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明朝“万历三征”
著名学者、钱穆先生的弟子黄仁宇先生曾写过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这本书虽然是学术书籍,但在中国大陆相当畅销,据说不止一家出版社出版过,而且印了好几次。
“万历”是明神宗朱翊钧的年号,万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万历这个年号,在中国历史上相当出名,海内外学者都喜欢将其作为一个对象来研究。这大概是几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明神宗执政相当长,总共四十八年,近半个世纪,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之一;其次,明神宗逝世之后的二十四年,明王朝覆灭,不难看出,明神宗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最后,万历年间,是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以及西方世界互动最频繁的历史阶段,这四十八年不仅改写了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中相当重要的一个时期。
历史学界一般把万历年间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张居正时代”,一个是“后张居正时代”。张居正时代是明神宗执政的前十年,而往后三十年则是张居正逝世之后,明神宗亲政的三十年,这里主要谈的并不是张居正的变法,而是万历十年之后的明王朝。
前面讲过,隆庆年间明王朝呈现出了短期的繁荣,因为民族政策的和谐与海上贸易的兴起,短短五六年的时间里,给明王朝聚集了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也是促成张居正变法的物质基础。
张居正变法之后,整个明王朝虽然显示出了一些起死回生气数,但是在大局上面已经江河日下。但是生性懒惰的万历皇帝根本无法注意到这一点,他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是死马当作活马医。就在明神宗执政的三十年里,他还进行了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两次是针对少数民族政权。尽管这三次战争虽然都战胜了,但却几乎掏空了他父亲隆庆皇帝与张居正留下的财富,使得明王朝在今后面对建州女真的南下与李自成农民起义时,几乎无可抵挡之力。
这三次战争分别是平定蒙古人哱拜叛变的宁夏之役、抗击日本丰臣秀吉政权入侵的朝鲜之役与平定苗疆土司杨应龙叛变的播州之役。除了“抗日援朝”的战争之外,其余两场战争,一场是针对北方少数民族,另一场则是针对南方少数民族。而这恰也反映了明代皇帝们的昏庸与无能。
(图)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
哱拜本来是鞑靼部落的一个小首领,他的家族因为触犯法律,其父兄皆被杀害,他转投明朝。对于这种亡命之徒,本不该收留。但嘉靖皇帝考虑到收买人心的需要,竟然糊里糊涂封此人为副总兵(相当于大军区副司令),并且让他镇守西北边陲。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古往今来,凡是庇护流窜犯的国家,都没有好下场。他在自己的家园里杀人放火、胡作非为,他去了另一片土地,一定依然会干这些下流勾当。哱拜做了总兵之后,在当地找了一大群和他一样犯了法的亡命之徒,啸聚山林,干脆造反了。明王朝大惊失色,边疆的副总兵造反,这还了得!而且哱拜的驻扎地与蒙古政权无非一山之隔,如果来个里应外合,岂非天下大乱,万历皇帝慌了神,赶紧派兵去围剿。
哱拜还没有被围剿完,南方又乱了。
南方的乱,也和明朝的民族政策有关系。播州(今重庆、贵州与湖南北部)一带,中央政府历来授权当地土司杨家管辖,到了万历年间,杨姓土司叫杨兴龙,此人与前几任土司都不同,乃是一个流氓痞子,整日欺男霸女、鱼肉乡里,当地苗族群众对其恨之入骨。
按道理说,这样一个玩意儿,中央政府直接派一群大臣去将其斩了就完事了。但是当时明神宗举棋不定,担心把杨兴龙杀了会影响南方的稳定。就这样举棋不定近十年,终于,南方的苗民忍无可忍,将怒火迁到中央政府的头上,直接起兵造反。
播州之战异常艰苦,中央政府的军队不但要镇压苗民起义,还要剿灭杨兴龙的部队。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打了两年。这场战争之后最大的成果,就是取消了播州的建制,杨姓土司不再有掌管一方的权力。播州分为了两个部分,一个叫遵义,一个叫平越。遵义者,语出《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是也。中国现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遵义会议,就是在这里召开的。
(图)万历通宝
“万历通宝”是我较早收藏的年号钱,中国人喜欢收藏这种古币,因为“万历”与“万利”谐音,图个好彩头。但是万历年间却是明王朝走向崩溃的开始。上述两场战争,直接缩短了明王朝的寿命,将当时中国社会矛盾推向了激化的极点。从这个角度看,“万历通宝”是不吉祥的,丝毫看不出有“一本万利”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