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汉武帝刘彻雄才伟略 他给了一个民族前所未有的尊严 为什么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他是怎么避免亡秦之祸的?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杰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汉王朝强盛的局面,成为中国封建王朝第一个发展高峰,还开辟了辽阔的疆域,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为何说汉武帝有亡秦之失?他是怎么避免亡秦之祸的?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是毛主席最有名的词《沁园春.雪》中的一句,可见主席对秦始皇、汉武帝是极其推崇的。可历来的文人墨客对于汉武帝更多的是批判他的穷奢极欲,穷兵黩武。

史界大佬司马光是这样评价汉武帝的:“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无异于秦始皇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

宋之后,司马光的此番言论可谓是对汉武帝盖棺定论,尤其是“其所以无异于秦始皇几矣”更是将汉武帝的暴行定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汉武帝虽然雄才大略,但却有五大罪:

一宗罪:滥刑

清朝史学家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中就有这样的描述,罗列了汉武帝的刑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残酷之甚、持续之久,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书中说汉武帝时关押的犯人日益增多,俸禄两千石的官员,被廷尉羁押的就有数百人,其他审理定案的,一年达到了一千多宗,大的牵连拘捕和案件有关的几百人,小的几十人,远的几千里,近的几百里。

罪犯被带到之后,狱吏就按照案宗审问,不承认就通过拷打得到想要的口供。当时京城监狱里,犯人多达六七万,仅狱吏就增加了十万多人。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刑罚的过度。

二宗罪:告密

汉武帝为了打匈奴,国库亏空,为解决财政问题,汉武帝颁布了“算缗”令。这实际上是对商人、手工业者、高利贷者以及车船所征收的一种额外赋税。大家都开始藏匿财产,虚报逃税。

因为效果不大,后来汉武帝又再次颁布了“告缗”令,要求全国人民互相揭发告密,被举报藏匿财产者事实成立的话,将没收全部财产,还要戍边一年。举报者则可以获得被举报者财产的一半。如此一来,极大地鼓舞了卑劣的行径,大家争相揭发告密,甚至还不惜诬告。全国商贾大都因此破产,汉朝的经济遭到重创。

三宗罪:敛财

汉武帝连年用兵,军费耗资巨大,国库入不敷出,民不聊生。针对如此窘境,却又想出了敛财的损招儿。比如前面提到的“算缗”令;还有将铸造业、盐业、酿造业等收归国有,官营官卖等;更有甚者,各地无法完成中央下达的纳税指标,汉武帝就命他们将土产作为赋税,上缴中央,随后中央再将收上来的土产转卖到别处,换取现金,充入国库。

此外汉武帝还在长安城专门设置了一个官方机构,其职责就是投机倒把,与民争利。具体表现为:在市场上对各种商品贱买贵卖,辗转盘剥。那他筹集到的这些战争经费能够顺利到达前线吗?司马迁对此就曾说过,“后勤补给六十四石粮食,只有一石运达前线。”可见他的军官,个顶个的都是贪污好手。

四宗罪:株连

汉武帝横征暴敛,严刑苛法,百姓铤而走险,啸聚成群,做起了盗贼来。随后他发兵缉捕却无济于事,于是乎,又创造出了一种新的苛律,那就是“盗起而不灭的地方,上至省部级高官,下至小干部,一律连坐处死。”

武帝时还规定但凡有偷窃行为者,不论大小,一律连坐论处,一次就株连几百人乃至上千人。路上有任何遗失的物品,大家都唯恐避之不及,因为一不小心捡了,他一家死还不算,亲戚好友、左邻右舍没一个能有活路。即便是自己的东西丢了,也往往不敢掉头去捡,因为那样很容易被误判为贪图别人的遗物,进而引来杀身之祸。

五宗罪:贪婪

当汉武帝得知大宛国有一种名曰“汗血马”的宝马时,瞬间来了兴趣,立马派使者携带二十万两黄金前去购买,同时还用黄金铸造了一匹金马作为礼物,献给大宛国王毋寡。结果人家不为所动,认为汗血宝马是自己的国宝,不予出售。

汉朝使者恼羞成怒,当着毋寡的面,将金马摔碎,且骂骂咧咧地回去了。毋寡见状也是恼火,就命大将郁成王前去截住汉朝使者团,将他们全部杀掉。汉武帝得知消息后彻底怒了,在公元前102年派出大军,围攻了大宛国的都城。

此时大宛国的大臣们知道不敌,只好将毋寡杀掉求和,并交出了所有的汗血宝马,任由汉朝远征军挑选。最终他们挑选了三千多匹汗血宝马,带回了长安。这场不光彩的侵略战争,造成了十万汉朝将士的死伤。

很多人戏言说汉武帝是秦始皇转世来毁灭汉家江山的,抛开戏言不谈,两位帝王相似之处确实不少,比如两位帝王都在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对内实施暴政;两位帝王都穷兵黩武,给国家造成兵灾,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北却匈奴,南征南越。汉武帝倾全国之力征讨匈奴。

汉武帝也和秦始皇一样大兴土木,建皇陵,杀戮大臣,求长生。给国家造成沉重的灾难。这些错误与秦始皇的错误大同小异,都是汉武帝的“亡秦之失”。那为何汉武帝没有“亡秦之祸”?

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武帝时出了一位千古奇才——董仲舒;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的思想,宣扬封建专制君主是“天”在人间的代表,为君权独尊披上了神圣的外衣。

针对土地兼并现象,董仲舒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主张限田、薄敛、省役,以减轻国家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使土地和劳动力比较稳定地结合,以缓和阶级矛盾。

针对为人处世的标准,董仲舒提出“三纲五常”的思想,提倡孝道,认为君臣伦理是上天的安排,不可违背,以此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汉武帝在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之后,在全国大力倡导儒学,经过几十年的推广确实在被统治阶层里生根发芽。这和秦末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环境不可同日而语。

二、推恩令

汉朝初期让中央头疼不已的诸侯国,如果在汉武帝中老年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繁刑重敛的背景下,还真有可能上演朱棣地方扳倒中央的奇迹,毕竟在汉武帝初期,诸侯可是有铸币和拥兵的权利。不过汉武帝运气真是好到爆,思想文化上有千古奇才董仲舒辅佐,治国上还有主父偃的千古一计——推恩令

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极为重要的政令。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最后大国不过十多个城池,小侯只有十余里。而此时已经没有一个强大的诸侯国可以和中央叫板了,只凭借一个计策就解决了国家最大隐患,加强了中央集权,内部再也没有了阻力,这才促成了后期武帝的开疆拓土的伟业。

同时,推恩令的作用还在于使国家得到安定,百姓免受内乱之苦,促进了郡县制的进一步完善。这和秦末各个六国残余势力蜂拥而起,对抗中央朝廷的背景大相径庭。

三、罪己诏

正是因为上述的种种“亡秦之失”,汉武帝警醒后下发了“罪已诏”,《轮台罪己诏》的颁布,标志着汉武帝末年政策有了根本转变。他在改正自己过失、停止连续30多年的大事征伐的同时,将国家的政策重点转变到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群众负担、恢复民力上来,凡是伤害老百姓或浪费天下财物的事一概不做。这些政治上的改革,挽救了当时濒危的局势,使社会矛盾得以缓和,因而使汉朝没有陷入秦末的厄运。

汉朝国运也正如司马光所评价的那样——重新遵守先王之道,以仁政治理国家,守住了大汉基业,同时接受忠直之臣的谏言,远离小人的蒙蔽,赏罚严明,为继位者寻找到可以托付的大臣……与至死拒绝认错的秦始皇之流相比,汉武帝确实要智慧的多。正是因为汉武帝具有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的能力,才最终是汉帝国有“亡秦之失,而无亡秦之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