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元旦”和“春节”在古代是同一天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习俗,在过年这一天,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习俗来庆新年,可是你知道吗,元旦的来历,甚至比春节还要久远。
家里挂上新日历,意味着新的一年开始了。
“年”在古代汉族传说中是消灭了凶猛怪兽夕的神仙。夕在腊月三十的晚上来伤害人,神仙年与人们齐心协力,通过放鞭炮赶走了”夕“。人们为了纪念年,把三十那天叫“除夕”,即除掉了猛兽夕,为了纪念“年”,把初一称为过年。
(过年了。图片来源于网络)
其实,“年”最早的写法是一个人背负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收成。古时候所谓的“年成”指的就是这个。因此古代的字书把“年”字放禾部。由于谷禾一般都是一年一熟,所以“年”便被引申为岁名了。
新年的第一天叫做“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
(春节。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旦,据说起于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 “元旦”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 ”
南北朝时,南朝文史学家萧子云的《介雅》诗中有“四季新元旦,万寿初春朝”的记载。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有关于:“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 的记载。
(寿星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一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一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一诗中谓之“元朔”。
宋代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
这些称谓的变化,从历代文人的诗文中可见一斑,唐朝元稹的《岁日》、宋代王安石的《元日》、清初孔尚任的《甲午元旦》等等,歌咏新年的诗文在中国文人浩如烟海的卷章里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古代元旦年画。图片来源于网络)
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最广泛的说法是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
可见,“元旦”和“春节”在古代是同一天。
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发布《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正式将年节称为“春节”。
不久,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宣布中国改用“民国”纪元,以世界通用的阳历元月为岁首,同时保留农历新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