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建文帝为什么要削藩?

自明太祖朱元璋1398年驾崩后,朱允炆已皇太孙的名义即位为帝,开始了他4年的统治时代。

朱允炆,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因朱标长子朱雄英早故,朱允炆成了朱元璋心目中名副其实的嫡长孙。

说起朱允炆,一定会谈到削藩和靖难之役。但要了解建文帝为什么要削藩,还得从他的出身说起。综合来看,朱允炆主要经历了四件大事。

1——以皇太孙身份继承皇位

2——建文新政

2——平定叛乱

3——退位

继位

朱元璋建国后,在1368年2月就为王朝定下传统,立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为太子,为的是给皇位的合法继承树立一个正式的原则,以免将来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纷争。

老实说,与朱标这位性情温和而有教养,但并不勇武的太子相比,朱元璋显然更看重第四子朱棣的军事才能。但,考虑到王朝的利益,朱标成为了继承人。恐怕连朱元璋也没有想到,甚至痛心疾首的是朱标在他的盛年37岁时去世。按照原则,嫡长子不在则应立嫡长孙,但又因为嫡长孙朱雄英早故,作为朱元璋嫡长子朱标的次子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嫡长孙”。

就这样,1392年,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允炆的表现,也确实没有让朱元璋失望,尤其在孝道方面。

1398年,朱元璋死前密命宁国公主的夫君,驸马梅殷辅佐新君,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就这样21岁,即位称帝,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

新政

即位之后的朱允炆,一心想要有所作为。可惜的是他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毫无国政经验。与他的那些叔叔比起来,他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他想实行仁政,也努力实行了一些较大的变革,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改革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建文帝时代,儒家师傅黄子澄、齐泰、方孝孺是他的心腹,可以说他们对朱允炆关于君之为君的概念起了强有力的作用。但是这三位儒家学者虽然以各种不同方式影响皇帝,但毕竟是书呆子,缺乏实践意识和从事公共事务的经验,在这三位身上,很多问题成了纸上谈兵,不切实际。

平叛

说平叛,那不得不说燕王朱棣。数十年中燕王守卫北平,表现出军事领导才能,战功赫赫。但1392年洪武帝册封他长兄的儿子朱允炆而不是指派他为皇嗣的时候,燕王显然是异常失望的。

燕王没有想到这个即位的侄子皇帝,想搞削藩。

事实上,朱允炆即位之初的几个月中,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封建王国的权力的问题。

周王朱橚是第一个倒台的,接着是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岷王朱楩,一年之内在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都是一些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那么下一个目标,自然是燕王朱棣。

不得不说,在当时燕王朱棣确实是最棘手的敌人,在行动上很小心谨慎。殊不知,时间不等人,朝廷的小心谨慎,反而给了燕王集结部队和作准备的时间。就这样,靖难之役爆发了。

这场朝廷和燕王之间的一场血腥的、军事对抗,持续三年。

退位

从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开始,燕王朱棣并不占优势。金陵的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但是朱允炆却没有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战争时间越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的现象立显现出来。没多久,燕军渡江直逼金陵城,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门迎降,金陵城破,一败涂地。

燕王军队入宫后,宫中大火,为解除内战的普遍苦难而自愿逊位给他叔父燕王朱棣。但他却不知所踪,成为一个谜。

那么,我们在回头来看,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要削藩?

无疑,增强自己的权力是根本原因。但在废除藩封诸王还是减少他们的政治和军事大权两方面,建文帝朱允炆是作了权衡的。

要知道在这个时候,洪武帝朱元璋的二子和三子均已故去,只剩下燕王是现在健在的最年长而又权势最大的藩王,同时朱棣也是皇家礼仪上的尊长。几经斟酌之后,朱允炆决定走完全废藩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