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为什么中国古代会产生“食(白)客(吃)”?

在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战国时期,吃饱饭就已经很满足了,用管饭的方式来拉拢人心,借此发现人才,也是一种人才选拔的方式。

齐国相国田婴任命儿子田文为相国府“接待办主任”,全面负责相府的公关和接待工作,无疑是田婴这辈子最英明的一次任命,田文不仅思想深刻,而且执行起来“挥金如土”。其独到的眼光和大方的作风,造就了战国时期最杰出的“接待办主任”。现在的人常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但是接待就是请客吃饭。

(图)田文(?—公元前279年),战国时期齐国贵族,又称薛公,号孟尝君。

田文把请客吃饭当成了事业,相府从此三天一个gala,十天一个party,齐国相府成了当时战国最著名的私人名流会所。上至各国权贵,中到社会精英,下至三教九流,不同身份和地位的人们,走到一起只为了在靖郭君的相府里吃一顿饭。多元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各种人才在这里交流。

田文之所以能成为孟尝君真的要感谢自己的老爸。不是每个中国老爸看到儿子带着千奇百怪的人在家里吃饭都会欢欣鼓舞并全力支持的,事实上在中国的历史当中像田婴这样的老爸非常罕见。有钱人花钱大方也许容易做到,可是有钱人不怕麻烦和嘈杂就很难得了,可见培养一个贵族真的需要几代人的努力,这真不是矫情。

当然请客吃饭并不是舍得花钱那么简单,对于这些精英名流来说,吃什么也许不重要,重要的是跟谁一起吃。无论是居于庙堂的权贵还是流落江湖的“愤青”,凡是跟田文一起吃过饭的人都很愉快,能做到雅俗共赏的人很容易德才兼备,很快田文在各国权贵和名流的圈子里声名鹊起。各国首脑和权贵们纷纷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向靖郭君田婴请愿:田文必须成为靖郭君的合法继承人,否则各国人民不答应。(点评:舆论导向非常重要,任何时代都不例外。)

后来靖郭君田婴走完了自己的人生,留下了大笔财富去了,田文果然应广大人民的要求继承了田婴的封地,被封为孟尝君。孟尝君田文继续请客事业,“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各国诸侯的门客,甚至被其他国家通缉的刑事犯罪分子只要登门,孟尝君一概接纳。孟尝君豁出去了靖郭君留下来的财产,对待来投奔自己的所有人。在《史记•孟尝君列传》里,投奔孟尝君的人都被称为“食客”,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吃饭的人”。

是人都要吃饭,不过把吃饭当成一种职业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勤劳致富不容易,厚着脸皮混饭吃也不容易,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孟尝君养了这么多食客当然是为了“有朝一日”利用他们,所以反过来推理,这些食客既然能心安理得地在孟尝君这里吃饭,当然也就自信自己具备“有朝一日”被利用的价值。不过事实上孟尝君的几千门客当中,真正为孟尝君的“职业老大”生涯做出过实质性贡献的人屈指可数,其他的众多食客主要起到了引导舆论和树立品牌的作用。事实证明,两千多年前给几千人管饭比今天在cctv花钱做广告产生的品牌价值要大得多。孟尝君很快名满天下,那时候交通和通讯很不发达,社会的民间舆论主要掌握在流动的社会精英和社会闲散人员手中,所以从那时起,孟尝君就成了排名在赵国平原君之前的四大管饭公子之首。

这里需要介绍一下“食客”现象盛行的时代背景。

首先是“食客”现象的经济基础。周朝开创了封建分封制度,即周天子将天下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再将领地里的土地分封给手下的卿大夫,卿大夫再将自己名下的封地分封给士。当时一名士获得的土地大概是一百亩,然后士将土地租给平民耕种。平民保留维持温饱的收成,然后向士交纳其他的收成。士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向分封土地给自己的卿大夫交纳收成,同样卿大夫按照十分之一的比例向诸侯交纳收成,诸侯则向周天子纳贡。因此像孟尝君这样的重臣拥有属于自己的封地(薛城),按照层层的分封制度,孟尝君拥有固定的土地耕种收入,这是孟尝君可以大量蓄养食客的经济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孟尝君只能获得十分之一的土地收成比例,而当时的生产力水平落后,从土地耕种当中获得的收入有限,所以孟尝君对待一般食客的管饭标准很低而且他还向封地薛城的百姓放贷获得利息,这就是所谓的“节支增收”。

其次是“食客”现象的政治背景。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大混乱、大整合的时代,各诸侯国之间竞争激烈,相互之间的军事、外交、经济博弈不断升级。这种背景下开明进取的诸侯以及诸侯手下的卿大夫们,对于各种类型人才的需要非常迫切,尤其是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的战争和兼并更加残酷,可以说能否得到顶级人才是决定诸侯国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当时的信息技术手段落后,通过大量的招收食客,形成吸引天下贤才的品牌,孟尝君这样的重臣就可以广泛地筛选、发现人才,在诸侯国之间的博弈以及齐国内部政治博弈的格局中为自己争取有利的形势。

孟尝君管饭的标准其实并不高,基本上以温饱为标准。不过难得的是,孟尝君从来不搞特殊,食客们吃啥,孟尝君就吃啥。既然到孟尝君府上混饭的门槛如此的低,那么怎样从这些以吃饭为阶段性人生目标的食客们当中发现人才,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孟尝君搞不好就变成了“冤大头”的代名词,孟尝君的府邸也会变成社会流浪人员收容站。从前面田文依靠三言两语说服父亲接纳自己并且改变命运的故事来看,孟尝君的眼光很独到,所以后来投靠孟尝君的人只要经他一过眼就知道这个人值不值得深入交流。那些让孟尝君产生交谈兴趣的人会被请到后面的密室里跟他单独谈话,孟尝君开始跟食客聊天、侃大山,如果孟尝君从交谈中判断这个人值得重点培养他就会问:“家里还有什么人啊?”

如果今天有领导或者长者这样问可能是要帮忙介绍对象,不过在两千年前如果孟尝君这么问,站在屏风后面监听的秘书就紧张起来,在孟尝君的要求下食客详细说明家庭地址。然后谈话结束,再然后那被谈话的食客家里就传来了消息:孟尝君派人到家里送去了慰问金,那笔钱足以妥善安排食客家人的生活,该养老的养老,该治病的治病,该上学的上学,该买房的买房。那年头没有社会保险,养儿防老就是这个意思。孟尝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食客的家人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你家孩子跟对“老大”了,跟了孟尝君就等于买了人身保险。于是那食客就被孟尝君感动了,从思想深处为那“有朝一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如果是一般人这样对待一个萍水相逢的人,通常会被人理解成有求于人。

从本质上看孟尝君的慷慨也一样,不过孟尝君跟重点食客培养感情并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交易,而是类似于风险投资一样的长期投资。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孟尝君下本钱解决食客的后顾之忧的时候并没有想好怎么利用这位食客。不过孟尝君相信只要自己没有看错人,这一天一定会来的。从这个角度看,孟尝君是一位伟大的投资家,他投资的资产就是人,这是回报和风险都最高的一种投资。

孟尝君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当“老大”就要学会对人进行投资,所以眼光和境界才是 “老大”的核心价值。(点评:孟尝君的投资理念,直到今天仍然被很多成功的投资者推崇。不论你投资的是一个企业或者一处房产,其中增值潜力最大的部分毫无疑问是人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