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宋神宗的庙号为什么叫神宗?宋神宗赵顼是昏君吗?如何客观评价宋神宗?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他是北宋第六位皇帝。北宋诸帝中,宋神宗赵顼,确实是一位出名的争议帝王。庙号定为“神宗”,其实也确有明褒暗贬之意。宋神宗的庙号为什么是神宗?宋神宗赵顼是一个昏君吗?

宋神宗是北宋第六位皇帝,继位那年,二十岁。这是一个好年龄,既充满热情,又非少不更事。而且按照正史的记载,这位名叫赵顼的英宗皇帝嫡长子似乎天生就是当皇帝的料。尤其让士大夫们交口称赞的,是他知书达理,尊师重道:读起书来废寝忘食,见了老师毕恭毕敬,大热天也不用扇子,侍奉两宫更是极尽孝道。尽管官修史书难免溢美之词,但我们愿意相信这是真的。

事实上神宗刚刚继位便让人刮目相看,他发出的第一道诏令竟是大行皇帝的丧事从简。他还解释说,仁宗皇帝宾天之时,先帝要避嫌,不敢裁减。朕却没有这个顾虑,正好继承先帝遗志,厉行节约。不难想象,舆论又是好评如潮。然而这位应该不错的皇帝,死后的庙号却是神宗。为何庙号“神”宗?

这是一个说不上好也说不上不好的盖棺论定。因为按照谥法,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无法评价”的意思。中华帝国史上庙号神宗的有两个,还有一个就是明的万历。但万历皇帝是数十年不理朝政的,赵顼却励精图治奋发有为。如此天差地别却都叫神宗,可真是让人不知说什么才好。

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宋君臣有难言之隐。麻烦在于评价系统。按照传统观念,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叫“三不朽”。宋神宗的道德品质当然无可挑剔:他仁慈,体察民情恤孤养老;他谦恭,克己复礼敬畏辅相;他简朴,从不大兴土木游山玩水;他勤政,总是把帝国的事务放在首位。

因此,就连对变法一事颇有微词的官修史书,也不得不承认赵顼是有德之君。赵顼的优秀品质甚至很早就表现了出来。他被封为颍王的治平元年某天,手下人给他做了一双漂亮靴子。爱美之心原本人皆有之,何况这时赵顼才虚龄十七,自己又长得漂漂亮亮帅气至极,因此接过靴子看了又看,爱不释手。旁边的韩维却说话了:“亲王也需要舞靴吗?”

赵顼满脸通红,立即把靴子扔了。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很能说明问题,至少说明赵顼是有志青年。对于大宋王朝,他是有主人翁意识的。他很想将列祖列宗的事业发扬光大,也希望帝国能够长治久安,这才放下身段虚心纳谏,并不以亲王或皇帝的身份文过饰非盛气凌人,反倒如正史所言,折节下士,海纳百川。

这种作风他一直保持了下来,以至于朝中大臣争论不休时难免举棋不定,对王安石的支持也不能一贯到底。但这里面其实情况复杂,更不能说是他的道德缺陷。然而说到立功,就意见分歧。变法派认为他有功,反对派认为他有过。此时临朝听政的又是反对派的后台老板高太后,只不过当妈的不方便骂儿子,其他人更不敢,便只好含糊其词,宣布“不知说什么才好”,上庙号曰神宗。

那么,宋神宗不该变法吗?不,应该,而且可以说是迫在眉睫。

大宋的危机1:缺钱

神宗继位三天,三司使韩绛等人,就给皇帝陛下交了一份财政状况报告,奏折里赫然写了八个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也就是说,账上一文钱都没有。帝国的财政收入都用来养官、养兵、买和平了。比如四年前为仁宗皇帝办丧事时,由于给文武百官和首都驻军赐酒赐肉,开封地区弄得一只羊都没剩下。呵呵,一次赐宴就能用光京师全城的羊,官员和军队的人数之多可想而知。

但是没有办法。赵匡胤留下之“祖宗家法”的核心思想是维护皇权,基本国策则是能花钱买就花钱买。于是,契丹和西夏那边每年要交岁费,文官集团的人数和俸禄也要逐年增加,罪犯和难民则编入厢军养起来,免得他们造反。也就是说,为了维稳,赵宋官家只能天女散花般地撒银子。这样花钱,谁扛得住?

没错,北宋经济是繁荣的。可惜,经济增长的速度永远赶不上开销的增长。据统计,仁宗皇祐年间,国家财政收入三千九百万,支出一千三百万,占收入的三分之一。英宗治平年间,收入四千四百万,支出八百八十万,占收入的五分之一。到了神宗的熙宁年间,收入虽达五千零六十万,支出却也是五千零六十万,竟占收入的百分之百。

请问,神宗这个皇帝可怎么当?何况这还只是说法之一。另一个统计数字却显示,英宗时期朝廷便已入不敷出,仅治平二年的财政赤字就达一千五百多万,其中非正常开支一千一百五十多万。这个数字跟前面的说法差距甚大,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却雄辩地证明当时帝国的管理实在是混乱至极。

大宋的危机2:紊乱

混乱也不奇怪。赵宋官家为了巩固皇权,防止谋反和政变,故意将制度和机构设计得非常复杂。他们先是从政府夺走兵权交给枢密院,结果兵部成为虚设;又夺走财权交给三司,户部也成为虚设。枢密院和三司都能自行其是,不必跟中书省通气。于是,国库早已空虚,枢密院还在招兵买马;民众早已贫穷,三司还在横征暴敛。最可笑的是,有一次某官员居然同时接到了中书省和枢密院的不同任命,竟不知到何处就职才是。

在如此混乱的状态下,尸位素餐的不乏其人。神宗继位第三个月,朝廷决定提拔开封知县到开封府工作。然而皇帝找这个人谈话,却发现他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事,居然一问三不知,气得神宗皇帝不知说什么才好。这样看,朝廷岂不是花大把银子养了一群废物?

宋神宗为什么叫神?

关于宋神宗此人,需得从两个方面来进行评价,好的和坏的,宋神宗皆有涉及。神这个字,一般很少会出现在庙号谥号之中,因为毕竟古代人对于神是有信仰的。人们相信田地之中会有鬼神存在,他们的力量是人类无法想象的,是不可得罪的,所 以神一般很少出现在个人的字号中。那么问题来了,北宋皇帝赵顼,他的庙号就叫神宗,他的庙号为什么会上神一字呢?

对于宋神宗的庙号,当时的官员解释道:粤庙号之建久矣。其间圣贤之君作。而应天下之治者多矣。然未有以神为号者。抑神也者。妙万物以为言、而难其称欤。抑天之所启、以配大行之庙乎。书载益称尧德。曰乃圣乃神。乃武乃文。盖圣神所以立道。文武所以立事也。

对于用神来形容宋神宗,有的人解释说,当时神宗去世,是守成派的大臣为其选定谥号。虽然守成派的大臣并不赞成宋神宗的变法革新,但是人刚刚去世,你不可能大肆批评, 这就显得你为臣不忠。所以就想了神这么一个明褒实贬的字作为其庙号。

神:民无能名曰神;壹民无为曰神;安仁立政曰神;物妙无方曰神;圣不可知曰神;阴阳不测曰神;治民无为曰神;应变远方、不疾而速曰神;能妙万物曰神;道化宜民曰神; 显仁藏用曰神;则天广运曰神。想来宋神宗的神之一字应为民无能名曰神。也就是说当时为宋神宗上号的大臣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于是选了宋神宗。

总体来说,宋神宗是一个有宏达的政治理想的皇帝。也许是因为他登基之时,年仅十九岁,虚岁二十,所以他具有年轻人的惯有的冲劲。当他面对国家的一系列问题的时候,没有像一些年老的皇帝,踟蹰不前,不能下定决心却进行改变。

宋神宗赵顼是昏君吗?

总的来说,赵顼算不算昏君,只是对与国家统治和政治立场并不是那么坚定。赵顼早在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对变法极为赞同,当他继位登基之后,立即便开始着手变法。他重用王安石,让王安石负责变法的各项事宜,以期君臣同心,共谋国家之富庶 强大。只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到赵顼并不是一个毫无作为的皇帝,他毅然决然发动变法的勇气是需要我们赞扬的。但是随着变法的进行,神宗的缺点开始暴露出来。

王安石变法的各项改革制度,因为涉及到了势力庞大的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在变法的一开始就遭到了强烈的反对。其中反对派甚至得到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和神 宗皇后的支持。宋神宗作为变法的最大支持者,本来应该坚定的为变法的执行者王安石排除这些困难,但是面对着各大势力的反扑,宋神宗竟然陷入了自我怀疑之中。以至于不 仅没有帮助王安石排除反对派的威胁,甚至对王安石的某些措施还予以反对。对于宋神宗的这种表现,王才忠的看法极为正确,宋神宗是变法派的靠山,但他气魄不够宏大, 思想不够深刻,性格不够刚毅。

除了王安石变法表现出来的弱点外,宋神宗在接下来的两次大动作中,也表现出了缺点。在元丰改制中,面对陈旧而问题极多的官僚体制,宋神宗虽然期望进行改革获得更好的 发展,但是他的改革态度却不坚定,以至于虽然有了好处,但却没有达到最初的目的。

还有就是对西夏用兵,宋神宗大概想要通过军事上的胜利,改变宋朝面对外族的尴尬地位。但是在取得了一些小胜利之后,宋神宗没有看清当时的军事状况,贸贸然的派兵深入 敌境,遭到了西夏军队的强势反扑,以惨败告终。王夫之:夷考宋政之乱,自神宗始。神宗之以兴怨于天下,贻讥于后世者,非有奢淫暴虐之行,唯上之求治也亟,下之言治者 已烦尔。

赵顼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其富国强兵的总目的与王安石是一致的。但在抑制兼并这一点上,他却没有王安石坚定,赵顼既想增加财政收入,又不愿损害上层既得利益者,最终,负担只有转嫁到下层人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