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为什么中国人好饭局?

说起中国的饭局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中国人有饭吃的那个时代起,就有饭局文化了,中国人的饭,从来都不是吃饭这么简单,包含了很多交际哲理。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好饭局的吗?

这个结论很难被证明,但是“饭局”这个词确实是起源于中国宋代,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局”是下棋术语,引申出“情势、处境”的意思,后来再引申出 “赌博、聚会、圈套”的意思。“饭”与“局”的组合,是宋代文人对汉语及中国文化的一大贡献——因为饭局上的圈套实在太多了。

到底是饭局格调决定国人趣味,还是国人气质主导饭局走向?无论各国饭局之间存在多大差异,所有这些个“局”始终都指向一个当代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趣”势。

【各国饭局】

中国式饭局----最繁文缛节的饭局

中国人的饭局最讲究礼节,这在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与之比肩。

从座位的排放到上菜的顺序,从谁先动第一筷到什么时候可离席,都有明确的潜规则,把“中国是礼仪之邦”这个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中国人的饭局上,靠里面正中间的位置要给最尊贵的人坐,上菜时依照先凉后热、先简后繁的顺序。

中国式饭局的座位

吃饭时,必须等坐正中间位置的人动第一筷后,众人才能跟着各动其筷。

中国历来都是无酒不成席,其中劝酒就是中国饭局最有特色的部分之一。

饭局开始的时候,主人常要先讲上几句话,之后便开始劝酒。

主人先将杯中的酒一饮而尽,客人一般也要喝完。

饭局要素

不但主人要劝酒,客人与客人之间也要敬酒,为了使对方多饮酒,敬酒者会找出种种必须喝酒的理由,若被敬酒者无法找出反驳的理由,就得喝酒。

罚酒是中国人敬酒的一种独特方式,罚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门,最为常见的可能是对酒席迟到者的“罚酒三杯”。

吃完饭后,人们并不是马上就离席,往往还要聊上一会儿,以增进感情。

等坐中间位置的人流露出想走的意思后,众人才能随之散去。

正因为中国饭局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所以多年来,饭局一直是人们交际和应酬的重要手段。

毛泽东说过一句话:“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这句话本意上是说革命需要自愿,从另一个角度上看,也说明了许多饭局是一种无奈的应酬活动,是很不情愿的举动。

日本式饭局----最简单的饭局

日本人的饮食一贯朴实简单,饭局上也如此,常让人有一种吃不饱的感觉。

如果在早上设饭局,不过是一杯牛奶、一份热狗而已。

中午的饭局可能稍微丰富一点儿,有大米饭、鱼、肉、咸菜和西红柿等。

晚餐相对来说是最丰富的,有饭有菜有汤,最重要的是日本人通常只有晚上请客设饭局时才会有酒。

所以,日本人的饭局一般都设在晚上。

日本饭局上的气氛相对来说随和且轻松。

日式饭局菜肴

吃饭前都互相为对方倒酒,他们喜欢喝的酒是啤酒、清酒、威士忌、餐酒和烧酒。

第一杯一起饮过后,大家就可以随意开吃了。

日本饭局上许多新推出的食品近几年已世界闻名了,比如吃鱼有生、熟、干腌等各种吃法,而以生鱼片最为名贵。

日本著名的菜肴---生鱼片

一般来说,自己在家里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在设饭局时才会叫上这么一道菜来待客,因为在日本人的饭局上,生鱼片象征着最高礼节。

开宴时,从鱼缸里现捞现杀,剥皮去刺,切成如纸的透明状薄片,端上餐桌,蘸着佐料细细咀嚼,滋味美不可言。

但客人不能放开肚皮吃,因为菜的数量少得可怜。

新加坡式饭局----最谨慎的饭局

新加坡人对饭局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他们一般不会邀请初次见面的客人吃饭,需要等主人对客人有所了解后,才可能设饭局来款待。

而且新加坡的政府官员不得接受社交性饭局的邀请,不然就会被有关单位严加处理。

新加坡人在饭局上爱喝啤酒、东北葡萄酒等饮料,对中国粤菜也十分喜欢。

新加坡香格里拉酒店宴会

去赴饭局的时候,男士必须穿西装、系领带,女士们则要穿晚礼服,这样主人家会觉得受到尊重。

如果饭局是设在主人的家里,吃完饭后,客人不能马上就走,要帮主人做清洁工作,否则就会被视为对主人家的不尊重。

而且在赴饭局时,客人通常还要随身携带一份礼物,因为新加坡人有赠送礼品的习惯。

在饭局上礼物仍原封不动地被搁在一边,客人散去后主人才会打开。

美国式饭局----最自由的饭局

美国人是全世界最“自由”的民族,吃也不例外,不像中国有那么多讲究,一般穿着休闲装就可以轻轻松松去赴饭局了。

在饭局开始时,美国人通常先要喝一杯冰水或者一小碗汤,然后是一盘沙拉,接着才开始吃一道主菜牛排或牛肉饼。

美国饭局---豪华高档,却没有了繁文缛节

主菜吃完后吃西瓜或水果,不饱的话,再吃块甜点心。

一般是由服务员或主人将每道菜送到餐桌旁供宾客取用。一个人取完后再传给旁边的人。

面包等食物也放在大盘子里根据需要自取,可在餐中任何时候取用。

俄罗斯式饭局---酒的代名词

伏特加是俄罗斯的名酒,俄罗斯人干脆把伏特加当成了饭局的代名词,因为无论谁设的饭局,席上都少不了伏特加酒。

俄罗斯饭局主角---伏特加

在饭局上,俄罗斯人先在每人的酒杯里倒上一杯伏特加。

第一杯通常是一齐干下,以后各人按自己的酒量随意酌饮。

不过,俄罗斯人在饭局上喝酒从不像中国人那样耍滑头,都极为诚实,一般不劝酒,有多少量喝多少。

在饭局上几杯伏特加下肚,能歌善舞的俄罗斯人就会雅兴大发,或翩翩起舞,或尽展歌喉,妙趣横生。

朋友间的饭局一般要持续3到4个小时,每隔1小时休息10分钟,烟民可出去过会儿烟瘾。

席上的祝酒词也很有意思,第一杯为相聚,第二杯祝愿健康,第三杯为爱--对祖国的爱、对家庭的爱、对妻子的爱。接下来便是祝愿和平、祝愿友谊等。

如果是在朋友家里赴的饭局,最后一杯要献给女主人,表示对她高超厨艺的赞赏和辛勤劳动的感谢。

俄罗斯人的饭局不太讲究菜的质量和多少,只要有酒喝就行。

喝口酒,吃口面包,再来一小口奶酪就是一桌绝佳的饭局。

德国式饭局---少不了啤酒与肉的饭局

德国人在饭局上主要是喝啤酒,数量达到惊人地步,平均每人每年饮啤酒145升。

德国人的饭局是名副其实的“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吃猪肉喝啤酒。

德式饭局

德国每人每年的猪肉消耗量为65公斤,居世界首位。

饭局上的菜大部分都是猪肉制品,最有名的一道菜是“黑森林火腿”,它可以切得跟纸一样薄,味道奇香无比。

饭局的主角---啤酒和牛肉

饭局上的主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用整只猪后腿代替香肠和火腿。

那烧得熟烂的一整只猪腿,德国人在饭局上可以面不改色地一人干掉它。

从各国的饭局来看,中国人十分倾向饭局,且具有十分明显的特色,是什么样的魔力造成国人这种热情呢?

【悠久的饭局文化】

中国人的饭局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

春秋时代的齐相晏子,在饭局上“二桃杀三士”,蔺相如渑池会上屈秦王,开赵国数十年之太平。此外,如“鸿门宴”、“青梅煮酒论英雄”、“杯酒释兵权”、“火烧庆功楼”等历代著名饭局已是耳熟能详、妇孺皆知。

因此,这些“饭局”二字才有了青史留名的机会。

要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离不开鸿门宴。

楚汉相争,项羽在鸿门设下饭局,宴请刘邦

中国最负盛名的饭局---鸿门宴

他有大把的机会除掉政敌,到最后,先是项庄舞剑,后是樊哙闯帐,接着是张良献玉,终于怀着妇人之心放走了对手。

如果那次饭局上项羽不是妇人之仁,就没有汉朝了,历史将完全是另一副模样。

一次饭局就能成就一个王朝的故事,在晋朝继续重演。

西晋新亡,皇室士族渡江逃亡到了江南,群龙无首,坐以待毙。

王导设饭局立皇帝

还是曾经当过朝廷重臣的王导有主意,在建邺郊外新亭的士大夫饭局上,他对哭哭啼啼的大臣们说:“哭什么啊,我们应该帮助皇室恢复神州嘛。”

在他的倡导下,大家拥立了西晋皇室后裔司马睿为晋元帝,建立了东晋。

唐太宗李世民肯定知道鸿门宴,所以他为保长治久安,宁可错杀重臣,也不放过嫌疑。

他听了李淳风的话,说:后有姓武者代李为天下。便暗暗留了心。

在一次饭局上,喝着小酒,酒令是说出自己的小名,结果大将李君羡说自己小名叫“五娘子”,引起了太宗的猜疑。

后来,李世民给他戴上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把他杀了。

李世民当然没想到,真正改变历史的人,正在后宫中藏着,怎么也不会让人起疑心的——武才人,后来的武则天

到了宋朝,饭局依旧起着改变历史的作用,不过文明许多。

宋太祖请石守信高怀德等一批大将吃饭,边吃边和他们探讨如何避免失眠,最后把失眠的原因归结到担心“黄袍加身”重演上。

大家都是明白人,赶紧交权。“杯酒释兵权”以后,宋朝的基业稳固下来,唐末几百年来的内乱才算停止。

“杯酒释兵权”

在宋朝,还有一次惊心动魄的饭局,不过这次饭局只有一个人,而且是吃给别人看的。

当时辽兵大举入侵,宋真宗无奈亲征,被宰相寇准连哄带劝地带到澶州督战。

寇准夸口五天解决战事,宋真宗不放心,派人盯着寇准——寇准在城楼上饮酒下棋、歌舞欢宴呢。

澶渊之盟

这饭吃得城下的辽兵心里没了底数,最后答应了议和,结下澶渊之盟,奠定了辽宋之间近百年的和平。

以上的饭局大多带有政治性的,说一个浪漫的饭局吧。

在宋朝的某个冬天,一帮文人出外游玩,遇到大雪封路,回不了洛阳城。就派人向上司洛阳留守钱惟演请假。没想到天黑的时候,上司派来了女演员和厨子,并带话说,你们放心的玩吧,要多写点好诗。

这些人当中就包括欧阳修、梅尧臣、谢绛、尹洙等人。

他们不仅是当时大名鼎鼎的文人,也是叱咤政坛的风云人物。

【国人眼中的饭局】

饭局之妙,不在“饭”而尽在“局”。

一场饭局,既可以是亲朋故交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是生意对手间的交锋谈判。

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离不开设局人、陪客、交际花等角色,甚至出现了局精、局托儿。

透过饭局,看得到饮食之道里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人际规则和文化滋味。

在小品或相声段子里,经常有领导干部“喝红了眼睛喝坏了胃”之类的嘲讽,赵本山在《牛大叔“提干”》里干脆要在饭局里假扮一个陪酒厂长,因此民间出现因陪酒而亡申报因公牺牲的闹剧并不奇怪。

饭局上的“较量”

在饭局里,也是社会身份认同体系。

研究中西文化的易中天教授,对于饭局似乎颇有见地。

他在《闲话中国人》一书里对政治即吃饭有着详细的解释,“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易中天还举了一个实例:“这也是有例的。比如赵国的老将廉颇,为了表示自己宝刀不老,雄风犹在,便曾经在赵王的使者面前,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因此辛弃疾才有‘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

饭局成就了“兄弟在,四海一”的繁荣景象,给gdp作了贡献,催生了食品安全法;饭局吸引人在生命的道路上狂奔,像是吃饱了还觉得饿,尿完了还觉得急,无休无止;而饭局之后,寂寞还在,说好的幸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