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王莽代汉建新 宣布推行新政 王莽新政为什么会失败?历史上篡位者那么多,为什么唯独王莽留下骂名?

公元8年,王莽接受刘婴的禅让后称帝,改国号为“新”,首开中国历史上通过符命禅让作皇帝的先河。为了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措施的“托古改制”。但王莽的改制不仅未能挽救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反而使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形成赤眉、绿林大规模的反抗。导致新朝的灭亡。

汉朝是历史上仅次于周的长寿王朝,但中间却被王莽篡位了一回。只是因为王莽的朝代延续时间太短,让这个中间期缺乏足够的存在感。后人在总结这个阶段时,也往往诟病于王莽颁布的一系列新政措施。王莽的新政最有名的一条,就是更改天下土地作为“王田”禁止买卖,并且声称这是恢复古老的“井田制”。但是这套系统和真正的周朝井田制度完全是两码事!

首先,井田制度是建立在周王朝封建制基础上的。

虽然周王室号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是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和行政效率,不可能做到真正管理每块土地。因此,周人的做法是将土地赐封给各家诸侯。接受赐封的诸侯又将自己的封地,以同样的形式转封给麾下的士大夫们管理。其中典型,就是三家分晋中的赵、魏、韩。他们全部都有各自独立的封地和军队。

这个时代的土地制度,也非常类似欧洲中世纪那种逐级分封模式。只不过前者依据的是宗法,将土地分给自己的近亲。后者则是与自由人的契约,可以根据签订的协议将土地转让。结果,自然是所谓的井田制,不过是一种政治幻想,而非周王室自己真正拥有过的土地。

王莽的新政完全没有这样的社会基础。

王莽自己就没有大规模地分封家人或亲信,所有的土地都要变成“王田”,禁止买卖!因此,其新政只能说是一种托古改制,用早先的儒家经典去包装自己的新政策。所以,这样的政策不可能缓解社会矛盾,反是有所加剧。

西汉末年天灾不断,刘氏政权日益危机。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发展出“再受命”和“易姓受命”这两种论调。这才让王莽得以篡汉,并承载了各基层人士的热切期望。但因为其政策的“均田”性质,使得所有土地都必须要进行迅速再分配。用没收地多的人的田地,去分给地少的。但结果不仅是惹怒了王公士大夫们,连还有部分地产的普通人也利益受损。而且是因为按照人头来进行配额,所以让生育较少的家庭吃亏。由于古代社会存在不少隐匿人口,所以王莽的官员们也没法统计出准确的人数和对应土地规模。这就给合理分配带来巨大麻烦,没有讨好任何人,反而得罪所有人。

经过了四年折腾,王莽自己都扛不住了。于是下令再一次开放土地禁,令让“王田”重新变得可以买卖,土地新政以彻底的失败告终。但这种前后反差巨大的矛盾政策,实际上已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力。为了弥补损失,王莽便将复古的年代从西周调整到西汉。准确的说,就是著名的汉武帝时代。

在新朝的第二阶段,王莽开始下令进行国家专营制。将原来开放给私人资本的盐、铁、铸币和酒等几大行业,全都收归朝廷。这一做法迅速消灭了赖以致富的商人,但后果也很快显现。

由于垄断机构可以排除了一切竞争而坐收巨利,所以官府卖的盐比起私盐来说是质量差、价格高,还要搞强制摊派。官府铸造的农具也不考虑农民实际需求,大都粗制滥造,而能否买到还要看官方售货员的脸色。这些推销员根本不用到农村中搞促销,反而让农民在长途跋涉来购买农具时吃闭门羹。最后,大量农民被迫退回到石器时代。他们用木器和石器耕种,吃植物上和盐碱和土里苦涩的天然盐分。

早在汉武帝死后,西汉的专营制度就有所反复和松动。但是王莽不但复兴了一切专营,还做的变本加厉。酒水和铸币的权利被收走不说,连铜的冶炼也没放过。甚至私人对于山川河水的开发也是违法行为要被治罪。

此后,王莽又推出了商税和国家贷款。所有的工商业者都要上交纯利润的10%作为“贡”,然后让朝廷拿着“贡”去放贷。最后根据业务分别采取“无息”和1/10的利率。由于没有成熟的数学理念和记账手段,这种理想化的金融措施也就带来了严重混乱。

历史上篡位者那么多,为何唯独王莽蒙受污名?

第一,中国封建历史上,传统的观念是皇家史观容不得篡位者的事迹载人史册。一般篡位者都是想尽办法要给自己在历史树立起一个光辉灿烂的形象,因为篡位者是会留下万世骂名的。同样,篡位者对其他朝代的篡位者也会给予丑化和贬低,例如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凡是做过皇帝或具备同等地位的人,传之以“本纪”,而王莽作为一个做了15年皇帝的人, 却被奉《史记》的圭臬后世史家列人一般大臣名士的“传记”之中,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可见东汉统治者对王葬所持的态度。

第二,王葬之所以被后人肆意挞伐,是因为王莽政权的后继无人,王莽没有机会像李世民朱棣等人,在篡位后巩固自己的政权并传之于后代子孙。他在位时天下大乱,他被攻入京城里的起义军所杀,还没来得及巩固发展自己的政权,就戛然而止。这样来,自然没有人会为他挽回正名,只能任由后人大肆篡改历史,夸大或虚构他们篡位的正当和合理性,然后反过来往王莽身上泼脏水,贬损他的种种行为。

第三,被当做反面教材的王莽几乎成了每个朝代都要提的历史,代代相传。王莽被污名化的命运便逃不掉了,而且古人一向都很崇尚秩序,他们不肯承认“弱肉强食”的自然规律。深受儒家教化的古人在思维上形成了一种定式,认为秩序不应当被打破,谁打破了这种秩序,谁就是罪人。

王莽篡位,就被人们认为是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不论他再有能力,也只能被钉在历史罪人的耻辱柱上。从王莽的种种表现来看,他并没有当皇帝的才能,虽然他一心想要将天下治理好,但最后的结果却是不但丢了天下,也丢了自己的性命。

纵观王莽篡位后的执政生涯,颁布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为了确保每项政策的精准实施,还要大量扩编官员队伍。但庞大的官僚体系,基本上不产出任何经济效益,反而需要耗费高昂的成本。下级部门为了通过考核,甚至要不断对自己的上级进行欺瞒。上级部门又对朝廷本身进行欺瞒,形成恶性循环。最后创造出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全民困顿局面。

最终,王莽的新朝在无人不恨的状态下覆灭。异常讽刺的是,当义军刚刚起势时,下级部分就为了遮羞而对上级瞒报。当朝廷发现问题时,局势已经彻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