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七国之乱是怎么回事?朝廷与诸侯王之间的矛盾是如何爆发的?

  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七国之乱”作为西汉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的宗室内乱,其诱因虽然是汉景帝采纳《削藩策》大举削藩,但究其源头,却是刘邦所推行的“郡国并行制”。那么,从刘邦分封九大刘姓诸王作为皇室屏障,到中央朝廷与地方诸侯矛盾的全面爆发,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呢?

  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朝廷与诸侯渐行渐远

  早在“楚汉相争”时,刘邦迫于形势,答应不少人分封为王,而在消灭项羽建立西汉后,迫于当时的形势,包括权力架构、官员选拔机制等因素的限制,在汲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后,刘邦被迫实行郡国并行制,即在直接统治区域实行郡县制,在无法实现的区域分封异姓王。

  然而,由于这些诸侯王各怀鬼胎,再加上统辖区域广大,且拥有独立军队,对中央朝廷构成了极大威胁,因此刘邦晚年将大部分异姓诸侯全部消灭,但由于中央朝廷无力治理庞大的帝国,再加上当时朝中功勋集团势力庞大,刘邦便又分封了自己的七个儿子和以及弟弟刘交和侄子刘濞为诸侯王,使其成为皇室屏障,并与大臣们约定“非刘氏不王”,史称“同姓九王”。

  刘邦在世时,由于皇帝与诸侯王们的血缘关系亲近,因此倒也没有出什么乱子,然而随着刘邦去世,吕后执掌朝政大权,由于吕后大力扶持吕氏集团,打破“非刘氏不王”的约定,分封吕氏为王,并对刘姓诸侯王极力压制,导致诸侯王与中央朝廷的关系渐行渐远。

  这些诸侯王虽然名义上仍归朝廷统辖,但他们不仅拥有独立的经济权,而且封国内可以自行任命官员,甚至还拥有独立武装,俨然一个个国中之国。

  吕后去世之后,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也暗约其兄齐王刘襄领兵入关,诛灭吕氏的同时夺取帝位,刘襄遂杀反对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权,兼并琅琊国,又进攻济川国,之后率领大军西进。

  朝廷方面得知消息后,派大将军灌婴率领大军吞并荥阳,而在长安方面,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功臣集团奋起发难,诛灭吕氏集团,并决定拥立代王刘恒为帝,史称“诸吕之乱”。被堵在荥阳以东的刘襄,失去起兵口实,这才无奈退兵。

  “诸吕之乱”后,代王刘恒即位为帝,而汉惠帝刘盈诸子则被杀光。刘恒毕竟是以庶子身份即位,本就很难获得诸侯们的认同,再加上血脉关系的疏远。实际上,在汉文帝时期,朝廷与地方诸侯的关系,已经逐渐疏远。

  汉文帝意识到威胁,但无力解决诸侯王

  汉文帝即位之初,他所面临的局面极为复杂,而他所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势力庞大的功臣集团,这些人能够消灭掌握军权的吕氏集团,便足以威胁到皇权;二是依然独立之国的诸侯集团,这点从刘章悍然出兵西进便足以让汉文帝感受到威胁。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下,诸侯王威胁虽大,但毕竟远在地方,对自己的皇位威胁还不算那么大,顶多算是癣疥之疾;而功勋集团不仅人数众多,而且遍布朝廷重要部门,这才是心腹大患。

  因此,汉文帝即位之初,虽然对于诛除吕氏的陈平和周勃给予了奖赏,但也开始动手消除功勋集团的威胁。一方面,汉文帝通过提拔寒门子弟和外戚,来发展自己的势力;另一方面,则通过将功勋集团驱遣回封地,防止他们相互勾连再度构成威胁。

  虽然迫于内部形势,汉文帝只好暂时搁置诸侯王们的威胁,但还是有不少大臣都意识到了这一点,例如晁错便提出了《削藩策》,而贾谊则提出了“众建诸侯少其力”。

  对于汉文帝而言,晁错的建议无疑太过激进,毕竟悍然削藩必然遭致诸侯王们的极力反弹。当时,汉文帝已经与功勋集团逐渐决裂,而在汉初轻徭薄赋的政策下,朝廷仅凭直辖地区的税收,实力并不算强,如果爆发大规模叛乱,朝廷是否有能力迅速平叛,谁也没有把握,如此一来自己的统治势必动摇。

  这种局面下,汉文帝最终采纳了“众建诸侯少其力”的建议,以委婉的方式瓦解诸侯力量。

  汉文帝时,他虽然意识到了诸侯王们的威胁,但在权衡利弊之后,他还是选择了优先解决朝中功勋集团的威胁,对于诸侯王们,只能选择用较为怀柔的方式,重点清除其中威胁最大者,例如将威胁最大的齐国分为七国,以已故的齐王刘肥的诸子为王;又如将谋反的淮南王刘长流放蜀地。

  汉景帝采纳《削藩策》,最终激发“七国之乱”

  汉文帝在位二十余年,除了想方设法的稳固皇位之外,也在尽力提升朝廷的实力。当然,汉文帝瓦解诸侯王的手段虽然温和,但诸侯王们也不是傻子,他们也看出了朝廷的“险恶用心”,因此双方关系更为紧张,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时为太子的刘启在与吴王刘濞太子刘贤下棋时,因刘贤态度不恭发生矛盾,一怒之下用棋盘砸死了刘贤。

  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汉文帝驾崩,太子刘启即位,是为汉景帝。经过汉文帝的治理,功勋集团的威胁已经基本消除,而朝廷实力也已经大幅度提升,因此当御史大夫晁错再度提出削藩建议后,汉景帝欣然同意,两人开始秘密谋划。

  当然,汉景帝也明白,削藩必然会激发诸侯诸侯王反抗,因此当弟弟梁王刘武入京朝见时,汉景帝便透露出未来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毕竟,梁国不仅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又恰好堵在了诸侯王西进关中的必经通道上,汉景帝必须给他些信心。

  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在反复商议后,晁错正式上《削藩策》,上陈诸侯们的罪过,请求削减其封地,汉景帝就此开始削藩。

  同年,楚王刘戊来朝,晁错趁机举报楚王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将其诛杀,汉景帝则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与此同时,汉景帝以赵王两年前有罪为由,削去河间郡;以胶西王刘昂因为售卖爵位为由,削减其六个县。

  汉景帝的削藩之举无疑在诸侯王间引发了极大震动,他们也开始蠢蠢欲动,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吴王刘濞,秘密前往胶西,以分天下而治的承诺,换取胶西王刘昂的支持,刘昂则又联络齐地其他诸侯王共同谋叛。同时,吴王刘濞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等国,与他们相约起兵。

  不久,汉景帝经过与群臣商议后,正式降诏削夺吴王刘濞的鄣郡和会稽郡,吴王刘濞接到诏书后,当即诛杀吴国境内朝廷派遣的两千石以下官员,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昂、胶东王刘雄渠等正式起兵反叛,以汉景帝违反“国以永存,施及苗裔”的祖训为由,打起“请诛晁错,以清君侧” 的旗号,举兵三十余万,拉开了“七国之乱”的序幕。

  “七国之乱”爆发后,中央朝廷实际上还曾爆发过一次危机,当时由于汉文帝以来与功勋集团的矛盾,功勋集团以“七国之乱”为契机迫使汉景帝妥协,竟然导致汉景帝一时间陷入无将可用的境地,晁错更是不得不建议汉景帝御驾亲征,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鸥和袁盎、窦婴等人更是联手逼宫,最终迫使汉景帝下令诛杀晁错,从而换取了功勋集团的支持。

  正是在平息了朝廷内部矛盾后,汉景帝才顺利起用周亚夫,凭借着汉文帝二十余年来积攒的家底,以及梁王刘武的拼死抵抗,仅用三个多月,便平定了这场规模庞大的叛乱。

  如上所述,从汉高祖刘邦迫于形势推行“郡国并行制”,到吕后执政时期朝廷与诸侯王渐行渐远,随着双方的利益冲突,以及血缘关系的疏远,诸侯王实际上已经从曾经的皇帝屏障,变成了朝廷的威胁,而从汉文帝采用“众建诸侯少其力”策略瓦解诸侯,再到汉景帝采纳《削藩策》大举削藩,最终导致双方矛盾全面爆发,进而引发“七国之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