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齐桓公是如何走上称霸之路的?齐桓公作为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 为什么他死后齐国的霸业就一落千丈?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任管仲为相,推行改革,实行军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齐国逐渐强盛。当时中原华夏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

在春秋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诸侯各自为战,周天子早没了实权。但在这时,一位强大的霸主带着一个强大的国家崛起了。虽然这位霸主还只是诸侯的身份,但他的权力早就远超了当时的周王,这位霸主便是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桓公早年,在齐襄公无道的统治之下,和他的哥哥公子纠出逃,当时的桓公,还被称之为公子小白。

在听到那位篡位夺权的君主——公子无知过世后,小白和他的哥哥从不同的方向赶回齐国,也就在这路上,桓公与管仲结下了一箭之仇。桓公继位之后,威胁鲁国,让其杀了公子纠并交出管仲,以报自己的血仇大恨,可没想到桓公最后的决定,却是折箭为盟,让管仲主持国政:这位君主的心量也真是宽广啊!

当然,这个决定也从未让桓公后悔过。以管仲的机敏才智,再加上桓公的魄力和想要称霸的野心,齐国很快壮大起来。当然,除了管仲,桓公身边还有很多忠心的臣子,如劝谏齐桓公任用管仲的鲍叔,及两位同样有才智的大臣隰朋和高傒。其实,一位君主有再多好臣子,也不一定能让国家强盛起来。就像商朝的末代君主商纣王,他有许多对国家忠心耿耿并且有远虑的大臣,如比干和萁子,可最后不还是让商朝在自己手里灭国了吗!

在用人这方面,桓公和纣王不一样。一位君主,要是不听臣子劝谏,那再贤良的臣子们又有什么用呢?管仲是很有才华的臣子,恰好桓公是位听得进去意见的君主。桓公本身是比较冲动的,但管仲的进谏正好弥补了这一过失。柯之盟,鲁国的大臣曹沫,突然用匕首劫持了桓公,并要挟桓公返还鲁国被齐国侵占的失地,桓公被迫同意了。事后,桓公想要毁约,并把曹沫杀了。

管仲知道这事儿,就劝桓公不要那么冲动。如果毁了这个条约,虽然这一下心里畅快不少,但这会让齐国在其他诸侯面前失去信用,所以这样做是不值得的。就这样,桓公接受了管仲的建议,守住了这份诚信。这个消息迅速传到其他诸侯的耳中,他们都觉得齐国讲信用,纷纷表示愿意归附于齐国。也就在两年后,桓公称霸了,照这样说桓公称霸还要感谢曹沫呢。

齐国不仅在诸侯们的心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周王那边也有很好的口碑,原因就是齐桓公讲礼义。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军救了燕国,回国时,燕王送桓公回国,送到了齐国境内,这时桓公说诸侯相送不能出本国国境,我们齐国不能对燕国无礼。于是,桓公割给燕国土地,燕君走到哪,桓公就割到哪,以保证燕君还在自己国家境内。

分别前,桓公还让燕王重修召公之政,好好治国,并按礼法规定向周王纳贡。因为这事,桓公彻底得到了中原诸侯的信服。此外,桓公还因为有些诸侯不向周王纳贡而讨伐他们,这让周天子对齐国也颇为看重。在内政上,桓公将本身就非常富饶的齐国再度发展。他也很好地利用了发展了祖先们已经打下雄厚基础的工商业,使齐国强盛起来。早在周王给姜太公划分土地并封侯之时,齐国的物质本就非常富足,随后周王甚至赐予太公可以征伐他国的权利。这样一来,齐国便成了当时的强国。

齐国这么发达,和它的地理位置也有很大关系,按现在来说齐国就是以“靠海吃海”发展起来的。齐国处于中国最东部,再往东便是广阔的大海。春秋时期,中国水军还不很发达,根本不会有敌军从海上攻打齐国,于是那片海域成了齐国经济的重要来源。到桓公之时,管仲治国更是“设轻重鱼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大力发展鱼和盐等商业,并减轻百姓们的赋税,将钱财给与那些贫苦的人们,再加上管仲招贤士,善用人才,很快得了民心。齐国人口为此增加,这样齐国可以好好发展军事力量。

说到军事上面,齐国的军力那么强,也和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像那些被别的国家包围在中间的诸侯,所有的边境线都要派人防守。如此一来能去扩大国土、征讨他国的军队便少了很多。可齐国不一样,它东面是海,那一条长长的海岸线是不需要派人看守的,如此一来,齐国的军事力量更加集中。到桓公时期,管仲等人“修国政,连五家之兵”,大力发展军事。

正巧,就在齐国不断壮大时,其他国家在干什么呢?齐国北面的燕国,正忙着和少数民族开战,国力削弱;晋国也处于内乱之中;鲁国的政治也不算太好,不能对齐国构成大的威胁;而南面的楚国,虽然国土庞大,但也正在收复南面的少数民族,基本上还没有涉足中原。最重要的,是当时的周王朝已衰弱到极点。桓公就在天时、地利、人合的情况下,成为了春秋的第一位霸王。

齐国称霸,也不仅靠桓公,他身边的管仲和鲍叔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桓公称霸,大多都靠着管仲,他自己其实并没有做什么。但正是因为桓公这样肯听劝,却又不能被称为是“傀儡”的君主,才能让管仲发挥他最大的潜力,也正是因为有齐桓公这样开明、有野心的君主,才能借着齐国的优势和他背后臣子的帮助,带领齐国走向巅峰。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君主,他在世时,齐国一度跃升为东方强国。齐桓公的称霸离不开管仲的辅佐,在齐桓公统治前期,齐国遵循尊王攘夷的旗号,威服遍于四海。可惜的是,齐桓公的霸业仅仅是昙花一现,自管仲死后,齐国就逐渐走向了衰落,因为桓公重用奸佞,最终也使得自己活活饿死,而齐国的霸业也就此不复存在。

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这并非是他人的肆意干涉。论执政能力,齐桓公可以算作一位雄主,不过,虽然齐桓公有称霸天下的资本,但其本人却缺乏英主的气质。他只有依靠管仲,齐国的霸业才可图存。齐桓公能取得霸主的头衔,并不是因为齐桓公本人很能干,而是由于管仲尊王攘夷的策略。反观齐桓公的一生,除了在继位前不计前嫌重用贤臣外,更无其它方面的建树。以齐桓公后期的表现,他实在难以称得上名君,他的个人素养令人不敢恭维。

齐桓公身上两个致命性的弱点,促使了齐国迅速衰败。据史书记载,齐桓公好打猎,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天,他常常因为打猎而怠于政务。因为这个缘故,管仲和鲍叔牙也不断劝谏,不过,齐桓公虽然听从了管仲的意见,但自始至终他都没有改变,就算到了晚年,也是如此。

好打猎虽然不算什么,但怠于政务就是致命性的问题了,君主怠政,这是国家衰败的征兆。管仲在世时,齐国尚可安稳,但随着管仲去世,这个问题就突现出来了,由于桓公长期怠政,这就造成了齐国奸佞篡政乱国。齐桓公后期重用奸臣易牙、开方,最终造成了齐国吏治腐败,随着这些人愈发的放纵,齐桓公悲剧性的结局也就无法避免了。

除了好猎,齐桓公本人还好酒好色,桓公贪图享乐,就算是他自己的表亲,齐桓公也没有放过。桓公这种荒唐的举动,使得齐国朝政混乱不已。和隋炀帝杨广相似,桓公也是一位消极的君主,在国力一天一天衰败的时候,齐桓公竟然放弃了自己的权利,专心于享乐。君主安于现状,国家焉能不败。

有人说,是齐桓公放纵诸子之争才导致齐国失去了霸主地位,这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全面。诸子之争是齐国乱政乱国的开端,而非齐国失去霸主地位的根本原因。如果齐桓公之后但凡有一君贤明,齐国依然可以恢复霸主的地位。之所以会出现如此的结果,是齐国内部本身的腐朽,并非是直接性内乱导致的。齐桓公个人的荒淫行为,导致了齐国迅速衰败,故而,应当说是齐桓公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江山。

齐桓公之后,齐国出现了长达三十年的内乱,这皆是因为齐国继承人问题上的不明确而导致的。齐桓公瞩意的公子昭并非是明君雄主的人选,相反,他却是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这样一个国君,再加上佞臣乱政,齐国焉能不衰。齐桓公放纵奸臣乱国,又对五子之争视而不见,这是齐国衰败的直接原因。至于后来的五子乱政,这也皆是因为齐桓公的放纵而导致的,齐国最终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