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历经五朝,侍奉十一个皇帝,他靠什么成为官场不倒翁?

唐朝灭亡后,中国北方中原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期间,契丹人灭了后晋以后,也曾对中原实行过短暂的统治。“五代”时期是一个形势极不安定的乱世,政权皇帝更迭频仍,官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在这样一个动荡变乱的年代,连皇帝都坐不稳,冯道却营盘铁打,先后经历五朝,侍奉十一君,无论谁家天下他都做高官,朝朝为公卿,而且三次拜相,居相位长达二十余年。他为官时间之长,历任朝代之多,出任职务之高,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遍寻中国历史,冯道堪称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

冯道(882—954),字可道,自号“长乐老”,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人。其父亲熟读诸子百家,受唐朝尊崇道家风尚影响,对道家极为推崇。冯道出生不久,父亲便依据《道德经》开篇名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为其取名为道,字可道。年轻时,冯道曾做过幽州刘守光的参军幕僚。刘守光败后,他又转事大宦官、监河东军张承业。张承业任用他为巡官,以其颇通文学推荐给晋王,任河东节度使掌书记,多年声名不显。后唐庄宗李存勖即位后拜冯道为户部尚书、翰林学士。李存勖死后,明宗李亶即位,因李亶想文治国家,又因冯道“劝进”有功,于是提拔冯道做了宰相,冯道从此开始发迹。明宗死后,愍帝李从厚即位,冯道继续担任愍帝时期的宰相。不久潞王李从珂在凤翔造反,愍帝出逃,冯道率百官迎潞王入京。李从珂登基,即唐末帝,冯道继续担任宰相一职。后来,石敬塘与李从珂发生冲突,石敬塘不惜出卖国土和自称儿辈,换取了契丹的支持,灭掉了后唐,自己当上了皇帝,是为后晋。冯道在后晋任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后又加封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石敬瑭死后,冯道出任后晋出帝石重贵的宰相。契丹南下中原灭晋后,冯道又主动去投靠契丹,被封为太傅,跟从辽太宗耶律德光北归至常山(今河北元氏)。后来,契丹在人民反抗下北撤,后晋大将刘知远建立了后汉政权,冯道又跑到后汉,官至太师。不久,郭威造反,冯道又率百官迎郭威进入汴京(今河南开封),加入后周政权,被拜为太师兼中书令。冯道死后,被周世宗追封为瀛王。

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无论政权和皇帝怎么走马灯似的轮替,冯道的官运却一路亨通,长兴不衰,并且在这种不断的变换更迭中,一直泰然自若,久居禄位,而且每次均能进退得当,从未倒下过一次。他不但多年位极人臣,死后更被追封瀛王,五代末年其声望一度达到顶峰,实为历朝历代所罕见,他的过人之处在哪里?他的“官场不倒翁”秘诀又是什么呢?

一是不讲忠义,善于改变立场。

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也是道德大滑坡的时代。以往人们所推崇的忠义廉耻在这个时代已经不时兴了。武将们骄横跋扈,割据自雄,眼里根本没有中央,一个个都虎视眈眈的盯着皇位;文臣们唯唯诺诺,漠然居职,心里只想着保存自身,没有几个敢于出谋划策直言谏君的。大家都是和皇帝搭帮过日子,应付一天算一天,今天你给我俸禄我上班,明天换了主子还照样,君臣之间根本没有什么忠义可言。李从珂起兵时,李亶没有来得及告诉大臣们,就匆匆逃到姨夫石敬塘的军中。第二天早晨,宰相冯道和大臣们上朝一看,皇帝没了,才知道李从珂马上就要进京了。按说李亶把冯道一手提拔起来做了宰相,于忠于义冯道都应该忠于李亶,但他不这么想,在换来换去的主子面前,你如果强出头硬是要忠于旧主子,难免招来杀身之祸;如果臣服于新主子,没准还能捞上一官半职。在认清形势、权衡利弊之后,冯道放弃了忠义,及时改变立场和观念,率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列队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的元老重臣摇身一变,又成为新朝的开国元勋。

二是善于钻营,积极寻求靠山。

既然没有了道德廉耻,那么投靠一个主子并为其卖命的标准是什么呢?那就是实力。有奶便是娘,谁的奶多、奶好,就可能在乱世中立得长久,也就能靠得住。当时,北方军事实力最强的是契丹。石敬塘当了皇帝后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兑现对耶律德光许下的诺言,一是要割让“幽云十六州”,二是要上表契丹自称“儿皇帝”。割地还好说,但自称“儿皇帝”,这实在是一件很难为情的事。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递交国表,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谁知,一贯善于钻营的冯道居然毛遂自荐,表示自己愿意去蹚这一道浑水。其实,冯道心里很明白,只有出使契丹,趁机巴结好耶律德光,取得更大的靠山,他在石敬塘那里的位置才能保得稳,把“爸爸皇帝”笼络好了,这“儿皇帝”也就好对付了。冯道在契丹被阻留了两个多月,经过多次考验,耶律德光认为冯道非常忠诚可靠,就决定让他回国。冯道故意说不愿意回去,并多次上表,表示对耶律德光的忠诚,想留在契丹。越是这样,耶律德光就越觉得应当让他回去,好让他为自己在石敬塘那里办事。冯道园满完成了这次外交任务回国后,连石敬塘对他也万分恭敬,因为冯道的背后靠上了契丹这棵大树。后晋末期,耶律德光率30万大军南下,占领了汴京。冯道看到后晋政权大势已去,便主动来投靠耶律德光。面对耶律德光的指责和嘲讽,冯道装憨卖傻,卑辞以对,低声下气,弄得耶律德光哭笑不得,不但没有难为他,反而给他高官厚禄。

三是居安思危,预先铺就退路。

一味的不讲廉耻,不讲忠义,一味的钻营投机,见风使舵,不遭天谴,必有人报!冯道深知,犯了众怒的人很少有机会存留下来。所以,冯道看似点头哈腰,但对局势的判断,又有清醒独到的地方。走这步棋时,同时也要考虑到下一步棋该往哪里走,为以后做好打算。契丹人南下后,一味的残暴统治,破坏生产,根本就没有长久在此统治下去的意图。居安思危的冯道也看到这种残暴统治是不能长久的,就开始为自己的后路着想。他想方设法的保护了一批被迫投降契丹的汉族官员,并向耶律德光进言,保存了干千万万中国百姓,早早的为自己日后的仕途留下了退路。他的这种做法,就连后来一直对冯道不满的欧阳修都认为“契丹不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新五代史》) 后来,在人民的反抗之下,契丹人被迫退出中原,撤回北方。当时在契丹做官的冯道随契丹军队撤到恒州(今山西大同),趁契丹败退之际,逃了回来归顺刚刚建立的后汉政权。作为一个外族政权的高级官员,冯道之所以敢回来,就是因为新朝中有很多他曾经救过的官员,民间有无数他曾经救过的百姓,他料定这些人定会感恩图报,为他保全。果然,冯道回来后,众人纷纷上言他的好处,不久就做上了后汉的太师。

冯道是五代时期的一个“异类”,是官场上的一个“精灵”,他历任五朝,甚至还做过契丹人的“伪官”。在常年的为官经历中,冯道摸索、积累、运用、发展了自己的做官经验,创造了一套独特的官场秘诀,那就是“不讲忠义,只看实力;见风使舵,另投新主;预留后路,有官长乐”。冯道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牛的“官场不倒翁”,同时也得益于他的为官之道:“临难不赴,遇事依违两可,无所操决,唯以圆滑应付为能事。”(《资治通鉴·后晋纪》)刘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