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刀剑的锻造方法

刀身要绵密均匀方为上乘,这也是现代匀质钢材的稳定性与综合性能远远超过古代宝刀的原因。

由于中国古代无高炉冶炼技术,并且是使用木炭作为燃料,所以炉温较低,沙铁不能达到完全熔解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草铁”。“草铁”由于含杂质多,组织松散,只有经过加热锻打才能去除杂质,使组织紧密,含碳均匀。日本刀的钢材则被称作玉钢,也是以传统低温方法冶炼。首先,刀匠会将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如果用两片烧红的钢材折叠锻打10次,就会得到1024层的钢材。通过折叠锻打,还可以将钢材中的杂质与过多碳排除,增加钢材的弹性与韧性。锻打的次数越多,刀胚的含碳量就会更加均匀,铁晶体也会更加细致,最终锻造出来的刀胚会达到几千层,使刀剑拥有强大的韧性。在锻打中为了使钢材有更好的可塑性,所以要尽量提高温度。

为了提高温度,就会选择在炉中最上层的氧化焰中加热。但氧化焰中有过量的氧,在焰芯外面形成了一个氧化性的富氧区,在反复加热锻打中,刀胚会产生大量的氧化皮并严重脱碳,因此在锻造过程中还需要不断的在下层的碳化焰(还原焰)中渗碳,让刀胚吸收碳素,提高含碳量。但这样做并不能完全补充在加热锻打中所失去的碳素,所以为了保持钢材的含碳量,加热次数受到严格地限制。而且钢材的可塑性会在快速冷却时有很大的改变。所以经验丰富的刀匠要准确的调整好每一锤的力量的变化,才能在有限的加热次数中将钢材做成刀胚。这样的刀剑钢在古代称为“百炼钢”。

“百炼钢”刀剑经过上等研磨后会出现各种形态美丽的锻肌。古代文献对此有过详细的记载,如《典论》记载:丕为太子时,曾命国工精炼宝剑三枚,宝刀三枚,匕首两枚,露陌刀一枚,皆因姿定名。宝剑“流采”是因锻肌形如虹霞,“灵宝” 锻肌形如龟甲,“含章” 锻肌似丹露,“龙鳞” 锻肌则形如片片龙鳞。,张协在“文身刀铭” “七命”中也记载了刀剑美丽的锻打纹理,文中提到:“宝刀既成,穷理尽妙,繁文波回,流光电照”。 “神器化成,阳文阴缦;流绮星连,浮采泛发”。

这些古籍中记载的带有美妙花纹的刀剑正是经过千锤百炼的“百炼钢”剑。“百炼钢”因其含碳均匀,组织细密,一直被用来制作宝刀,宝剑。所以匀质绵密的刀身是好刀的基础,古代刀匠无不孜孜以恒地追求着。汉至唐宋由于锻造技术不发达的缘故,刀身难以达到极至绵密的要求。

这时候的钢质较为松散,所以力求均匀就成了刀匠们的主要目标,这也是我们现在鉴赏此类刀剑的观察点,较松散的钢质需布局均匀方为良刃。

宋以后随着与外部世界的不断交流和锻造技术的不断完善,较为绵密的锻造产品开始出现,特别是明中后期以后刀身的绵密程度已经达到了一个新的程度,我国出现了十分匀质绵密的所谓“牛毛纹”,同时代日本出现了同样匀质绵密的“小糠肌”,这时的刀剑钢已经开始渐渐地接近现代的匀质钢材了。

进入清代以后,西班牙;葡萄牙等西方国家的成品钢材质量开始明显超越了东方的钢材。但由于运输不便,那时候用外来钢制造的刀剑就显得十分宝贵,在我国与日

本都曾经是少数达官显贵们炫耀的资本。这些外来钢在日本被称为“南蛮铁”,只有少数大名才能拥有,所以也只有他们的御用刀匠才有权用“南蛮铁”来锻造刀。

♞若您对刀剑感兴趣也可加龙泉铸剑师章师傅的私人号:zjsslz☜长按左边字母复制

♞若您想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可锁定我们的: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