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蒙古和南宋实力反差巨大 宋朝为什么能够抵抗蒙古40多年?蒙古帝国灭亡南宋为什么打打停停?

蒙古灭掉侵扰宋朝几十年的金朝仅仅花费了23年的时间,而宋朝抵御号称上帝之鞭的蒙古大军的时间长达45年。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最持久的战争。蒙古和南宋实力反差巨大,为何历经40多年才完成征服?

公元1234年,宋理宗发起“端平入洛”开启了南宋与蒙古的战事。此后打打合合,一直到1279年,陆秀夫背负幼帝跳海身亡,才宣告南宋的彻底灭亡。蒙古军一直以彪悍闻名,而南宋历来孱弱,为何蒙古人用了40多年才灭亡南宋呢?主要有这么几个原因:

南宋方面,其一,秦岭-淮河一线,地理形势复杂,具有天然防御性,极大的迟滞了蒙古骑兵的进攻;其二,对于异族统治,汉人有极强的抵触,这导致了南宋军民的拼死反抗。蒙古方面,其三,早期蒙古人对所谓正统并不感冒,南宋也一直不是其主要对手;其四,蒙古帝国没有稳定的继承法,44年间先后换了4任大汗。

蒙古与南宋的战事概述

宋理宗时,南宋君臣不顾金国的苦苦哀求,与蒙古帝国完成了海上之盟。1234年,当蒙古和南宋一起完成了灭亡金国的任务时,南宋君臣开始有点飘了。蒙古军早期一直不太注重防守这个概念,他们的主要军事目的是劫掠财富、工匠和杀掉仇人。这次也一样。当宋理宗看到几乎是军事空白的北方时,他心动了。端平元年五月,宋理宗认命赵葵为主帅、全子才为副,动用了相当大的军事力量发动了“收复中原”的军事行动。

行动一开始非常顺利,南京、旧都汴京等纷纷告破。然而由于蒙古人破坏很严重,宋军又进展过快,后勤逐渐跟不上,好在蒙古人好像也没有什么行动。当年7月底,宋军完成了后勤补给,开始向洛阳挺近,然而蒙古人早就侦查到了宋军的行动。毫无悬念,宋军大败。蒙古人反攻,宋军全线崩溃,将大量的军事物资和士兵留给了蒙古人。端平入洛失败后,不知道宋理宗君臣是怎么想的,居然依旧歌舞升平,好像这事没发生过一样。然而,宋军的主动攻击,给了蒙古人以出兵攻宋足够的理由

蒙古军对南宋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只有三次。公元1235年,端平二年,蒙古军从四川、荆襄两路大举进攻,宋军全力抵抗,此战南宋名将辈出。后宋军曹有闻收复要塞仙人关,蒙军撤退。此后每年几乎都发生局部战役,但都没有很大规模。

1258年,蒙古蒙哥汗亲率大军两路进攻,意图一举灭亡南宋。西路军有蒙哥率领进攻四川,东路军由忽必烈率领进攻荆襄。此次相对顺利,忽必烈进围鄂州,眼看破城有望。然而,蒙哥战死于钓鱼台,忽必烈不得不撤军回去争夺蒙古大汗之位。

忽必烈坐稳大汗之位后,建国号大元。1268年-1273年,蒙军花了5年时间,终于攻克南宋重镇襄阳。随后,忽必烈以伯颜为帅,率军20万,令有辅助军10余万,共三路进攻南宋腹地。1276年,南宋谢太后及宋恭帝投降。此后,宋民间局部反抗一直持续到1279年。

可以说,蒙古灭宋之战,是蒙军灭国之战时间最长的,南宋军民抵抗也尤为激烈,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优势

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南北的分界线,在地理上的巨大差异造就了南北不同的文化。同时,复杂的地理形势形成一道天然的防御屏障。蒙军攻宋主要有三个突破点,东部庐州、中部襄阳-鄂州一线、西部沔州-汉中-大散关一线。其中东部和中部战线因为距离临安比较近,突破以后可以直接顺江而下到达临安,因此几乎每次大小战役都会发生在这一线。1238年,庐州之战、荆襄之战;1258年,荆襄之战、鄂州之战;1268年-1273年,襄阳之战都发生在这一线。

古所谓,守江必守淮。一直到忽必烈攻占襄阳之前,淮河一线大部分地区都在宋军手中。而蒙古军特别是早期,以蒙古骑兵为主力,在水网密布的江淮地区难以纵横驰骋,而宋军处于防御,而且长期占据南方,拥有地利上的优势和相对强大的水军。宋元战争中,宋廷动用战舰动辄数千艘、万艘说明宋军水军还是比较强大的。最后忽必烈用了5年时间才攻下孤城襄阳、灭宋动用了大量战舰,说明了这个问题。

西线虽然没有密集的水网,但是川蜀之地,历史上一直是个易守难攻之地。这一线的主要战役有:1235年,沔州之战;1236年,阳平关之战;1258年蒙哥从川东北、云南两路进军,北路之军也是这一线。历代进川路线有两条,一条是邓艾钟会走的从关中剑阁大路和阴平小路,另一条是从从长江逆流而上,由重庆经古江州进入四川,东汉刘秀、东晋两次进入巴蜀都是走的这条路,而这两条路之中从北方关中进攻,难度更大。

然而蒙古人每次都是走的北路,为何呢?因为蒙军没有占据长江,没得选。因此这一线,是蒙军攻宋损失最大的一条线。沔州之战蒙军遭受了多次大败,而钓鱼城之战蒙哥身死。因此地理上的优势让蒙军处于进攻上的绝对劣势,这是多次蒙军进攻都难以突破进入南宋腹地的重要原因。

南宋军民的拼死反抗

南宋虽然孱弱,但是蒙古人毕竟属于异族,不像改朝换代,仍旧是汉人统治。因此,在宋明理学高度发达的南宋,军民反元情绪高涨,殊死抵抗。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宋元长达40余年的战争过程中,南宋曾多次反攻和坚守取得胜利。1235年,曹友闻等率宋军两面夹击大败蒙军,并收复仙人关,迫使蒙军退出宋境;1236年真州之战,丘岳面对10倍之敌,设置多道伏兵,最终打退蒙军;1238年,察罕率军号称80万进攻淮西庐州,庐州知州杜杲多次击退蒙军,察罕撤走。

1259年,南宋奸相都一改以往作风,亲率13万大军前往孤城鄂州,奋力抵抗,连忽必烈都称赞“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最终守住了鄂州。同年,宋将王坚在孤军奋战状态下,坚守钓鱼城数月,并导致蒙哥身死,成功为南宋续命数年。襄阳之战,南宋军民坚决抵抗5年,外援断绝,内无粮草,军民力乏,襄阳最终失守。

这说明南宋的军力很强吗?并不见得。40多年前,金国濒临灭亡时,南宋攻金,都还大败失地而还。端平入洛也显示了宋军将领的战略无能和军队素质。那为何能取得如此多的胜利了?我们从吕文焕的经历或许可见一斑。吕文焕坚守襄阳5年,多次向宋廷求援而不得。1272年,李庭芝派张顺张贵入援,不料先后被杀,吕文焕杀掉导致二张之死的降兵,为二张立庙。

1273年,襄阳外无援军,内无粮草物资。吕文焕想尽办法,每次巡城都望着临安的方向恸哭。可以说,吕文焕是力尽而降,也算情有可原。然而无论在当世还是后来,吕文焕大多受到非议而极少有正面评价。同时,在襄阳失守,南宋的灭亡已成定局,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屡立幼帝,漂迫于海上而不降,坚持了大约3来了之久。

这个现象说明,在南宋军民心中,元代宋并不是表面上的改朝换代,而是华夏文明和汉民族的灭亡。因此,尽管南宋朝廷腐败,君臣无能,奸臣辈出,广大的士大夫和老百姓还是站在爱国的角度上,全力支持抗元。存亡之战爆发出来的能量是惊人的,因此宋军才能在许多战役中取得胜利,多次困难中得以坚守。

蒙古帝国为何打打停停?

实际上,蒙古帝国虽然强大,但其核心军事力量,蒙古骑兵一直只有10余万人,而且蒙军并不善于攻城,因此蒙军大多没有一战灭国,蒙古征服金国用了大约24多年,蒙古灭西夏用了大约22年,但也没有南宋这么久远。按理说,蒙古接触南宋在征服西夏、金国之后,此时的蒙军已经有相当的攻城经验和火器了,蒙军和其仆从部队也更强大了。虽然有地理劣势和南宋反抗,但实力差距在那里,那么,为何攻宋还用了40多年呢?从上面的战役记录看来,因为蒙古一直打打停停,最后一次持续进攻就取得了全面胜利。那为何蒙古打打停停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蒙古一开始并没有去全力征服南宋,蒙军同时还进行了数次西征,说白了,蒙军并没有把南宋看成它唯一的或者最重要的敌人。1235年,南宋端平入洛的次年,蒙古帝国进行了长子西征,一直持续到窝阔台死后的1242年;1254年,蒙军灭大理国,同年,蒙古大汗蒙哥令旭烈兀西征中亚。这两次西征的将领都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后裔,蒙古大汗的子侄或兄弟挂帅,持续时间长,征服领土广阔。同南宋战线上的那些将领和军队相比,这才是帝国的军事主线。

一直到1258年,蒙哥汗才第一次发动对南宋的灭国之战。此时距离1234已经过了20多年了,大汗都是第三位了。有人说,南宋自诩为华夏正统为何蒙古不重视呢?实际上,直到蒙哥之弟忽必烈,蒙元帝国才开始呢汉化的历程,才有了建国号、确立华夏正统等等中原帝国才有的现象,也才对征服南宋上升到了战略层面的重视。

其二,蒙古帝国一直没有确立明确的继承法,蒙古汗位的的继承需要核心贵族们一起拥戴。这样就会有两现象,1 汗位空缺时,重要的帝国贵族都要回去和林,不然就可能被边缘化;2 贵族势力强大,新继位的大汗面对复杂的内部情况,越到后来越需要数年时间整理好内政,才能进行大规模的征伐。

而1234年到1279年期间,蒙古帝国先后有贵由、蒙哥、忽必烈三次汗位更迭,这给了南宋以许多喘息之机。特别是1259年,蒙哥死后,忽必烈本来形势大好,鄂州攻破可能性很大,但是忽必烈必须回去争夺汗位,而不得不放弃了对南宋的进攻。而等忽必烈再次进军南宋,已经是在8年后的1267年。

因此,蒙古灭亡南宋持续了40余年是多方面的,蒙古帝国面临着内部的一次次调整,南宋拥有了地理、人和两大因素,甚至可以说非常幸运,然而南宋君臣面对一次次的调整的机会,君臣却沉迷于声色犬马、争权夺利,最终还是难以保全家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