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历代帝陵:各朝代皇帝的坟头都啥样?(上)

秦皇陵:规模宏大、设施复杂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的国家体制对于后世的影响是很大的。秦始皇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使全国“车同轨书同文”,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作为一个建立了雄伟大业的千古一帝,他的陵墓也建造得规模宏大,瑰伟雄奇,充分体现了中央集权制封建皇权的至高无上。

秦始皇陵位于距西安市30多公里的临潼县城以东的骊山脚下。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嬴政从即位时就开始营建陵园,由丞相李斯主持规划设计,大将章邯监工,修筑时间长达38年,工程之浩大、气魄之宏伟,开创了历代封建帝王奢侈厚葬之先例。

对于为什么秦始皇会选择现在的位置建陵,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礼制和风水两个因素。东汉《论衡》说:“夫西方,长者之地,尊者之位也,尊者在西,卑幼在东……夫墓,死人所藏;田,人所饮食;宅,人所居处,三者于人,去凶宜等。”秦始皇先祖已确知葬在芷阳的有昭襄王、庄襄王和宣太后。既然先祖墓均葬在临漳县以西,而作为晚辈的秦始皇只能埋在芷阳以东了。同时大约自春秋时代开始,各诸侯国国君就相继兴起了“依山造陵”的风气,秦始皇陵墓造在骊山之阿也完全符合这种风水观念。

据历史学家考证,秦始皇陵区位于骊山北麓的前部,范围相当广阔。从外观上看,秦始皇陵的封土为覆斗状,顶部平坦,腰略呈阶梯形,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整个陵墓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神道前再建阙楼,借神道起伏、开合的空间变化,衬托出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中国古代人认为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秦始皇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都是按照死者生前的样式来准备的。文献记载,秦汉时代陵区内设殿堂收藏已故帝王的衣冠、用具,置宫人献食,犹如生时状况。传说秦始皇陵地下寝宫内“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并用金银珍宝雕刻鸟兽树木,完全是人间世界的写照。

陵园在陵区的中部,有内外两重城垣,从平面图上看像一个南北长的回字形。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四个角上都建有角棱。陵墓在内城南部,陵墓的地宫接近方形,周围有砖坯砌成的墙。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俑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地宫是放置棺椁和随葬器物的地方,为秦皇陵建筑的核心。有关秦陵地宫位置的问题,历来众说纷纭。据《汉旧仪》记载: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报告,称其带了72万人修筑骊山陵墓,已经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样。秦始皇听后,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这一说法让秦陵地宫位置更加扑朔迷离。“近年来通过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对秦陵进行了探测,发现规模宏大的地宫位于封土堆顶台及其周围以下,距离地平面35米深处,东西长170米,南北宽145米,主体和墓室均呈矩形状。墓室位于地宫中央,高15米,大小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

秦始皇陵里已经发掘出的部分最壮观、最引人入胜的莫过于兵马俑了。由兵马俑组成的一支支部队形象地再现了秦始皇横扫六合的雄壮景象。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边1.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0000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及数万件实物兵器。其中一号坑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000件;二号坑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两乘。这组彩绘铜车马分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

汉皇陵:掘地起坟、凿山为陵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厚葬之风最盛行的时期。包括珍宝、明器、陶俑、车马、粮食等,身前身后的用品无所不有。

西汉继承了秦代陵寝制度并且有所发展。西汉初期,帝、后在一座陵园内异穴合葬。从文帝开始,帝、后各建一座陵园。到景帝时,在文帝霸陵旁建造庙宇。以后,这种陵旁边立庙的制度一直延续到西汉末期。

西汉帝陵的形制有两类:一类是霸陵因山为陵的形式,墓葬开凿于山崖中,不另起坟丘;其他帝陵则属另一类,都筑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坟丘,一般底部约150米~170米见方,高约20米~30余米,其中以武帝茂陵坟丘最大。汉代帝后合葬同茔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东面,坟丘亦较帝陵为小。从阳陵开始,则在帝后坟丘的四周筑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墙,每面垣墙的中央各辟一门,门外立双阙。这种围坟丘一周的方形陵园,是西汉帝后陵园的通制,且陵园之旁建寝殿和庙。

西汉时期从高祖开始,出于政治目的,各陵都安置了很多陪葬墓,被称为“陪陵”,形成规模宏大的陪葬墓地。陪葬者大都是当时的朝廷重臣和皇亲国戚。据记载,陪葬长陵的有萧何曹参张良等一些开国元勋;陪葬茂陵的有卫青霍去病等名将。陪葬者的墓地多是皇帝所赐,各自建有陵园、园邑和祠堂。有的还把子孙附葬在父祖墓旁,形成宗族墓地。正如彦谦《长陵诗》所云:“长陵高阙此安刘,附葬累累尽列侯。”

西汉诸陵从长陵开始置陵邑。汉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诏罢置陵邑,因为强迫移民而使百姓破产,引起社会上的动荡不安。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壁画的题材很广泛,除了神灵怪兽、历史故事之外,主要是表现帝王生前的各种生活场面。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布衣提三尺剑有天下”的皇帝汉高祖刘邦的长陵,在陕西省咸阳市窑店乡北的咸阳原南部,陵冢在陵园的偏西处,形状像覆斗,是夯土迭筑而成的。坐北朝南,南面是川流不息的渭水,北面是巍峨壮观的九峻山,秦川故道穿越原下。

刘邦称帝的第二年开始营建长陵。陵园是仿照西汉都城长安建造的。陵园的北面是长陵邑的所在地,在现在咸阳市的韩家湾。陵邑略呈长方形,城墙由夯土筑成,南北长,东西宽。陵邑的南墙部分与陵园边墙重合,东面没有城墙建筑。刘邦生前就迁徙大姓和贵戚之家在陵邑中,让其侍奉陵园,陵邑户口多达五万。长陵的陪葬墓群在陵园东部。在西汉诸陵中,长陵的陪葬墓数量最多,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功臣和贵戚,死后大都陪葬在长陵。

到了东汉,帝陵的四周开始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以进一步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此举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

东汉帝陵地下建筑改变了西汉以柏木黄心为椁的制度,多用石头砌建椁室,称为“黄肠石”。

汉光武帝原陵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县白河乡附近。南依山势平缓的邙山,北顾山峦起伏的太行,波涛滚滚的黄河沿陵北侧咆哮东去。

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园北部,坐北朝南,封土为陵,当地百姓称之为“刘秀坟”。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镌刻“东汉中兴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兴世祖”四字尤为明亮。传说过去老百姓多到这里抚碑择吉问凶:人离碑十步,双手平伸,闭目走去,能摸到这四个字就是吉兆。从陵冢到门阙修有神道,神道两侧原排列有石象、石马等石雕和整齐葱茏的柏树。现在柏树犹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耸入云,当地百姓称之为“二十八宿”,传说是象征跟随刘秀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的“云台二十八将”。

魏晋陵:因山为体、无树无封

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公布,经过考古发掘已经确认,魏武帝曹操的高陵位于河南省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南。这个消息引起了大家的纷纷议论,因为曹操究竟葬于何处,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谥曰武王。二月丁卯,葬高陵”。宋代以来,关于曹操墓有七十二疑冢的说法,还有许昌城外说、漳河水底说、铜雀台下说等。有人认为这是向来多疑的曹操故布疑阵,其实魏晋王陵“因山为体、无树无封”的特点是造成这种情况的最主要原因。

魏晋时期,是继春秋战国之后又一个大动荡的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浮动,社会秩序相当混乱,所以这个时期的陵墓主要是设法防止盗掘。魏武帝曹操葬于高陵(今天的河北临漳)之后,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毁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其实,“古不墓祭”只是他的借口而已,就在这一年,魏文帝在为他自己营建寿陵时,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说:“鉴于‘汉氏诸陵无不发掘’”,因而决定“因山为体,无封无树,无立寝殿……故吾营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后不知其处”。原来,他是怕改朝换代,政权交替时,自己的尸体陵寝也像汉代帝王的陵墓一样,被人盗掘。

魏文帝这个决定,对时局动荡不定的魏晋南北朝,影响很大。其后,魏晋南北朝二百多年间,没有出现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风气也大有收敛。

东晋南渡后,国力更为衰弱,已发现的南京东晋帝陵多依山而建,下为长7米左右的矩形筒壳墓室,宽仅5米,上为高约十余米的陵山,规模只相当于东汉时的官员大墓。

唐皇陵:高坟大冢、龙凤共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李渊建立唐王朝到灭亡,300年间共有21帝,他们的皇陵大部分都建造在陕西省的关中盆地、黄土高原和北山岭的顶部。那些倚山而建的帝王陵墓,气势雄壮异常:雄伟的陵园主峰,广阔浩大的陵园,庞大的皇亲勋臣陪葬墓,威武雄壮的神道石刻,使得唐代皇陵和大唐盛世一样,在中国皇陵史上赫赫有名。

唐代陵墓多依山为陵。所谓依山为陵,就是在半山腰上深挖洞穴至山底,把棺椁葬入其中。李世民的昭陵是唐依山建陵的第一座陵墓。比之堆土为陵,气势更加雄伟,更能体现皇权至上的特点。这种陵墓的特点就是“高坟大冢”。此外唐代葬制与汉代不同,皇后不单独起陵,而是与皇帝葬在同一个墓穴当中,也就是龙凤共眠。

乾陵是中国唐代高宗皇帝李治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之地,是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座皇帝夫妇合葬陵。陵地距中国中西部的古都西安80公里,坐落于梁山之上。乾陵的墓穴在最高的北峰南麓穿山开凿而成,陵墓是一个圆锥形石灰质的山峰,蔚为壮观。三峰耸立,最高山峰为陵的主体,南面二峰较低,东西对峙,形成乾陵的天然门户,气势雄伟。

乾陵是依照长安城的布局来布置设计的,内城相当于皇宫内苑的陵寝;献殿前留出广场,作为子孙后代、百官僚属祭祀活动的场地;从献殿前第一对石阙往南陈列石人马之处,好比百官衙署,石人马象征着仪卫之制;第三对阙从位置上看已在陪葬区之南,如有城墙可将全部陪葬区包括在内,好似长安城的坊里。

陵园周围约40公里,陵园内现存有华表、翼马、鸵鸟、无字牌、述圣记碑、石狮、六十一蕃臣像等大型石雕、石刻120多件,整齐有序地排列于朱雀门至奶头山遥遥两华里之余的司马道两侧,气势宏伟,雄浑庄严。据历史文献记载,乾陵玄宫内涵十分丰富,随葬着大量的金银器、珠宝玉器、铜铁器、琉璃、陶瓷、丝绸织物、漆木器、石刻、食品、壁画及书画墨宝等稀世珍品。

乾陵利用自然山势修建,依山打洞。据说梁山内共有39道石门将两位皇帝的墓穴紧紧封锁,所以唐乾陵是目前唐代18座帝王陵墓中唯一一座没被盗掘过的。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发掘了永泰、章怀、懿德等五座陪葬墓,出土珍贵文物4300多件。1万多幅绚丽多彩的墓室壁画,堪称唐代瑰丽的地下艺术画廊。如果发掘乾陵,将成为继秦陵兵马俑之后轰动世界的又一大奇观。

根据考古学家的勘察,乾陵墓道在陵墓的正南方,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到墓门。石条是交错砌压的,石条之间平面用铁栓板固定,又浇上铁汁,非常坚固。

乾陵之名在营建初期就已确定。称其“乾”的原因有二:其一,陵在长安的西北方向,而西北方位在八卦的“乾”位上;其二,《易经·说卦传》称,“乾,天也,……,为君,为父也。”唐高宗生前尊号为“天皇大圣皇帝”,谥号“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基于这两点,专家们认定乾陵之名是武则天亲定的。

唐陵石刻还有一个丰富多彩的特点。唐18陵石刻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其题材和雕刻手法均大大超过了以前的陵墓石刻,既有圆雕,也有浮雕和线雕。献、昭二陵为唐初所建,制度未定,石刻题材与乾陵以后的16陵迥然不同。献陵的四门各有一对石虎,内城南门之南有石犀和石华表各一对。昭陵由于山南地形险阻,石刻群均集中在陵北山后的司马门内,有唐高宗永徽年间所立的14尊“蕃酋”像,在东西两庑还有唐太宗生前所乘的6匹战马的浮雕:昭陵六骏。自乾陵以后,石刻群的组合基本固定,按性质不同,可分狮子,石人石马和马夫,翼兽和北门六马,“蕃酋”像,华表,碑石、无字碑和述圣记碑六大类。各陵所存碑石约51通,是研究唐代历史和书法艺术的珍贵资料。

关注文裁缝号:文裁缝,阅读下列文章:

长篇连载曾国藩成功的秘密

盘点皇帝出生时的灵异事件

历数盗墓史上的挖祖坟事件

揭秘史上的十二大风水先生

文裁缝点评末世预言七宗罪

梁宏达所有点评富二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