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溥仪为什么要偷盗《清明上河图》?竟是为了出国留学

1922年的一个深夜,紫禁城内,一个人背着包袱慌慌张张地向皇宫深处跑去。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大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包袱里的,是国宝《清明上河图》。

那么溥仪作为一个皇帝,为何连自己宫内的《清明上河图》都要偷呢?下面勇哥讲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

溥仪,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次年2月12日,溥仪走下了皇帝宝座,宣告中国封建王朝两千多年的的统治土崩瓦解。

溥仪虽然退位了,但根据优待条件,他依然在紫禁城过着小朝廷生活。在面子上溥仪还算是个皇帝,那他为何会偷自己的东西?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里,提到过这件事。他写道:“我们行动的第一步,是筹备经费,方法把宫里值钱的名贵文物字画运出宫外,最重要的是《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北宋画家张择端的作品,他花了很多年创作了这幅画。在完成了这幅画后,张择端把它献给了皇帝,之后的八百多年时间,这个稀世珍宝被皇帝、大臣、太监各色人物据为己有,最后落到了溥仪手里。

那么溥仪所说的行动是什么?所有的这一切都与一个外国人有关。庄士敦,英国苏格兰人,溥仪的外籍老师。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和牛津大学,是一位地道的中国通。1919年,庄士敦应邀至紫禁城担任溥仪的英语、数学、地理等西方学说老师,备受溥仪的敬重。

庄士敦在给溥仪教课的同时,还向他讲述了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常拿一些在当时看来很先进的东西献给溥仪,比如望远镜,西服皮鞋之类的。溥仪是一个好奇心很重的人,在庄士敦不断向自己灌输西方文化时,他的内心渐渐开始萌生了一些想法。

溥仪有了一个当时看来很出格的决定,他想去英国留学。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溥仪的决定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一是觉得不成体统,二是也拿不出那么多钱。

诺大的紫禁城,堂堂的皇宫,怎么连溥仪留学的钱都拿不出来?真相是真的拿不出来。当时的宫里消耗是很大的,太监有一千多个,宫女也数以百计,这么庞大的机构,却已经没有原来那么充足的税收,入不敷出,只能靠变卖宝物换钱维持生计了。

没有出国经费,是溥仪最大的困难。所以他开始偷一些名贵字画拖太监拿出宫外偷偷变卖或者抵押,来获取经费。

溥仪作为皇帝,自然不能把宝物亲自拿出去变卖,于是他找来了弟弟溥杰帮忙。为了掩人耳目,溥仪先把宝物赏给溥杰,溥杰交给下人,由下人偷偷拿出宫外。

据史料统计,从1922年开始,溥仪利用皇权串通溥杰把宫内1285件宝物运出了宫外。其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

就这样,宫里最珍贵的字画几乎被溥仪搬空了。偷运了这么多宝物出宫,竟然一直未被发现,真是让人惊讶。

正当溥仪坐着出国留学的美梦时,让他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被溥仪收买的一个小太监出卖了他,向内务府告发了这件事,于是东窗事发。从此各个宫门断绝出入,一件东西都运不出去了。

就这样,溥仪出国留学的计划破灭了。

没过多久,溥仪连皇宫都住不下去了。1924年北京政变爆发,冯玉祥的兵进了紫禁城,把溥仪赶出了皇宫。

被驱逐出宫的溥仪辗转来到了当时的第二大城市天津。他带着妻妾和下人住进了日本租借的张园。

这个时候他手里有很多宝物,这下终于可以变卖了,他把宝物藏在了天津,开始变卖。有了钱,出国留学的计划又开始实行了。

溥仪托他的老师庄士敦为他办理出国留学的手续,但万万没想到的是,英国公使馆竟然明确表示拒绝接纳已经没有政治影响力的溥仪,溥仪彻底绝望了。

就这样,溥仪出国留学的美梦彻底破灭了,他只能在国内接受命运的安排。

——————————————————————————————

好看的历史趣闻,尽在历史之家!

(谢谢阅读,欢迎大家的订阅。本号所有文章系本人原创,请勿转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