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登基称帝 当时李世民为什么没有杀掉手握重兵的大臣?
在古代的时候一般开国皇帝登基之后就会处理那些手握重兵对他能产生威胁的人,像宋朝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明朝朱元璋是直接动手杀了,相比之下赵匡胤的手段还是相对温和的,但在唐朝李世民登基之后却没有对这些手握重兵的大臣动手,反而还表彰了他们,这是什么原因呢?
李世民当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功臣,从冠冕堂皇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因为李世民仁义大气,心胸宽广。但其实,这就是标准的扯淡,因为对于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李世民从来就是举手不留情面,无毒不丈夫。从他的亲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到他的父亲李渊,再到他的亲儿子李承乾等,那都是要么被杀,要么被废,丝毫不顾及亲情。
从这层意义上来说,秦琼等功臣没有被杀,最真实的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威胁到李世民的权力,或者说,他们所拥有的权力,根本对李世民的权力造成不了任何威胁。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唐初大将并不掌控兵权。
唐朝初年实行的是府兵制。关于在府兵制中将领所起的作用,《新唐书》上是这样记载的:“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於府,将归於朝。”
也就是说,唐朝初年的将领们,并不直接掌控军队,兵权由朝廷来掌握。没有直接掌控军队的大将,其实作用是并不大的。
这和汉朝初年的情况就不太一样。汉初是封国制,那些开国功臣都在封国里,他们手里都掌控着军队,有自己的自主权。虽说这些功臣们的长史这样的文官,由朝廷委派,这些长史实际上起到的是监督功臣们的作用。但是,一旦功臣想造反,只需要派一个士兵,就把那个文弱的长史给解决掉了。
唐朝的功臣们也会派到地方上去。比如,尉迟敬德就被派往同州担任刺史。但是,他只是起一个文官的作用,并不掌兵。需要他掌兵的时候,才由朝廷任命。因此,实际上李世民并不需要刻意打击他们。
二、李世民已经有过一次洗牌。
李世民所面对的开国功臣非常特殊。原本唐初开国功臣是有很多的,这些开国功臣,有些是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出过力的,有些是投降过来的,情况很复杂。但是,由于后来发生了玄武门政变,开国功臣就完全变了,变成了李世民的那些嫡系。而原先李渊的那些功臣裴寂、刘文静、萧瑀、陈叔达、封德彝、裴矩这些人,已经没有了势力。
李世民的这些嫡系,一方面都是李世民提拔起来的,和李世民的关系很亲密。另一方面,比如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人,他们其实在唐初建国的时候,所立的功劳并不多,没有什么可倨傲的。当时他们既不成气候也没有势力,就算他们想像胡惟庸那样造反,也不会有人听他们的。而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些带兵的人,也属于李世民的嫡系,他们与李世民并没有什么抵牾,因此也不会反叛李世民。
用一句简单通俗的话来说,当李世民上台的时候,开国功臣其实已经洗过一次牌,相当于已经削夺过开国功臣的权力,李世民不需要再削夺了。
三、李世民有足够的自信和开阔。
其实,开国皇帝之所以一定要杀功臣,削夺功臣的权力,最重要的原因,还是皇帝本人不够自信和开阔
比如杀功臣最多的刘邦和朱元璋。
刘邦当年一穷二白,而且本身是个无赖,最后竟然当上了皇帝。这一点,就让他自己都觉得像做梦一样。因此,他一点儿也不自信,看谁都像要造反的样子。
韩信、彭越、英布这些人,手握重兵,自然不可靠。但是,后来他甚至也怀疑上了卢绾、樊哙这些他最亲近的人,觉得这些人也要造他的反。连萧何这种,手中并没有兵权,一直兢兢业业,后勤工作做得极为出色的人,他也觉得他是一副造反的样子。搞得最终萧何不得不“自污”,把自己的品德“强行拉低”,以此来减少刘邦的怀疑。
朱元璋的情况和刘邦差不多,也是一个充满疑心病的人。
赵匡胤则因为是通过“陈桥兵变”获得皇位的,这也让他很担心,害怕手下也会学习他这种方式。因此,也很不自信。
但是李世民不一样。他本身是一把打仗的好手,同时又是一个治国的能手,而他的祖上,也一直是朝廷中的大官。这样的背景和能力,让李世民非常自信。根本就不用怀疑别人造反,也不害怕别人造反。当侯君集有造反言论的时候,有人告诉李世民,李世民还表现出容忍他的样子。由此可见,李世民实在是相当大度和自信的。
秦琼、程咬金等人一直追随在李世民身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最得力的武将就是秦琼、程咬金、尉迟恭等人,在玄武门之变后,这些人岁数很大,也对政权起不到威胁,唐玄宗根本没必要诛杀他们。
当然,从根本上来说,想要解决功高震主的大臣,并不是简单的靠杀戮,还是要看制度,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逐渐完善成型,通过三省六部制可以很好的削弱官员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
组织的框架才是最主要的,从三省六部制形成以来很少形成威胁君主的朝臣,这一点不像汉朝时期,外戚和权臣霍乱朝政,甚至能够废立皇帝。
与三省六部制相结合的科举制,则是依靠“学而优则仕”逐渐摆脱功臣和门阀长期垄断官位的情绪,也算是一次官员大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