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她扶起三个皇帝,把明朝推向最顶峰,却因一时心软差点毁了明朝

明朝时期曾经出现过一个与三代皇帝命运息息相关的女性,她拒绝了垂帘听政的诱惑,坚持让大臣辅佐年幼的皇帝,是一个非常伟大的女性,不过最终却也是因为女性的仁慈,为明朝埋下了严重的祸根。

明朝最昌盛的是哪个时期,大家可能会首推“仁宣之治”。朱元璋开国后大开杀戒,朱棣篡权后继续保持了老爹的高压统治,直到仁宗和宣宗采取与民生息的宽松政策,才使得大明帝国真正走向巅峰,而这幕后的策划者居然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农家女。

靖难之役给永乐皇帝一个深刻的教训,想要江山稳固,皇帝必须身强体壮,娴于军事,所以他对屡立战功的二儿子朱高煦非常看好。长子朱高炽性格柔弱,像极了建文帝,而且体重超标,导致腿部不堪负担,走一路来一瘸一拐,丝毫没有帝王之气。

相比于朱高炽的一脸猪相,相传朱高煦身上有龙鳞,现在看来很有可能是牛皮癣,但古时大家都很迷信,这绝对是天降的祥瑞。朱高煦还勾结三弟朱高燧,经常陷害大哥,即便朱棣迫于压力立长子为储君,朱高炽也是时刻面临着被废的危险。

朱高炽多亏娶了一个好媳妇张氏,才坐稳了太子位。张氏出身于河南永城的农民家庭,精明能干,处事周全,颇会走婆婆路线,深得徐皇后的喜爱。

有一天朱棣和徐皇后在宫内举办宴会,张氏主动下厨,将公婆二人哄得合不拢嘴,从此朱棣对这个媳妇十分满意,还说以后家事全都要靠这个长媳,不想却一语成谶。不过张氏最大的功劳就是生了一个好儿子朱瞻基。因为朱瞻基特别讨爷爷朱棣的喜欢,朱高炽沾了儿子的光才顺利坐稳储君之位。

朱高炽从皇太子变成了明仁宗,并不代表朱高煦就会死心,毕竟大哥的天下,有一半是他打下来的。朱高煦在他的封地(山东乐安州)暗中招兵买马,积蓄实力,准备再来一场靖难之役。不过幸福来得太突然了,大哥登基仅十个月就一命呜呼了。

当京中的密探把消息传回来时,朱高煦觉得时机已到,此时太子在南京监国,只要在朱瞻基回京的路上劫持他,必能在混乱中顺利夺权。

跟着丈夫和公公经历过靖难之役,张皇后毕竟也是见过风浪的人。她深知政权交替是最为脆弱的时期,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才能安定朝局。她首选起草仁宗遗诏传位太子,以安定人心;同时秘不发丧,特别对朱高煦封锁消息,紧接着就是派大臣杨荣南下接回太子。

小叔子朱高煦终究是没斗过嫂子,他还在山东焦急地等待朱瞻基时,却收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朱瞻基在北京即位了。

张皇后其实是个苦命的人,丈夫去世没几年,儿子也跟着走了。宣德十年,38岁的朱瞻基也走了,留下了一个9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大明帝国再次出现了政权交替的危机。

此时张皇后认为朱祁镇年龄太小,不利于国家政权稳定,提议迎立朱瞻基的五弟朱瞻墡为帝,但大臣们坚决反对。为了维护朝臣团结,张皇后并没有坚持己见。朱祁镇于是成了明英宗,可是现在问题来了。

一个九岁的娃娃怎么能担起国家的重担,于是大臣们建议张皇后垂帘听政。这是很多皇后、皇太后都拒绝不了的诱惑,但是张皇后却以本朝无此先例为由,一口回绝了,最后安排英国公张辅和另外四名大臣辅佐朱祁镇。

张皇后是仁宗、宣宗和英宗三位皇帝幕后的策划者,同样也是这三朝最高的决策者。她建议皇帝重用贤臣,改革朝政,一手促成了“仁宣盛世”。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丈夫、儿子在位时,太监在宫中并没有任何地位,但是孙子太小,一切都要依赖秉笔太监王振

张皇后看出了王振的野心,曾大殿之上鞭笞过王振,但他仍欲壑难填。为此,张皇后召王振和五位顾命大臣到宫中。张皇后命左右佩刀侍卫把王振拖出去斩首,但当刀架在王振的脖子上时,曾被王振陷害的五大臣竟然跪地替他求情。

见此情形,又念及孙儿太小,张皇后竟然免了王振一死。张皇后做梦也想不到,因为一时的妇人之仁,她一手推向巅峰的大明王朝因为一场“土木堡之变”而走向衰败,而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这次死里逃生的大太监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