情况下,各诸侯国不断坐大扩张自己的实力,第一个站出来称霸的就是齐国齐桓公。齐国本来就占尽了天时地利,背靠大海坐享鱼盐之利,国力非常强盛。再加上有管仲这样务实的丞相辅佐,所以齐国有争霸的资本。齐国很快就建立了一支超过3万以上的军队,按照周朝以往的规定,这是不允许的。诸侯国的军队规模不能超过7500人,因为周天子的军队规模也才35000人左右。但是此时的周天子已经不能服众,也管制不了诸侯国的肆意扩张。齐国也给自己的扩张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叫“尊王攘夷”。从此拉开了春秋战国争霸的序幕,周朝开始四分五裂。
总之,周朝是在内忧外患的各种因素之下走向了分裂和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