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马嵬驿兵变时,李隆基为何不保住杨贵妃?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历史百科小编带来的马嵬驿兵变的文章。

根据各类正史记载,杨贵妃确实死在马嵬驿。而唐玄宗不可能、也救不了她,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杨贵妃之死,对李隆基而言是“弃车保帅”的无奈之举:自己的性命都危险,还想保爱妃?

马嵬驿兵变的背景:瞎指挥引来潼关之败,李隆基仓皇西逃

公元756年,安禄山的叛军在西进长安的过程中,被朝廷军队阻挡在潼关之外;在东南方向,则被死战的张巡牢牢拖住;而在北方,唐军在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率领下,打得史思明溃不成军,黄河以北原本被叛军占据的十多个郡,纷纷杀掉叛军守将向朝廷投诚。多方夹击之下,中原的叛军处于被前后包抄的境地,安禄山甚至考虑放弃已经占据的洛阳,往北逃回老巢范阳。

但李隆基为安禄山送上了神助攻。

当时潼关唐军统帅是名将哥舒翰,他考虑到手下军队数量虽多,但很多是临时招募的新兵;而那些从各藩镇调来的老兵虽久经沙场,但由于是临时调集而来,各统帅间互相不服气、缺少整合,战斗力堪忧;而叛军则处于困兽之斗的状态,数量虽少,但战斗力不可小觑。因此他向李隆基进言:

贼远来,利在速战;官军据险以扼之,利在坚守。况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要在成功,何必务速!今诸道征兵尚多未集,请且待之。

即敌军形势危险、急于速战;朝廷军队若据险而守,叛军在形势危急之下自然会起内乱;况且西北的精锐镇兵大部分还未赶到,没必要急于求战。

此外,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表示,由他们率军直捣安禄山范阳老巢,俘虏叛军官兵的家属,贼军必定崩溃,“潼关大军,帷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但是,专业将领的建议,敌不过政客的一己之利。安禄山起兵,是以诛杀奸臣杨国忠为名;再加上杨国忠确实干了不少缺德事,当时他的内心慌得一匹。另一方面,潼关前线也有将领希望干掉杨国忠、为民除害,不过哥舒翰并未同意。

但杨国忠却做贼心虚,眼看哥舒翰按兵不动,以为对方真的要收拾自己,于是撺掇李隆基逼其出关迎敌。直到这个时候,唐玄宗仍视杨国忠为心腹,于是他一波波的派使者前往潼关,命令哥舒翰立即出战。

心知此行必败无疑的哥舒翰仰天大哭后率领20万乌合之众出关。在灵宝西原,面对安禄山悍将崔乾祐设下的陷阱,朝廷大军瞬间崩盘,大量士兵扔掉武器、脱掉装备逃入深山,还有一部分被拥挤着赶入河中淹死,仅仅有8000多人撤回潼关之内,甚至连哥舒翰也临阵投敌。

潼关之败,让安禄山大军死而复生,直接打通了前往长安的通途。消息传来,朝廷惊慌失措,在杨国忠的建议下,李隆基命令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率领禁军,护送自己以及杨贵妃姐妹、皇子皇孙、公主以及杨国忠、韦见素、魏方进和身前的宦官、宫女们偷偷出逃,计划往西南蜀地躲避。

马嵬驿兵变的本质:为平息禁军的不满,陈玄礼将祸水引至杨国忠一系

由于事发突然,逃难队伍并没有充足的后勤物资准备,路过咸阳时,队伍已经饥肠辘辘,一些老百姓主动献上了粗粮饭,但僧多粥少,被那些皇子皇孙们一抢而空;过了许久,相关部门准备的御膳才送到,李隆基与那些官员、贵戚们分而食之;而禁军将士们,则只有饿着肚子、自行去邻近的村里讨食物。

李隆基沦落到如此地步,实属咎由自取:任何朝代的皇帝都会面临女色、奸臣,但苍蝇不叮没缝的蛋,最终决定权都在皇帝本身;那些在咸阳进献食物的老百姓都当面表达对李隆基的不满:

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诣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播越。

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图谋不轨,但面对那些举报者,李隆基一向不问青红皂白地予以诛杀,由此养虎为患。

更好笑的是,在逃出长安城前,罪魁之一杨国忠也把锅甩在李隆基身上:“人告禄山反状已十年,上下之信。今日之事,非宰相之过。”当然了,宰相就是他自己。

可以说,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安禄山之乱是怎么养成的,除了李隆基(当然,他可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随行的禁军们,自然也明白。

到了马嵬驿,又累又饿的禁军将士们处于爆发的边缘:

至马嵬驿,将士饥疲,皆愤怒。

史书没有写为何愤怒,但我们可以脑补一下:明明可以把叛军挡在潼关之外,皇帝、丞相偏要瞎指挥,导致沦落到眼下的地步;明明是逃命,你们这些皇亲国戚还摆着臭架子,骑着马、吃的满脑肥肠,我们这些人就饿着肚子,为你们犯下的错误买单?

群情激奋之下,若不能及时疏导,很容易导致兵变,禁军的统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灵机一动:

陈玄礼以祸由杨国忠,欲诛之。

于是他向太子李亨提出了自己这个想法,但“太子未决”。巧的是,随行的吐蕃使者正向杨国忠投诉没东西吃,一些军士趁机大呼:杨国忠勾结胡人作乱!军人们的情绪瞬间被点爆,他们杀掉杨国忠,将其脑袋顶在枪尖上示众,其他的杨氏贵戚也被诛杀殆尽,御史大夫魏方进被一同被杀、宰相韦见素受伤,其后乱军趁势直接将身在驿站建筑物内的李隆基等人团团包围。

接下来的情形相当微妙:李隆基亲自走出门,下令将士们收队,没有一个人搭理他;他只好让高力士出来接洽,陈玄礼的回答是:“国忠谋反,贵妃不宜供奉,愿陛下割恩正法。”

李隆基犹豫不决之际,京兆司录韦谔说了一句话:“今众怒难犯,安危在晷刻,愿陛下速决!”其后他更是急得趴下磕头,甚至满头鲜血。

也难怪他会如此着急:众怒难犯、危在旦夕,你再不下定决心的话,大家都别想活!

接下来的情节大家很熟悉,李隆基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杀,让陈玄礼等人进来验尸;陈玄礼等人山呼万岁,队伍顺利整顿完毕,挥师西进。

马嵬驿兵变,看似是陈玄礼带头,但我们要搞清楚他的身份:他是陪着李隆基长大的老部下,在40多年前,他曾陪同李隆基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李隆基称帝后,立即封陈玄礼为龙武大将军,掌管禁军六军,负责整个皇宫的安全保卫。可以说,陈玄礼是李隆基心腹中的心腹。

这样的人,是不可能背叛李隆基的;只有这一个可能:他是以军人统帅的身份,以站在军人们的立场出发,用杨氏一族为替罪羊,帮助李隆基化解了兵变危机。如果统领禁军的不是他、或者他的反映太慢,李隆基在马嵬驿很可能会凶多吉少。毕竟那时,做了几十年太子的李亨已经虎视眈眈,借着兵变掌权,对他来说无异于千载难逢的机会。(不然为啥陈玄礼提议杀杨国忠时,李亨一直不吱声?)

这也正是马嵬驿兵变后,陈玄礼仍旧身居高位的原因。

所以,李隆基不可能保住杨贵妃;若他坚持不放人,结果可能连他自己也得一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