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古代后宫嫔妃们是怎么洗澡的?竟然如此香艳

我国古代对于仪容仪表有着很高的要求,宫廷之中更是如此,那么古代数量众多的后宫妃子平时的洗浴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

《周礼》有云,长发易垢,所以要三日洗一次头,五日洗一次热水澡。洗澡不仅是为了去除污垢,更是一种“礼”,也就是说要有一定的程序。

作为后宫的妃嫔们,更是要注重个人卫生,否则有了体味熏到了皇帝,那可不是小事。在影视剧当中,后宫妃子们洗澡通常用木盆,由宫女太监们烧好热水倒入盆中,还要撒入花瓣。当然,这只是影视剧的一种表现手法。事实上,古代的妃子们洗澡并不一定用木盆(桶)。

在商周时,洗澡有专门的浴室和青铜浴盆,当然也有木制浴盆。《周礼》中就记载,洗浴的地方叫做湢,木制浴盆叫杅。《礼记》甚至详细规定:洗澡要用两条浴巾,细葛布巾擦上身,粗葛布巾擦下身。同时规定,“内外不共井,不共湢浴。”也就是说男女不能共用一口井或者一间浴室。这里的共用指的是一方使用了,另一方就绝对不能再用。

随着后宫妃嫔的增多,靠盆浴已经无法满足需要,所以皇宫中开始修建公共大浴室,以供妃子们沐浴用。如上世纪70年代考古就曾发现了秦始皇在咸阳宫内修建的大型浴室,设有陶制的地漏以及排水管,甚至还有取暖的壁炉。

汉朝时,后宫妃子多在室内的汤池沐浴,池中撒有带香气的佩兰。汉成帝偶然间窥见她的宠妃赵合德在汤池沐浴的场景,顿感新鲜刺激,在给赵合德修筑宫殿时,汉成帝还特意命人用蓝田玉镶嵌了一个大浴缸,并注入豆蔻之汤,专供赵合德沐浴。

十六国时期,受胡俗影响,后赵武帝石虎修建了露天浴场,名曰“四时浴室”,供妃子们四季沐浴所用。浴池周围张设一道凤纹彩锦的帷障,当然,上方还是呈露天状态。“四时浴室”不仅有合理的上下水管道,甚至还有铜质铸龙,用以烧红后沉入水下加热水温。妃子沐浴时,池底会沉有上百只的纱制香囊,囊中满盛由多种香料混合而成的“百杂香”。

虽然可以烧水升温,但在冬天沐浴不断加热水温总是一件麻烦事。所以皇宫的能工巧匠们就在有温泉的地方为皇家修建离宫,一来供沐浴使用,二来也是皇帝和妃子们度假的好去处。

唐玄宗时,就曾命人在骊山附近修建温泉汤池,贵妃洗澡有“妃子汤”、嫔妃洗澡有“长汤十六所”,浴室总共有“数十间”之多。这些浴池修建的非常考究,贵妃浴池中有4 只红白石盆,形状如花苞;嫔妃浴池水面会放有银镂漆船和白香木船。

由于玄宗的嫔妃众多,所以在进入浴池沐浴时须抄名而入。《宫词》就说:“浴堂门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谢面脂。”皇帝对于宠爱的妃子的特殊赏赐就是允许其在某一浴池中洗澡。如玄宗宠爱杨贵妃,就特赐其在华清池沐浴。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就描绘道:“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可见,皇帝特赐华清池沐浴,也成为了妃子的一种荣耀。

到了明清时期,皇宫中有了专门管理妃子沐浴的机构:混堂司,混堂司设有女官。《女诫》中甚至全面详尽的对沐浴做了注解:“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妃子们如果不按规定时常沐浴,就是违反了“四德”。

在没有香皂的年代,妃子们在洗澡时用什么除垢呢?

汉朝以前,妃子们洗澡多用“潘”,“潘”其实就是我们今天的淘米水,将“米潘”加热后有除污去垢的功效。到魏晋时期,又出现了一种用品叫“澡豆”,“澡豆”由豆粉和药粉混合而成,不仅可以去垢,还有护肤的作用。到了宋朝就有了类似肥皂一样的东西,名曰“肥珠子”。

此外,妃子出浴后,还会在身上擦香粉,成分为滑石粉与中药、香料的细末,主要用来祛汗臭,光滑皮肤,有点像现代的爽身粉。明朝时,妃子浴后用品就更加高级,出现了“蔷薇露”,即蔷薇科植物野蔷薇花的蒸馏液,类似我们现代的花露水。

古代妃子们沐浴不仅是要去除污垢,更是要除去心垢,正所谓“澡身而浴德”。《礼记正义》说到:“澡身而浴德者,澡身谓能澡洁其身,不染浊也;浴德谓沐浴于德,以德自清也。”妃嫔作为皇帝的女人,更是要谨守古训,在洗去身垢的同时,也要除掉心垢,做德行高尚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