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武卒究竟有多厉害?为什么魏国不能重建一支魏武卒呢?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吴起训练的精锐步兵,在吴起的率领下,以超出时代的训练体系、选拔标准、精良装备,屡次以少胜多,甚至达成以一敌十的巨大成就。吴起率领魏武卒南征北战,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一支有着赫赫威名的军队,战国初期,魏国就是靠着这支强军,攻秦,败齐,破赵,灭中山,成为战国第一个称雄的国家。那么,这到底是一支怎样的军队呢?其实,魏武卒最早的起源不是兵家亚圣吴起,而是李悝。战国初期,魏国弱小,雄心勃勃的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大胆实行改革,魏国也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进行改革的国家。李悝的改革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在魏国军队中创立的武卒制

真正将魏武卒发扬光大,名震天下的,则是名将吴起。吴起在担任西河郡守时,便开始组建精锐武卒,从全军中挑选,挑选条件十分严格。《荀子.议兵篇》记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服矢五十个,置戈其上,冠䩜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意思就是,魏武卒的选拔制度是,在身负全套甲胄的情况下,还要带拉力为12石的弩,背上50支箭,同时还要装备长兵器戈和短剑,带上三天的口粮,半天要行军100里。这种要求,怕是放在现在也是特种兵的选拔要求了吧。

武卒选出了之后,吴起还对士兵进行了精心编组。通过对士兵进行选拔、编组,在不增加人数的情况下,能大大提高部队战斗力,这是己被无数战争实践证明的管用方法。而早在两千多年前,吴起就明白了这个道理。5人为一伍,设伍长一名;2伍为一什,设什长一名;5什为一屯,设屯长一名;2屯为一百,设百将一名;五个百设五百将一名;2个五百为一千,设千人将一名。千人将是基层将军,由统帅直接指挥。

在军阵上,设立前、后、左、右四个方阵,另加一个前置方阵,作为冲击敌阵、诱敌之用。这样的军事系统,各个作战单位像人的血管一样,由上到下,纤毫可见,脉弱非常清晰。作战时,将领的作战意图可以轻易传达到最底层的军事单位,相互呼应,如臂使指。巅峰时期的魏武卒战斗力有多强悍呢,秦魏阴晋之战,吴起帅五万魏武卒,狂揍五十万秦军,打的秦军尸骨堆积如山,从此以后“天下卑秦”。在魏武卒的军事历程中,创造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奇功伟绩。

但是,在庞涓孙膑的较量中,连续遭遇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魏武卒基本损失殆尽,魏国后来也一直没有重建魏武卒。为什么呢,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

一、创建魏武卒成本太高,魏国后期已经养不起这么支军队

其实,荀子在议兵篇里对于魏武卒,还有一段评价: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是数年而衰,而未可夺也,改造则不易周也。是故地虽大,其税必寡。是危国之兵也。就是说,军人一旦选上成为武卒,那么就免除他们全家的徭役,政府给他们家提供大宅子。就算以后老了,从部队退休了,他们的名额被新人占了,这些福利也不会剥夺。这样,就算一个国家再大,它的税收一定很少,所以,这种军制,会把国家陷于危险的境地。

这样看来,魏武卒其实和后来日本的武士阶层很像,属于是军事贵族了。吴起作为一个将军,追求军队战斗力的最大化,这是没错的,但是对于君王来说,他要考虑的要更全面,而不仅仅是军事这一块。况且,魏武卒挑选极为严格,要恢复成军,少说要个十年。而当时的情况是,魏国经过桂陵,马陵两次大败后,实力大损,周围的这些国家,个个都有觊觎之心,谁会让魏国安安心心的重新训练出一支魏武卒。

二、魏武卒的打法在战国时期已经不适用了

从吴起对魏武卒的编制来看,他还是沿袭了春秋时期的打法,即两军列阵,以堂堂之军攻堂堂之阵。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宋襄公这个典型了,他非要等对面的楚军全部渡过河,列好阵后,才开打。虽然我们现在都笑他迂腐,但也能看出当时春秋时代的军事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种贵族的打法。但是,进入战国时代后,打法已经完全不同了。

特别是春秋末期,《孙子兵法》一书横空出世,里面的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给了当时军事家很大的启发。其中,孙膑就是一个将孙子兵法发扬光大的军事家,在齐国与魏国的战争中,他使用了减灶计,围魏救赵等奇谋,使庞涓率领的魏国精锐在疲于奔命的途中被齐军埋伏,最后被全歼,从一开始人家根本就没准备跟你堂堂对阵。

这两战过后,世人都震惊不已,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这以后,战争多以偷袭,迂回,侧翼攻击等为主,优秀的将领追求的是军队的高机动性与灵活性,魏武卒那样的,太依赖阵型,自然就被淘汰了。

三、战国时期,战争已经由争霸战转为歼灭战,各国实行的是全民兵制,魏武卒的精兵路线行不通

魏武卒走的是精兵路线,这在春秋时期还行得通。春秋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战争烈度并不高,大家打仗,也没有说要往死里打,只要分出个老大来就行,这就是所谓的争霸战争。而到了战国时期,打仗的首要目的是夺取对方土地城池,消灭对方的有生力量,甚至到了后期,各国之间直接是奔着灭国去的。在这种情况下,精兵路线显然行不通。

比如,后面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分别动员了近50万大军,基本上国内的青壮都拉进军队了。而反观魏武卒,吴起的军事思想是“兵不在多,而在治”,魏武卒最鼎盛时期,总人数也不超过十万,只要败一次,基本就赔光了。《荀子.议兵》:“齐之技击,不可遇魏之武卒”这句话的意就是说,哪怕是齐国的技击之士,遇到魏国的武卒也是必败无疑。很多人以为魏国的“武卒”由亚圣吴起创立的,然而事实却是他的大哥李悝。

战国初期,魏国的经济弱于韩国,军事差于赵国,魏文侯上台后开展宏图霸业。他封李悝为相,开始了早于商鞅的全国性的“李悝变法”,而后来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都是借鉴了李悝的变法。“李悝变法”其中有一项是针对军事的改革,他对军中是的士兵进行严格考核,按士兵的特点编入不同的队伍,让其发出最大的优势。这就是李悝提出的:武卒制。但魏武卒的巅峰时期是由吴起带起的,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精”,吴起对于组建精锐武卒的选拔更是严格。

魏武卒的配置与阵容

《荀子.议兵》:士兵必须身穿全副甲胄,执12石的弩,背50支箭,同时还要拿长兵器戈和短兵器剑,携带3天口粮,日行200里。这样的配制快要赶上现在的特种兵了。吴起对于军队的阵容也进行了精心的编制: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名;两伍为一什;五什为一屯,设一名屯长;两屯为百,设百将一名;五百设五百主一名;两个五百设一名千人;一千人为一个基本作战单位,归将军管辖。

阵形为四个方阵:前、后、左、右,并加一个前置的方阵,用来诱敌,联合起来称为“五阵”。以上的阵容编制,在交战时非常灵活,统帅指挥得心应手,方阵之间相互呼应,无往不利。另外,魏武卒所用的兵器随着战场的演变也在不断进步,战国时代的青铜器逐渐被铁骑取代。当时的韩、魏是天下的冶铁中心,武器锻造技术精湛,这为魏武卒的装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为何后期不能重建一直魏武卒?其原因有二:

其一、武卒的装备精良与士兵的培养需要大量的开支,士兵的伤亡需要新兵补齐,而这样的开销是魏国无法支撑的。“马陵之战”后,武卒受到重创,精英死伤殆尽。“伊阙之战”,人屠白起坑杀魏、韩联军24万人,武卒更是全军覆没。

其二、魏国进入魏惠王时期,魏惠王能力不足又好大喜功,内政外交频频失策,导致四处树敌。结果败于齐、楚、秦三国。魏武卒的核心主要是作战经验丰富的老兵,但由于指挥失误导致大批的老兵战死。

魏武卒作为历史上的第一支重步兵,它的强大战斗力一直被后世借鉴。但若是君王昏庸,主将无能,再好的部队也无法发挥出强悍的战斗力,正所谓“统帅无能,累死三军”。

魏武卒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王牌部队,但是部队的战斗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基础和将帅的灵魂,随着经济实力的下滑和主帅吴起的离开,魏武卒的战斗力和重要性也逐渐被稀释,随着魏国的霸权一道日薄西山,直至最后消亡殆尽。魏惠王时期,庞涓率魏武卒攻破赵都邯郸,虽为齐败于桂陵但却于于次年败齐于襄陵,败秦于定阳。但后来的马陵之战,魏武卒遭齐军伏击,主将庞涓战死,魏武卒元气大伤。公元前293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韩联军,斩首24万,魏武卒损失殆尽。再后来,随着魏国的消亡,秦帝国一统天下,从此魏武卒这支特种部队,也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