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唐朝最先进的属国渤海国 享有海东盛国的美誉 是如何被野蛮的契丹人灭掉的?

渤海国是东亚古代历史上的一个以靺鞨族为主体的政权,当时他们的国土面积是相当大的,不仅包括我国的东北地区,还包括朝鲜半岛部分地区,以及现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一部分。渤海国的经济发展很好,军事也比较强大,却只有延续了二百多年就被契丹人灭亡了。

古代中国以中原王朝为中心,对中原以外的附邻小国视为藩属国。这些藩属国只能称王,不能称帝,而且必须经过中原王朝册封才可以,否则私自称王称帝,那会认为“大不敬”,必将遭到中原王朝的处罚。但在中原王朝强大时,这种册封很重视,如果中原王朝弱化,那种册封就是一种形式了。唐朝自李渊开朝后,历经李世民文治武功,唐朝成为一个强大的中原王朝。但唐朝自建立后,面临最大的威胁是吐蕃和突厥部落,虽然唐朝实施和亲制度,但依然成为唐朝的隐患。

公元668年,唐高宗灭了高句丽,并强行迁移了一些部落到营州。一个叫乞乞仲象的人登上历史舞台。696年,唐朝北部营州发生动乱,此时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逃过武则天的追杀,于698年,他自称震国王,并融合了汉、契丹、突厥、靺鞨等部族,成为一支不可视力量。705年,唐中宗派人招抚大祚荣,大祚荣愿意向唐朝称臣,唐朝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于是“渤海国”由此得名。

在唐中宗以后皇帝,渤海国王不断向唐朝学习先进文明,并派留学生到中原王朝学习先进文化。虽然此时唐朝与渤海国有过小的矛盾,但总体上渤海国与中原王朝宗主关系一直未断。而唐朝由于内政事务太多,西北边患以及吐蕃势力让唐朝顾及不过来,对于渤海国管辖,唐朝一直不重视,致使渤海国不断发展壮大。

虽然唐朝对于渤海国无暇顾及,但唐朝派遣使者到渤海国宣慰的事一直没断,这是中原王朝的威信,不能随意丢弃。而渤海国也依然不断遣使者到大唐来朝贡学习。可以说渤海国存在的历史,一直伴随着唐朝的灭亡。唐朝灭亡后,渤海国也在走下坡路,此时北方另一个强大部落契丹人开始崛起。925年,耶律阿保机率大军灭掉渤海国,并在此设立东丹国,由其长子耶律倍当东丹王。一个伴随唐朝229年历史的唐朝附属国就此灭亡

公元907年,曾经谱写了中国古代史中最辉煌乐章的大唐皇朝灭亡了,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大混乱时代。虽然唐朝从安史之乱后,一直处于衰弱不振的状态,但因为其强大的影响力,不可忽视的软实力以及长期的秩序惯性,唐朝仍是东亚政治秩序的中心,周边的小国仍以唐朝为中心安于各自的地位。

而唐朝灭亡,其后继者五代各朝其实力和威信都根本无力维持东亚秩序,东亚国际秩序也随之瓦解了。心理上的和实力上的稳定核心消失, 这一秩序中的各个国家就只能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存和发展了。不幸的是,此时的渤海国也已经走过了图强兴革的上升之路,进入了文恬武嬉的承平之世。

唐朝灭亡,各个民族本应提高警惕,加强竞争力,以在混乱的大争之世谋求生存发展,渤海国却在此时仍陶醉于海东盛国的辉煌中不求进取,危险便步步临近。渤海国的崛起与契丹人当年的反抗武周政权密不可分,而在建国后,契丹便成为渤海在东北地区最大的竞争者,渤海国常年在扶余府一带“屯劲兵,扞契丹”,两家一直摩擦不断。不过,长期以来,契丹一直未能实现内部统一,加之唐朝的存在,渤、契之争总是渤海占优。

而随着唐朝灭亡,捆绑在契丹身上的枷锁解除,契丹终于强势崛起。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在征服了突厥、吐谷浑、党项各部以后称汗,国号“契丹”,定都临潢府。阿保机雄才大略,宣称自己“上承天命, 下统群生”。不但统合草原诸部,而且大量收留因河北战乱逃难的汉人流民,在草原上按照中原风格建立城敦以安置他们,并且任用韩延徽、韩知古、康默记与卢文进等汉人为佐命功臣。

有汉人为其谋划,阿保机便不满足于统一契丹各部,还要统一东北,进而问鼎中原。十世纪初, 东北的政治格局是渤海占据东北东部、室韦占据西北部和北部, 契丹占据西南部。契丹要入主中原,必要先统一东北,也就必须灭掉渤海和室韦。所以, 灭掉渤海和室韦成了阿保机念念不忘的所谓“两事”。

在契丹虎视眈眈的同时,渤海国上层社会崇尚儒化,重文轻武,通过科举考试晋身为士大夫被认为是惟一正途,逐渐养成了怯懦和贪安逸的习气。而民间也不再以武勇为荣,早期渤海人“三人渤海当一虎”的尚武风气也逐渐消磨殆尽。同时,渤海国内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弊端此时也开始发酵。渤海国五京附近地区是其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然而其新征服的地区仍较落后,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这尤以“海北诸部”为代表, 他们依然止于“缠鱼皮, 逐水草”的程度。

他们和中央政权的行政隶属关系比较松散无力,加之边远地区之间交通不便,往来甚少,导致了渤海国社会以原始社会、奴隶制、封建制杂相呈现的状况出现,使渤海不可能形成统一的综合经济体系。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任何渤海货币的实物证据。

因此,专家们认为,渤海国没有发行货币。这与其繁荣的手工业和对外贸易是不相称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渤海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还没有发展到必须使用货币的程度。这种不平衡导致渤海国在面临危机时难以调动全国力量来应对,当中心地带受到打击时,边缘地区势必分崩离析。契丹朝气蓬勃,而渤海已经暮气沉沉,两方一旦交兵,结果可想而知。

公元915年,契丹占领了渤海国的辽东半岛。辽东地区是渤海国重要的人力和财赋区。失去辽东, 就等于失去了一条臂膀,以后渤海与契丹的争斗中更居劣势。面对契丹日益强大和不断侵扰,渤海国感到独力难支,于是其第十五代王也是末代王大諲撰时期,也就是公元907年至926 年,先后5次派人朝后梁,,5次派人朝后唐,以期赢得中原王朝的支持。但无论是后梁还是后唐都不过时四分五裂中的短命王朝,莫说支持渤海,连自身都是朝不保夕,根本无力承担恢复东亚政治秩序的重任。

在得不到中原王朝支持与帮助的情况下, 渤海又寄希望于日本,仅在渤海末期就先后6次通使日本。但由于远隔大海,日本又国力孱弱,不足以渡海来援。无奈之下,渤海甚至想到联合一直不睦的新罗来对抗契丹,而这时的朝鲜半岛出现三国对峙局面,新罗、高丽、后百济三国间斗争激烈, 哪有余力援助渤海。而新罗因为与渤海有宿怨,不但不与渤海结盟,反而倒向契丹,出兵帮助契丹围攻渤海。这样, 在当时周邻中, 渤海完全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公元926 年,在降服了室韦诸部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宣布:“所谓两事,一事已毕。惟渤海世仇未雪,岂宜安住!”向渤海国发动了全面进攻。是年1月30日,阿保机亲自挂帅, 率皇太子耶律倍、皇子大元帅耶律德光 , 将军阿古只、耶律斜涅赤等, 召集依附于契丹的奚、回鹘、新罗、吐蕃、党项、室韦、沙陀、乌古等部族和国家的军队, 东征渤海。

2月14日,契丹大军抵达商岭,并连夜包围了渤海扶余府。三天后,扶余府被契丹大军攻陷,挺进渤海首都上京龙泉府的大门被打开了。扶余城陷落的消息传到上京,渤海国上下一片惊慌。渤海末王大諲撰连忙派老相率兵三万出征,力图恢复扶余城。西进的老相兵与东进的契丹军先锋阿古只部相遇。阿古只仅率区区五百骑兵, 就击溃了老相的三万大军。契丹军乘胜推进,包围了上京。

面对兵临城下,大諲撰“素服牵羊”率臣僚三百多人出城投降。耶律阿保机“优礼”相待,释放回城,并派遣近侍康末恒等十三人进城搜缴兵器,但被渤海“逻卒”杀死。大諲撰也在抵抗派军民压力下“由降复叛”,契丹军为此发动强大攻势,攻破上京,大湮譔被迫再次请罪于阿保机马前,阿保机令兵卒将大湮譔及其族属押解出城。渤海国安边、南海、定理等府及诸边节度史也相继归顺。至此,盛极一时的“海东盛国”历经十五王229 年后灭亡了。从契丹围攻扶余府起至攻破上京,前后不足一个月的时间。

也许,无论作为征服者的耶律阿保机,作为亡国之君的大諲撰还是周边仰望海东盛国威仪已久的其他国家,都没有想到,如此大国会灭亡得这么轻易。

为安抚渤海遗民,阿保机宣布改渤海国为东丹国,改上京龙泉府为天福城。阿保机册封皇太子耶律倍为人皇王,主东丹国政。以皇弟迭刺为左大相,原渤海老相为右大相,原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以契丹贵族耶律羽之为右次相,以这种契丹、渤海共治的方式来维持渤海故地的稳定。

渤海亡国不过数月,耶律阿保机病故。在他死后,其皇后述律平决定废长立幼,不拥立太子耶律倍,而要扶立次子耶律德光。被封为人皇王,主政东丹国政的耶律倍从而陷入极为凶险的境地,先是被软禁,后又不得不逃亡后唐。耶律倍的倒台给渤海人带来了巨大灾难,由耶律阿保机、耶律倍父子定下的怀柔渤海遗民的政策被废除,述律后与耶律德光惧怕耶律倍利用渤海故地夺位,于是在公元928年下达了将东丹国南迁的诏令。

诏令一下,渤海故地便遭到了灭顶之灾。契丹军队将渤海各城百姓强制迁出,然后将上京龙泉府为首的一百零三座城市放火烧毁。无数宫阙、市井、寺庙、田园尽数化为废墟,渤海国二百多年的文明成果毁于一旦。日后,当今人对渤海遗址进行发掘时,发现到处都有烈火烧焦的砖、瓦、泥土和石材,一些砖瓦被烈火烧结在一起,有的大石块甚至被烧得碎裂残断,可想而知当时大火的惨烈。

按照契丹的迁移规划,渤海人在上京人户,从牡丹江流域迁到辽阳地区,将中京显德府诸州县人户从海兰江流域迁到辽宁北镇、熊岳一带,将东京龙原府州县人户从珲春境内迁至今辽宁凤城,将南京南海府各州县人户迁至辽宁海城,将东平府各州县人户迁至辽宁新民一带,将铁利、定理府民户迁至今沈阳一带,将渤海铜山人户迁至今开原一带。

这场大迁移,涉及渤海人户九万四千余户,近五十余万人。在强兵押解之下,渤海人扶老携幼,背后有熊熊燃烧的故国,前方则是尚未开发的蛮荒之地,一路之上不知有多少血泪。也有很多渤海人,不想成为契丹的奴隶,纷纷逃亡朝鲜半岛,先后有十数万人。他们受到后来统一朝鲜半岛的高丽王朝的善待,其中一些大族还成为高丽王朝的世家大族。

古希腊雅典共和国的伯利克里曾这样自豪的评价自己的祖国:“我们爱好美丽的东西,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奢侈;我们爱好智慧,但是没有因此而至于柔弱。”从这点看,渤海人似乎正好相反。他们吸收了唐朝的文化,却因此虚弱,他们创造了美丽的文明,却因此衰糜。所以他们承受了迅速亡国的耻辱,也遭受了这样难以想象的苦难。

而正如苦难可以使人觉醒一样,在契丹人的暴行之下,渤海人深为痛悔,一些有志之士重新焕发了祖先的桀骜性格,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复国斗争,即所谓“东京诸州盗贼蜂起,渤海、汉儿群聚,契丹不能制”。渤海灭亡后,一些渤海遗族在牡丹江下游以东地区建立了“定安国”,顽强的抵抗着契丹。这个政权一直到公元991年才被契丹所灭,前后坚持了65年之久。

而即使在渤海亡国103年后,渤海的反抗仍在持续。其王族后裔大延琳起兵反辽,建号“兴辽”,但因属部叛变,仅坚持一年便失败。在此之后,渤海人古欲、高永昌等不断起义反辽,一度自称“渤海大皇帝”,虽然这些起义都遭到失败,但渤海遗族的起义此起彼伏,一直持续到辽朝灭亡。

渤海人是靺鞨七部中粟末部,渤海国强盛时,归并了其他五部,只有最北部的黑水部始终保持独立。后来黑水部也被契丹征服,但黑水靺鞨后来衍生为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率领下起兵反辽,将雄踞北中国二百余年的辽帝国灭亡,建立了金帝国。

在女真反辽的过程中,渤海遗族与之密切配合,成为反辽主力之一,渤海大族也频繁与金皇族结亲,成为金帝国的贵族。金朝八位皇帝中,有四位的母亲便是渤海人。也是在金朝统治北中国期间,渤海人逐渐与女真、汉等民族大量通婚,待到元朝统一全国之后,渤海才不再以一个单一的民族出现在历史之中。

及至今日,曾经的渤海人早已融入中国北方各族和朝鲜民族当中。也因为他们的后裔遍布中朝两国,使得渤海国的归属成为两国争讼不已的问题。朝鲜和韩国的很多学者都坚称渤海国的建立者大祚荣是朝鲜人,渤海国史应纳入朝鲜历史的统序。而中国的学界自然对这样的说法不以为然,极力驳斥。

其实,渤海国的创立者是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海东盛国曾经耕耘的土地在哪里。毕竟,渤海国并没有经营朝鲜半岛,渤海人的血汗和智慧,一直是在经营着大唐时代的东北大地,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着后人憧憬不已的瑰丽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