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刘备死后,蜀国的使者来到了东吴,为什么要跳入“油鼎”之中?

本来作为汉室的偏支血裔,刘备是万万配不上“驾崩”一词的,不过因为汉室没落,最后一任皇帝的都被羞辱似的称之为汉献帝了,他这个卖草鞋的也居然也有了做皇帝的机会。说起来,这一切还要归功于曹丞相,他在汉朝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派系,操纵着傀儡政权,使得刘备有机会接续正统皇室,将汉朝的天下继承下去。而驾崩也是我们对这位有才能的君主的一种尊敬,说明在他奋斗完这一生之后,从一些方面上说,已经取得了非常值得称赞的成就。

在他驾崩之后,另外两大军事集团的领袖,又是什么反应呢?当时魏国已经由曹丕主事,他幸灾乐祸的称,既然刘玄德已经死了,那么他总算是没有后顾之忧了。于是立即让人趁着这个机会讨伐蜀国,其中贾诩认为此时还需从长计议,不建议这么快就出兵,而司马懿则全力赞成,而且很快就提出了以个详细的战略计划:先兵分五路,使用四面夹击的方法对付他们。其中辽西姜兵负责拿下西平关,而南蛮王则负责攻打益州等郡城,孙权进攻两川等地,孟达进攻汉中,最后由曹真拿下西川,这前前后后一共耗费五十万大军,而且有很多条战线,现在正值蜀军士气最为低落的时候,就算孔明再怎么聪明,恐怕也没有办法面面俱到。曹丕见这个计划还算周全,便答应了下来,让人先去东吴游说,解释之前没有派兵相助的原因,称是因为对战事不太了解,现在已经非常后悔了,如今他们决定兵分四路攻打蜀国,如果东吴能够同意的话,将来打下蜀国,愿意跟他们五五分。

当时孙权刚刚封陆逊为辅国将军,用来奖赏他的功劳。当时孙权还在懊恼先前向蜀国示好,因为蜀地最有影响力的刘备已经逝世,那就不应该向他们表示和解的意图,而是应该继续选择武力攻打,直到完全消灭蜀国为止,如此成事之后,再转头讨伐魏国便是。现在魏国的使臣将事情通禀给了他,他又转问陆逊的意思。陆逊称若是比军事才能,吴魏两国加起来,也比不过一个诸葛亮,可以先答应他们的计划,到时伺机而动便可。倘若魏国的四路兵马得胜,那么他们就发兵支援,如果魏国兵败,那么他们就再从长计议。

就在这个时候,蜀国的使者也来到了东吴,当时正值孙权憋了一肚子闷气,于是统统洒在了这位倒霉使者的头上,逼得对方险些跳入大殿之中的油鼎之中。孙权连忙拦住他,然后又恭敬地请入内殿,像是对待贵客一样对待他。最后经过研究决定,东吴派遣张温跟随这名使者前往蜀地,与孔明交流一下和解的事宜。

事实证明,刘备等三位领袖的判断都是错误的,其实也就是他们一厢情愿而已,都喜欢做出那些对自己有利的猜测,通过这件事我们明白了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道理,另外如果一个人的地位越高,那么他迷的程度,也就越严重。例如刘备和孔明之间的关系,从最初的三顾茅庐,到后来的逐渐疏远,随着刘备势力的逐渐崛起,他对于孔明的态度也开始急转直下。孔明是个聪明人,他就像是刘邦时期的张良,很少发表自己的意见,更多时候都是选择沉默来回避那一系列的麻烦事。

而孙权身边的主将,是一任不如一任,最早他对待鲁肃,就比对待吕蒙要好,而对待吕蒙则又好过陆逊,他对陆逊很不自信,否则也就不至于派人去跟蜀国求和了,而且在求和不成,又立马投入了魏国的羽翼之下。本来兵分五路的计划也就此泡汤,话说回来这曹丕还是太喜欢耍小聪明了,只想着先让蜀吴打个你死我活,然后再由他们出场捡便宜,结果反而失掉了消灭蜀国的最好机会。

先是魏国假意要分一半蜀地给吴国,然后孙权假降,他们都没有拿出想要合作的诚意来,自然不可能站在统一战线,为大家的共同利益考虑。其实当时蜀国在虎亭战役失利之后,就没有多少兵力了,是孔明利用另外两大军事集团积蓄已久的矛盾,向孙权表示两国合力灭除魏国的决心。孙权当然知道这个所谓的决心不顶用,但是倘若蜀国被灭,唇亡齿寒,下一个要遭受灭顶之灾的就是他们东吴,就算是真的分到一半蜀地,恐怕连捂热乎的机会都没有,就要连本带利都吐出来,这笔买卖是怎么算怎么不划算。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