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认为秦始皇汉武帝一般,但他却特别羡慕这个不太知名的皇帝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这句词体现了他不凡的气度。
亲们都知道,毛主席很爱看历史书,也很喜欢点评历史人物,尤其是帝王。比如毛主席一首《沁园春-雪》就点评了一大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么多厉害的帝王在毛主席的眼里,还是有缺陷的,都是俱往矣,但有一位不太出名的帝王,毛主席却特别羡慕。
谁呢?后唐太祖李克用。
李克用其实是沙陀人,沙陀人是突厥的一支,原本受吐蕃控制,因为受不了吐蕃简单粗暴的管理方式,开始迁向中原。当时数万人,到了中原只有数千人。唐朝是博大宽容的一个朝代,接纳了这一批沙陀人,安排了工作,分配了房子。
沙陀人能征善战,是当时最好的雇佣兵。李克用就特别牛,据说生他的时候母亲难产,都说生不下来了。这个时候,李可用的父亲决定请一群武士骑着马围着产房奔跑呐喊。结果李克用就生下来了。
大概是难产时身体受到了影响,李克用有一眼接近于失明,是独眼龙,但是箭术特别厉害。曾经跟蒙古人比射箭,能够一箭射双雕,又有个外号叫飞虎子。
李克用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走向分崩瓦解的时代,最著名的是黄巢起义。
黄巢一路攻到了长安。无奈之下,唐朝征调在太原的李克用。
李克用就带着他的小伙伴杀到了长安。李克用收了很多武艺高强的义子,号称十三太保,比如李存孝、李嗣源等等。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后来称霸一时的豪杰。
李克用的部队都穿黑衣,人称黑鸦军。当时一去,就将黄巢赶出了长安。最终击败了黄巢。
可就在李克用打完收工时,碰上了他一生的克星,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原本是黄巢的大将,通过招安投靠了唐朝,被封为汴州节度使。李克用打完黄巢,正好经过汴州。
毛主席对朱温也有一个评价: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朱温的形势跟当年曹操是差不多的,到处都是敌人,但朱温比曹操还要狡猾。
李克用碰上滑头的朱温,那就倒霉了。那时候的朱温已经有并吞天下,群雄逐鹿的野心。再一看天下,就数李克用的实力最强。将来必是一劲敌,所以就把李克用请进来吃饭,灌醉了之后,派兵围杀,幸亏李克用带的义子个个武艺高强,在重重包围之下,护着李克用逃了出去。
这样李克用就跟朱温结下了死仇。但基本上,李克用不是朱温的对手,朱温这个人手下猛将很多,而且本人心机很高,不但把汴州附近的节度使都收拾了,还把唐朝给灭了,自己当了皇帝。并对李克用形成了压倒性的优势,用十万兵马把李克用的军事要地潞州给围了起来。
最终,李克用忧心重重,患病而死。
这么看,这个李克用并不是特别强啊,为什么毛主席要特别羡慕他呢?因为李克用有一个特别厉害的儿子,就是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是个非常传奇的人。他是李克用跟一位汉族女子生的儿子。从小就特别聪明,而且五岁就跟着李克用上战场观察学习了。
李克用死之时,李存勖才二十多岁,我们前面说过,李克用的义子很多,而且都是能力很强的。那个时代又常常是军人坑老板的时候,很多节度使都被军人搞下台。但李存勖表现出超强的控制力,一上台,就除掉了试图跟他夺权的叔叔李克宁,拉扰了一大帮军将,然后戴孝期间,率领兵马奔袭被围的潞州,终于大破朱温的梁军。
当时,朱温在汴州听到消息,大吃一惊,说了一句话叫:生子当如李亚子。
潞州一战,是后唐的绝地反击战,李存勖后来建立了一个朝代叫唐,史称后唐,大本营在太原。朱温的皇朝史称后梁,大本营在汴州。这个时代叫五代十国。基本上五代十国的前半部分是后唐跟后梁的争霸战。
李可用临死时,交给李存勖三支箭,让他完成三件事,一是干掉屡屡欺骗后唐的幽州军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一是打趴契丹人,因为契丹人也欺骗过李克用。第三件大事,就是消灭朱温。
李克用这个人很天真,老是被骗。
李存勖将这三件事情全部完成,先是攻破幽州,活捉刘仁恭,二是大败耶律阿保机,将契丹人赶回了老家。三是灭后梁,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契丹的政治失败者东丹王投靠中原政权)
李存勖有个小太宗的称号,大家以为他跟李世民一样,但结果不太美好,因为李存勖打仗天下无敌,但治国水平实在一般,很快国家混乱,军人造反,李存勖被自己的义兄干掉了。是谓半截英雄。
不过,李存勖还是成为了诗人呤唱的对象。比如鲁迅的老师摇头晃脑念的那句诗:玉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金叵罗,倾倒淋漓,千杯未醉。就是取自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里面还有一句叫:临风惆怅,何处魂招;大雾迷漫,定知神助。生子当如是,孙仲谋尚有降书;杀人莫敢前,朱全忠闻而失箸。
说的就是李存勖孝衣袭潞州的事。
而当年李存勖决定总攻汴州时,告诉老婆孩子,说这一次去,不成功就成仁,如果没有成功,你们就把宫城烧了吧。毛主席在这一行下面批注:生子当如是。
后来,毛主席给田家英写信,让帮忙查一篇写李存勖的咏史诗。这首诗正是《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 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 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 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 至今人唱百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