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士之流盛行,诸葛亮抱膝长啸是什么意思?
三国时期,名士之流盛行,那么三国群雄打得不可开交之时,这些名士都在做着什么呢?感兴趣的读者和历史资料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长啸是什么?为什么啸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群星璀璨中最闪亮的一颗,而他是琅琊诸葛氏的后人,自然也是属于士族之流。诸葛亮登场时就和众人不太一样,《三国志》记载:“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说的是诸葛亮的爱好,在躬耕南阳期间最爱的无非就是抱膝长啸。何为啸?根据汉字释意的答案是:利用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即为啸。而在东汉时期,啸更是一种唱歌的方式,正如《三国志·诸葛亮传》所描述的一样,诸葛亮好《梁父吟》,这里的吟唱方式就是啸。
那么啸就是唱歌吗?其实并不仅仅如此。如今我们现代人唱歌时也常常是寄情于曲,古代名士更是如此。而且名士只啸还不是随便就行的,讲究的是一种超脱自然的情怀。诸葛亮在山野之间,躬耕之处才会长啸,这种深幽处发出啸声的画面十分超脱。然而啸的目的却和表达的意思相反,诸葛亮的啸是表达着对自我的欣赏。《三国志》记载:“(诸葛亮)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诸葛亮将自己比作管仲等人,自然是心怀大志。然而这志向无处可抒,唯有借着长啸表达。
直到遇见刘备之前,诸葛亮都未曾想过出仕,这也并不代表他就无心做官。相反他在等的是一个伯乐,故而说长啸就是诸葛亮表达心性的做法。同时诸葛亮的啸多少有些孤芳自赏,在没有伯乐认可赏识的情况下,诸葛亮只能自我欣赏。这其实正是从东汉开始,名士所发生一个转变,即越来越重视自我,懂得表达欣赏自我。
同样爱啸的还有汉末晋初的阮籍,在《晋书·阮籍传》中记载:“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阮籍爱两件事,一件是啸,另一件就是喝酒。阮籍爱啸到了什么程度呢?如今在河南开封一带,就留有当初阮籍的舒啸处,名为阮籍台。可见此时的啸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发出声音唱唱歌了,而是代表着一种名士精神。同时啸也逐渐变成了一个标签,属于名士的娱乐活动之一。一样可以被视为名士标签的还有喝酒,恰好阮籍的爱好就有酒。
酒中作乐,非酒好喝,而是酒能糊涂
酒和名士纠缠得分也分不开,阮籍好酒是毫无疑问的。阮籍一向支持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所以在司马家族掌权之时,阮籍就爱喝酒。这时阮籍把自己的不满化作了一杯杯佳酿,沉醉其中,常常是酣醉不醒。所以当阮籍被司马昭强行征召入仕时,阮籍还不忘了要个步兵校尉的差事,只因为步兵校尉官署的酒特别好。
阮籍好酒其实也并不只是单纯好酒,而是令有目的。酒往往能成为一种借口,买醉总能帮阮籍躲开世俗之扰。就比如说《晋书·阮籍传》所记载:“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沈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此时司马昭加封九锡,需要有人写劝进表,司马昭自然想到了才子阮籍。然而阮籍却大醉不起,根本就没有动笔。但当人叫醒他时,他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这就能看出阮籍是假醉了。倘若阮籍真的毫无准备,岂能写出“无所改窜”的神来之笔?可见阮籍的醉只是单纯逃避,逃不过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从这事上看,显然阮籍早有准备。
之所以阮籍会选择喝醉逃避,全因为他曾尝过甜头。司马昭曾想过和阮籍联姻,然而却没有成功。《晋书》记载:“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连醉六十天,这可谓是浸在了酒缸子里。司马昭见说话的机会都没有,也就随他而去了。当然这和加九锡不一样,阮籍不想联姻是私事,但不写公文则就犯了忌讳。所以阮籍恐怕也明白该醉则醉,当醒则醒的道理。
何为士族?
士族简而言之是世代读书为官的群体,但汉末以来士族养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即好啸善饮。诸如诸葛亮和阮籍一样,没事就爱山野之间长啸不止。有或者是如刘伶、阮籍之辈,整日沉醉。实际上真正影响到了汉末乃至魏晋的两类人,无外乎英雄和名士。只是名士相比较其英雄来,更注重的是派头。两者也有着相通之处,即都是内心充满了骄傲,不与世俗随波逐流。然而你名士更加蔑视凡俗,甚至不拘礼节到了极点。
正如东晋时期的王恭所说:“名士不必须奇才,但使常得无事,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这句话详细解释了何为名士,只需痛饮,好读《离骚》就足以称为名士。看似名士之流只是泛泛之辈啊,但真正的名士注重的是风度和派头,故而这句话只是提取了名士精神,简要阐述了而已。所以长啸也好,饮酒也罢,都不过是名士做派。为什么名士好这两种?原因也在于名士之痛所在,名士不像英雄,手里没有枪杆子。有的只是满腹才华和一腔牢骚,然而这怎么能当做武器?没办法名士只能选择和谐又不惹麻烦的办法,也就是长啸和饮酒。所以诸葛亮没遇到伯乐之前,只能山野之间长啸;阮籍想要躲避世俗,唯有长期买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