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改革,宋有王安石,明有张居正,清朝呢?为啥一个也没有?
亲们知道,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人叫改革家。所谓改革,就是原来用的一套东西,发现不合适了,必须要改变了。于是,就有一批人出来,他们提出一套新的管理方法,然后进行推广,成功也好,失败也罢 ,总归是一种尝试。
(李斯)
这种人,在春秋战国是最多的。
春秋战国是社会巨变的时期,各国几乎都有拿得出手的改革家,比如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魏国的吴起、李悝,秦国的商鞅等等。可以说东周百家,家家都是改革家。
当然,集改革大成的人是秦始皇!
什么车同轨,书同文,郡县制等等。秦始皇做的一切可以说打下了后面二千多年的基础,他是帝国社会的总设计师,框架搭建师。后面这些人,只要是搞皇权的,基本上只能在这个基础上增增减减。
那到了汉朝,有没有改革家?汉朝很强大,但遗憾地说,没啥改革家。因为光秦始皇的这套系统就够汉朝折腾数百年了,汉朝还开了倒车,搞分封,最后证明,还是秦始皇的比较牛。
再到隋唐,有没有改革家?有的,就是隋文帝隋炀帝,这两父子挺牛,搞了科举制跟三省六部,这基本是重新改写了政府的选官以及运作机制。
接下来的唐朝有没有改革家?也有,唐朝虽然用的是隋朝系统 ,但做了一个重要的改变:税收上的改变。唐朝宰相杨炎提出来,把税收从租庸变成两税法,这个变法很复杂哈,主要讲一条,就是从盯人变成了盯地。什么意思呢,以前只要你是个人,你就得交税,别管你有没有钱。没有钱的也得交,交不出来,你要么逃,要么被抓。人当然是长腿的,所以跑了。
而盯地呢?那就简单了,这块地是谁的,就给我交税。地是跑不掉的。所以这样一来,其实就是按照贫富等级交税了,有钱的多交,没钱的少交。
这其实是把帝国的财务制度换了一套。
(杨炎)
到了宋朝,大改革的时代来了。宋朝几乎隔些年就有改革家出来。王安石,范仲淹这些都是最著名的,就连写词的苏轼都是锐意改革。
到明朝,最著名的改革家大家知道有张居正。
清朝呢?清朝还真没有,一个都没有!顶多是办事有力的,只能称为称职或者优秀的办事人员,不能称为政治家,更不用提改革家了。
问题来了,为什么到了清朝,一个堪称改革家的人都没有了呢?
脑洞老师想,这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不用改了。从秦到明,帝国社会的架构已经基本完善,再改也改不动了,除非社会环境发生巨变,比如外国人打进来,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农耕生态。
像乾隆的儿子嘉庆,本来是个很聪明的人,一开始也是想改,可改了两年,发现根本改不动,要改,只能重起炉灶。
所以,清朝基本没啥改的,就雍正搞了一个军机处,其实就是明朝的内阁,换炀不换药。
(军机处)
二来,没有能改的人才了。主要原因不是人变笨了,而是清朝的制度不再允许出现改革家了。
宋朝时,对文官很尊敬,文官的权力也大,士大夫有权力才能有担当啊。这些文官就能够出来做一些改革。所以这个时期的改革家是最多的。
到了明朝,虽然朱元璋废了宰相,给了文官一闷棍,但其实后面开内阁,实质上是恢复了宰相。恰好张居正又碰到一个好时候,皇帝是个小朋友,张居正武将有戚继光,太监有冯保,他的权力一下达到最大,所以就能搞改革。
而到了后面,明朝的皇权是很弱了,万历皇帝就是看着自己说啥啥不算,干脆旷工不上班了嘛。
好了,到了清朝,一来出于对汉人大臣的压制。二来皇权又进一步加强,甚至是达到了顶点。皇帝一个人说了算,大臣都变成奴才。一开会,皇帝在上面念,大臣跪在下面抄。念完了,去执行吧。
而且清朝皇帝又没啥机会给大臣,个个接班顺利。可能就鳌拜有点机会,可这家伙是个武将,没文化。圈地行,搞改革?还是饶了他吧。最终导致清朝的大臣鲜有什么作为。
不信,大家可以看清朝的大臣,有谁能对帝国架构做出改变的吗?没有,要说有,也是到了晚清,洋人打进来了,地方又造反了,满清政府基本玩不转了,把汉人提拔上来,开始搞点维新,弄点洋务运动,但也是半搞半提防,别别扭扭,最终武昌一枪响。得,推倒重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