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五国伐齐打破战国七雄平衡的力量平衡 长平之战消灭抗衡秦国的有生力量 长平之战和五国伐齐哪个对战国格局影响更大呢?

乐毅伐齐打破战国七雄平衡的力量平衡,天下形成了一强六弱的格局。长平之战让秦国消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天下再无国家能抵御秦国,这时候秦灭六国的大势已成。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一般把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时期的转折点。但相对于长平之战,“五国伐齐”更应该成为战国时期的真正转折点。

很多人都将秦赵长平之战作为战国的转折点,从此后秦国再无敌手。但这只是说明赵国在军事上能够和秦国一争高低,从综合国力来说,赵国是不如秦国的。在我看来,五国伐齐之前的齐国才是真正能够和秦国一争高下的,而这场战役可以说是战国时代的转折点,此战将最后一个能够单独战胜秦国或者说势均力敌的国家消失了,自此秦国在综合国力方面已是天下无敌,其余五国已无力与秦国争锋,唯赵国尚有一战之力,但最终都只能被秦国兼并。五国伐齐时齐国到底有多强我们来看看?

在五国伐齐以前,齐是东方大国,经过齐宣王邹忌变法强国之后,到齐愍王手中达到巅峰,到底有多强我们来看看:

首先,齐国战胜楚国得到淮泗之地,并占领土地。

其次,燕国内乱之际,请求齐国援助,齐国心生歹意,在五十天天内灭了燕国,这是第一个万乘之国灭掉另一个万乘之国。

最后,在灭宋前,齐国让苏秦为相,合纵六国攻秦,并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在外交上做出努力,向韩魏割地才得以化解。这样看来,在五国伐齐以前,齐国是能够独立战胜除秦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对秦国也时一个巨大的威胁。

但很不幸,齐国的继承者齐闵王不是一个合格的君王,齐闵王为人骄横,喜欢享乐,也好大喜功,仗着国力昌盛,欺负周边弱国,把其他国家都得罪了个遍,这样才有了后来的五国伐齐。

齐国先是合纵魏韩三国,然后又攻打秦国函谷关,攻破之后对秦国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秦国对此很恼火,但是齐韩魏三家势力太强大,秦国只得割地求和。没过多久,又联合五国攻打秦国函谷关,而齐国也趁此机会灭掉宋国,其他五国各怀心思,六国攻秦虎头蛇尾,就只有有齐国得到宋国之地,扩张了地盘。其余五国很是恼火,却也奈何不得齐国,看着齐国不断变强,各自都开始跟齐国疏远起来。

此时此刻的齐国,却已经隐隐埋下了危机,齐国大肆扩张,穷兵黩武,在军事上虽暂时取得短暂的胜利,但激化了齐国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和戒惧。齐国的败象已显露端倪。在这样的情况下,被齐国差点完全灭掉的燕国开始出来复仇来了。

燕国乐毅向燕昭王分析了齐燕双方的战略态势,提出了变弱为强,进而战胜齐国的策略方针,即争取与国,联合诸侯共同进兵,“举天下而图之”。燕昭王采纳其议,积极开展“伐交”活动,并取得了预期的理想效果,很快形成了联合攻齐的格局。不仅赵、韩、魏答应出兵,连秦国也抱着弱齐图霸的目的参与进来。这样,齐国不仅在政治上陷入孤立,在军事上也完全处于劣势地位。

就这样,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向了齐国,结果自然就是不可一世的齐国战败,从此以后东方六国再也没有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纷乱的战国开始走向统一。这样看来,五国伐齐才是战国的转折点,从此以后,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秦国通过远交近攻的方式,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最后一统天下。

长平之战,是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在很多人看来,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转折点,因为在这场战役中,赵国损失了45万精锐力量,失去了抵抗秦国的实力。长平之战从根本上削弱了当时关东六国中最为强劲的对手赵国,也给其他关东诸侯国以极大的震慑。

这场战争由于秦取得全胜,由其一统天下的形势已成不可逆转,从此急转直下。不过,也有人认为五国伐齐才是战国历史的真正转折点,也即五国伐齐的影响更加深远。那么,问题来了,长平之战和五国伐齐, 哪一个对战国格局影响更大呢?

首先,在笔者看来,相对于长平之战,五国伐齐对于战国格局的影响更大,可以称之为战国历史的真正转折点。一方面,就长平之战来说,虽然造成了赵国45万精锐士卒的阵亡,但是,此战只涉及到了秦国和赵国这两个诸侯国,顶多再加上三晋之中的韩国。但是,在战国中后期,弱小的韩国已经没有什么存在感了。

换而言之,韩国对于长平之战,或者之后的战国历史事件,实际上都起不到关键的影响了。所以,虽然长平之战非常惨烈,带来了巨大的伤亡,但是,其影响范围没有五国伐齐更大。就五国伐齐来说,五国指的是秦国、韩国、魏国、赵国、燕国这五国,公元前284年,这五国组织了联军来攻打齐国,不仅攻破了齐国都城临淄,还连下齐国70多座城池。

同时,在五国伐齐中,楚国也在后期参与进来了。楚国一开始的目标是救援齐国,避免齐国和秦国之间平衡被打破。当然,在齐闵王战败之后,楚国趁机攻占了齐国的淮北之地,从而避免了空手而归。基于此,在五国伐齐中,战国七雄全部参与进来了。

另一方面,在长平之战中,赵国虽然损失了45万大军,但是,赵国毕竟没有马上就被秦国消灭了,在之后的邯郸之战中,秦国大军就遭到了惨重的失利。自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开始,赵国又坚持了30多年,直到战国末期才被秦国消灭。但是,就齐国来说,却在五国伐齐中遭到了灭国的结局,也即都城和绝大部分的城池都被攻占了。如果不是田单奋力一搏,齐国将很难成功复国。所以,从结果惨重程度上,五国伐齐并不逊色于长平之战。

再者,在长平之战后,秦国发动了邯郸之战。邯郸之战是公元前259年至公元前257年秦国与赵、魏、楚联军在赵国首都邯郸进行的一次城池攻守作战。也即长平之战后,山东六国认识到再不救援赵国,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将会提前了。所以,在邯郸之战中,魏国和楚国出兵帮助赵国,从而打赢了邯郸之战,也即长平之战后,赵国、魏国、楚国等诸侯国选择了报团取暖,这是秦国不想看到的事情,从而推迟了秦国一统天下的时间。与此相对应的是,就五国伐齐来说,则直接加剧了山东六国之间的分崩离析状态。比如五国伐齐后,齐国和燕国的恩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了,不存在和解的可能。

最后,至于齐国和赵国、韩国、魏国之间的关系,同样是进一步恶化了。所以,从这一角度来看,秦国成为五国伐齐的最大赢家,通过五国伐齐,不仅成功削弱了齐国,更在山东六国之间种下了一根刺。好比原先关系不错的几个朋友,因为一件事而各自耿耿于怀,可能时间会让他们淡忘,但是,一旦有人借此来挑拨离间,将会事半功倍。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采用了“远交近攻”这一策略,也即拉拢燕国和齐国,专心攻打三晋。如果山东六国之间是亲密无间的话,远交近攻的策略自然是无法成功实施的。但是,在五国伐齐后,山东六国形成了貌合神离的状态,这才是秦国“远交近攻”策略能够成功实施的重要基础。综上,在战国历史上,五国伐齐才是真正的历史转折点,并对战国七雄的格局形成了更为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