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马背诗人”是谁?让我们记住这个大英雄

马背上的诗人通常指的是戎马一生的豪杰,他们将自己的万丈豪情汇聚诗中,读起来气势磅礴,朗朗上口,有着一番别样的魅力。

在文人眼里,吟诗应该是一件非常清净高雅的事情,通常一首诗的完成,大体上要经过构思、揣摩、推敲、修改等阶段,最后才能定稿。而要完成一件优秀的“文字工程”,写出千古传诵的名句,作者除了具备较高的文字素养之外,能否身处一个不为外界不良因素所干扰的创作环境,也是极为重要的。

然而,有些诗人的“抗干扰”能力却特别强,对外界不良环境能够“视而不见”,随时随地都可以作诗,即使身边是“枪林弹雨”、“刀光剑影”也毫不在乎,即使是在疲惫的行军中,在简陋的军营里,在颠簸的马背上,在战斗的空隙时,也无法掩盖发自内心的“诗兴”。近代的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而且他的诗多是“在马背上哼成的”。

“在马背上哼成的”,这话很有意境。古人说,读书有“三上”:马上,枕上,厕上。哼诗自然也有这“三上”。不过,古人读书哼诗在“马上”,那马,是旅途之马,是“古道、西风、瘦马” 之马,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之马。而毛泽东在马上哼诗,那马,是征战之马。此种豪情、意气,化而为诗,这种境界、这份洒脱,无不令人赞叹不已。

然而把时间追溯到1700多年以前的东汉末年,也曾经有一位善于在马背上作诗的诗人,他就是曹操。 曹操的诗歌作品,留传到现在的有二十二首,他的作品刚健质朴,情调悲凉,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同时,曹操的诗歌绝大多数创作于行军打仗期间,可以说,曹操是中国第一个“马背上的诗人”。试举五例。

190年正月,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各州郡十八路诸侯,组成联军,准备讨伐祸乱朝廷的董卓,当时正在老家招兵买马的曹操也加入了这一行列,被授以奋武将军。在出行的路上,坐在颠簸的马背上,曹操想到了讨伐董卓的群雄之间相互争权夺利,造成军阀连年混战,民不聊生,因而感怀时局,以古题写时事,写下了《蒿里行》这首诗,控诉了军阀混战给人民造成的苦难,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06年正月,曹操从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出兵,取道河内,北上太行山,征讨叛将高干。当大军翻越太行山时,曾屯兵在壶关口。当时正值严冬,曹操在简陋的军帐中感慨万千,不由诗兴大发,便以慷慨悲凉之气,写下了《苦寒行》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描述了行军时的辛苦。

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令我哀。

207年五月,曹操出兵北征乌桓,七月出卢龙塞,九月胜利班师,经过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的碣石山。曹操登高望远,放眼宽广浩瀚的大海(即渤海),不禁触景生情,作《观沧海》一首,诗中描写了大海汹涌、壮伟的美丽景色。通过写大海的宽广和波涛的起伏,反映了曹操宽阔、雄壮的情怀。这首《观沧海》,是中国历史上写景诗中最早的名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7年,曹操击败袁绍父子,北征平定乌桓后,志在统一天下,不禁踌躇满志,乐观自信,于是写下了《龟虽寿》这首诗歌,抒发曹操老当益壮、自强不息、胸怀建功立业的壮心豪情。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了,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即使到了晚年,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08年冬,曹操平定北方后,率百万雄师南下,饮马长江,准备与孙权刘备决战,进而统一全国。十一月十五夜里,明月皎洁,曹操在大江之上置酒设乐,欢宴诸将。酒酣时,曹操取槊立于船头,想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和“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的丰功伟绩,一时豪情万丈,慷慨而歌。歌辞就是下面这首《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卓越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东汉末年,尽管军阀混战,政局动荡,但是诗歌这种文学题材却得到了重大发展。尤其是在建安年间(196年—220年),以曹操为首的诗人,继承了汉代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在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代文风——“建安风骨”,其风格主要特征为情辞慷慨,格调刚健。作为建安文学的发起人,曹操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