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运河边上的安德水驿馆
安德水驿馆是为服务从安陵至德州运河河段约六十多华里,所设的驿站,位于德州城外,运河东岸,原迎宾路小学位置。
水驿建于明永乐九年。驿站座东面西、砖木结构,大门三楹,中站为五尺宽券门,门额为“驻节”二字,左右为正圆形花窗,大门前两旁置五尺高朱红木板栅栏护卫,大门对面有一座戏台。驿站设有站夫424名,凤阳夫16名,库子18名,馆夫3名,年日常开支为700两。
明清两代,大运河不仅是漕运要道,还是各级官员以及苏禄、高丽、日本等国贡使进出京城的必经之地,安德水驿就是当时官方最高档的接待。康熙皇帝六巡江南,每次在安德水驿码头停船靠岸。明永乐年间苏禄国王觐京,在这里度过的中秋节。明嘉靖年间,日本京都天龙寺策彦周良和尚两次贡使明王朝,均住在这里。明代诗人王世贞曾写下《题驿壁》诗:“二十年前官柳条,春风绿遍德州桥。于今秃尽如僧老,怪得行人鬓易凋”。
1726年,德州段运河调直后,驿馆远离了河道,逐渐冷落下来。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入海,京杭大运河被截断,水运逐渐凋零,安德水驿馆被废弃。清咸丰年间,德州州署让佛教界管理废弃的建筑,辟为水馆驿关帝庙,后在此办起慈善事业的水馆驿粥厂。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水馆驿沦为兵营,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此建立水馆驿小学,后改名为迎宾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