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明世宗朱厚熜前半生雄才大略 后半生荒于朝政 嘉靖皇帝究竟是一个有能力的明君还是徒有其表的昏君?

明世宗朱厚熜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严以驭官、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重振国政,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然而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

明朝中期的嘉靖皇帝,是明朝历代皇帝中,统治时间较长的一位。然而这位君主的行事风格,非常诡异。经常用各种计谋和手段,给自己营造一种神秘主义奉为。而他治下的王朝,虽然风波不断,但始终没有之后几位继任者那样的大风大浪。那么问题来了。对于嘉靖皇帝这样的君主,究竟应该如何去评价他?他到底是有能力执掌一切的明君,还是徒有其表的昏君?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可以将君主个人的手段和执政结果做区分,并从两个方面来分别看待。毕竟,一个人的具体水平如何,往往不会是左右结局的唯一因素。王朝乃至整个世界的总体格局,都会对君主个人水平因素,产生巨大的影响。嘉靖用各种手段,维持了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但这个理想世界对于大明朝而言,却未必是好事。也让今天所以愿意潜心体察那个时代的智者们,唏嘘不已。

要理解嘉靖的行事作风,就必须先看他的出生。因为他原本并不是皇储身份,甚至连皇子都不是,无法享受明朝宫廷的皇家教育和相应的待遇。这也就意味着嘉靖没有从小就有的那种极强优越感,或者说优越感的层次,仅仅停留在自己封地内的宅地。一旦脱离了原先的舒适环境,在京师面对见多识广的京官老臣,优越感就会被稀释的荡然无存。

因而,嘉靖皇帝给人以神秘主义倾向的感觉。实际上就是他个人的性格比较阴郁,对周遭的大部分人都非常不信任。这种性格极有可能是在他少年时期,离开原先的封地和家庭或,在紫禁城内养成的。如果看一看之前的历代明朝皇帝,就会发现这种阴郁是前人们所不具备的。哪怕建立王朝的创业者朱元璋和篡位上台的明成祖朱棣,都在表现大气和计谋方面,做了相应的平衡。而仁宗和宣宗的性格都相对宽厚,并有自小作为皇子的底气,根本不削于干很多过于阴柔的事情。至于看上去有些天真浪漫的明英宗和明武宗,则更是一副天之骄子的气象,与嘉靖这种藩王出生的新皇帝,不可同日而语。

由于是皇帝中的“插班生”,嘉靖从少年时期开始接受的教育,也很成问题。明朝前期的皇帝们,虽然个人性格与具体经历都各有不同。但一般都会保留些最基本的蒙古武力文化。这个传统就从嘉靖开始中断,并在之后不断出产彻底的死宅皇帝。不是在内廷索取无度,就是连上班打卡都懒得应付。更有生错人家的木工高手乱入。

嘉靖在其世界观尚未完成塑造的年纪,就完全按照儒家经典的圣人教育被塑造。但正如前文所讲的那样,环境聚变给他造成的心理阴影非常巨大。不由自主的个人好恶与封闭化的单一教育模式,让他的眼界和格局意识,变得非常之低。所以,在嘉靖在位的时候,整个明朝对于世界的认识,进一步退化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相比明成祖到明武宗这一系列具有少许国际眼光的前人来说,他已经彻底成为了身居大内的文弱之主。

在利用皇权和儒家等级意识方面,嘉靖干的非常得心应手。你可以理解为是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将一生全部的禀赋都集中到某个领域,从而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神秘主义色彩的营造,既是他幼年心理阴影留下的心虚残余,又是他进一步强化个人权力与控制欲的保护伞。只是在其他方面,嘉靖的所作所为,对于一个几乎控制了整个东亚大陆的帝国而言,是非常有害的。从他执政时发生的众多问题,就能发现他与自己所处的时代,有多么的格格不入。

以非常著名的嘉靖倭乱来说,皇帝本人的态度与他的世界观都负有重大责任。在他之前,明朝虽然恪守海禁政策,但地方上迫于经济发展需求,或多或少还是给沿海居民和外来商贩放开了一些灰色地带。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珠江口的屯门岛和舟山群岛南部的双屿岛。

但在嘉靖皇帝继位后,急功近利的狠抓对地方上的权力控制。重点就打击了地方仅存的一些自由贸易空间。利用明朝官军的体量优势,通过偷袭等手段,将西洋的葡萄牙人、南洋的泰国人、东面的琉球与日本人都杀了出去。同时,也打击了沿海广大居民的为生手段,逼迫他们彻底走向武装走私。

走投无路的沿海居民,就成为了倭寇集团的主力。一直到嘉靖死前,都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决。无论有多少个戚继光,编练多少戚家军,都不可能消除几百年来在沿海地区根深蒂固的传统。因为一个地区的经济格局成型后,是很难发生变化的。

几乎一模一样的事情,在大明朝的西北边境也在同时上演。山西边区的居民,长期以来就需要通过和草原南部等地的贸易,维持必要的生计。在嘉靖继位后,也加强了对这里的越境贸易打击,迫使更多人奔逃到边境之外,成为彻底的法外之民。由于白莲教在当地的巨大影响力,嘉靖时期的白莲教就因为单方面的武断打压而势力越来越大了。

他们在今天的呼和浩特市附近,建立了大规模定居点,成为明清两代非常有名的板升城。他们也屡屡带着庇护他们的蒙古势力,攻打明朝边境。后者同样希望与明朝保持贸易关系,并在过去通过边境的白莲教徒帮助,进行这种地方默许的生意。现在,在嘉靖的高压打击下,只能通过武装示威来达到效果。文弱不堪的嘉靖发现,自己手里的军队根本没有战斗力,甚至连花名册上的人数都被大量注水。若非蒙古人的目的在于武装争取贸易,嘉靖皇帝可能成为第二个明英宗。

当然,仅以他个人角度出发,嘉靖还是收获了不少成果。比如通过不间断的打击分化朝廷大臣,获得了对士大夫集团的掌控。随后再推而广之到各地方官府,这让他自己对全国各地的控制,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地步。对于一个因没有安全感而需要强化个人集权的君主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结局。

只是在他逐步集权的过程中,明朝的实际情况却是越来越糟。不仅朝政更加腐败,而且经济状况也是一塌糊涂。那些原本可以分摊地方财政压力的灰色收入被强行制止,让朝廷反而需要为善后事宜花费更多的财力,几乎形成无底洞。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如果嘉靖多活10年,明朝很有可能在他精明的打理下,提前崩溃。从这一点来说,你就很难将他视为一个有能力的明君了。

嘉靖帝能够成为皇帝有很大原因是因为运气好,因为对当时的明武宗正是壮年,但因为他的自己作死,导致自己还比较年轻就死去了,再加上明武宗又没有兄弟和子嗣,所以他的继承人就是个很大的问题,因为国家又不能一日无主,所以那些大臣就在他的更远一点的亲戚中寻找,最后也只有嘉靖皇帝是距离皇位最近,并且还是唯一的人选。所以就在这样的种种巧合下,原本与皇位无缘的嘉靖帝就这样的当上了皇帝,而在他即位之后对于明朝的改变也是很多的。但他的后半生却因为崇信道教而荒于朝政。

前半生的第一个优秀的作为是对于当时的局面进行了改变。在嘉靖帝即位的时候,朝中已经是有着三派人分别把握着一部分权力,而在嘉靖帝刚刚当上皇帝不久的时候就通过只记得手段打击了当时的文官集团,将他们对于皇帝的限制摆脱掉,同时任用新的官员,将原先的势力进行解除。而对于另一部分的宦官方面,他也同样进行了打击,明确的下达命令让那些宦官禁止干预朝中的手枪,削弱了宦官手中的力量, 将那些权力都收到了自己的手中,加强了皇权的稳固,这也为后来嘉靖帝对于国家的改变打下了基础。

前半生的第二个优秀的作为是解决了当时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土地问题向来都是国家的恶劣的疾病,处理不好便会让国家轰然崩塌。而土地兼并只有在国家刚刚建立的时候才会又很小的问题,而随着时间的越来越久,土地兼并的问题便越来越严重,如果没有有力的措施进行改变,就会引起社会矛盾,很容易便会使国家结束统治。

所以嘉靖帝在担任皇帝的时候便下定了决心解决国家的问题,所以在当时国家大臣的支持下,开始将国家周围的土地兼并问题进行解决,然后有推广到其余的地区。同时还下达命令,严禁任何的人或者组织进行对于百姓的土地的兼并,减小了当时的矛盾,为国家的稳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后半生的第一个致命的缺点是过于信奉道教。嘉靖皇帝被认为是中兴,但他同时又被视为懒政怠政的坏榜样,这与他沉湎于道教且长达二十多年不上朝有关。嘉靖皇帝的父母都信奉道教,在他们的影响下,道教在嘉靖皇帝的思想深处很早就深深扎下了根。在还未成年时,嘉靖皇帝就来到了北京。

没有父母的陪伴,身边也没有亲人,常年生活在深宫中,虽然高居 万人之上,但刚即位时面对凶险的政局,常有如履薄冰的感觉,嘉靖皇帝的内心里想必是孤寂的,道教成了他的情感依托。此外,如同多数帝王那样,嘉靖皇帝也喜欢追求长生不老和及时行乐,道教的丹药方术对他有着极深的吸引力。

后半生的第二个致命的缺点是荒于朝政。由于当时的嘉靖皇帝在睡觉的时候被朝中的宦官和宫女联合起来想要勒死嘉靖皇帝,但由于宫女的力气不足,让嘉靖帝逃了出去,所以从这次之后,嘉靖皇帝便搬到了西苑居住,并且再也不上朝了。虽然嘉靖帝不上朝,但他去仍然把握着朝廷中的局势,他让那些大臣们用书面的形式向他汇报工作,他有什么指示也通过批示的形式下达,所以虽然他并上朝,却仍然将当时的局势处理很好。

嘉靖帝的一生是有功也有过的,在他执政的前期,他有着很大的作为,将当时明朝的许多方面都处理很好,实现了当时明朝的第二次复兴。但是在他的后期,他却迷信道教,并且好任用奸臣,导致当时的朝政荒疏,使得明朝也从这开始渐渐的走了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