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什么人可以当铁帽子王?
“铁帽子王”这个名词现在挺热的,但是很多人对清朝什么人才能当上铁帽子王还不太清楚。
“铁帽子王”其实只是民间叫法。清朝官方对这类王爷的正式称呼是“世袭罔替”。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开始建立封爵制度,封了一批亲王、郡王。顺治登基后又封了几个王爷。这两次封爵奠定了清朝初年八家铁帽子王的基础。但是,当时的皇帝们对世袭罔替到底该怎么实施还没琢磨透。所以,这些王爷们的爵位、级别、名号经常因为处罚、继承等原因而发生变更。直到乾隆四十三年,借着为睿亲王多尔衮平反的机会,乾隆才下工夫梳理了各世袭王爷的传承、名号,并正式确立了王爵世袭罔替的制度。到了这个时候,我们才可以说清朝的铁帽子王制度正式确立了。
能戴上“铁帽子”是很不容易的。首先,你得是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否则再优秀也不行(蒙古王爷除外,他们有独立的封爵体系)。其次,你得为皇帝立过特别大的功劳,军功,夺嫡,政变都可以。如果没有立过大功,你能生出个皇帝儿子也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从努尔哈赤的祖父到同治帝,清朝一共有127位皇子。除去当上皇帝的皇子外,活着被封王的只有46位,最终又只有12家王爷府戴上了“铁帽子”。算一下铁帽子王只占清朝全部皇子比例的9.4%。在这12家铁帽子王府中,前八家都是在清朝初年因为军功受封的,称为功封,包括礼亲王、睿亲王、豫亲王、郑亲王、肃亲王、庄亲王、克勤郡王、顺承郡王。这些王爷在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时期是赫赫有名的战将,真是用鲜血把帽子给染红的。后四家是因为皇帝恩准加封的,称为恩封,包括雍正朝封的怡亲王,同治朝封的恭亲王,光绪朝封的醇亲王和庆亲王。这些王爷在拥立新帝和政治斗争中都站对了队,是靠独到的眼光和押宝式的运气把帽子变铁的。
相比其他王爷,铁帽子王主要享有两大特权,最重要的就是世袭罔替,子孙世代继承王爵,不用担心降级问题;第二是工资比其他王爷高。但是,如果认为“铁帽子”是王爷永享荣华富贵的护身符那就错了。铁帽子王爷中因为犯错而被夺爵、处死、圈禁的不在少数。皇帝在处罚了犯错的铁帽子王爷后,有时候会把这顶铁帽子转给他的后裔或近亲属继承,赶上心情不好的时候干脆就把铁帽子给废了。
例如,嘉庆朝的礼亲王昭梿王爷,这是王爷中的一位作家,在明明可以拼帽子的年代,他却靠写作出了名,《啸亭杂录》就是他写的。可是这位作家王爷的脾气比学问还大,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写书太辛苦了,他热衷于对府里的仆人滥用私刑,后来还发展到私自修理大臣。结果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昭梿被罚圈禁不说,“礼亲王”这顶铁帽子也被皇帝转手给了昭梿的堂兄麟趾。
辛酉政变后,咸丰给同治留下的八大顾命大臣被慈禧和恭亲王、醇亲王联手一网打尽。郑亲王端华和怡亲王载垣两位铁帽子王爷干脆被赐了个自我了断。不仅自己的命丢了,两顶祖宗传下来的铁帽子也被削为“不入八分辅国公”的低等爵位。两年以后,慈禧才把两顶铁帽子赏还给了他们家族。而恭亲王、醇亲王却因为政变有功受到两宫皇太后的赏识,最终获封世袭罔替。醇亲王更为清朝贡献了一个儿子当皇帝,那就是光绪。
通过梳理可以发现,清朝皇权危急时刻容易诞生铁帽子王。清朝建国时,努尔哈赤要和兄弟们一起打拼才能赢,所以清朝66.66%的铁帽子王是那个时候产生的。怡亲王允祥是雍正的死忠粉,虽然正史上没有详细说他是怎么帮助雍正夺得皇位的,但就看在他是清朝第一个通过恩封获得铁帽子的份上,大家也可以自行脑补他为雍正立下的功劳了。同治光绪时期,当时的朝廷皇权内斗,内忧外患,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问题,所以为了巩固皇位,太后、皇帝们对赏赐铁帽子也变得大方起来。但是,一旦这些铁帽子王爷妨碍了皇权的利益,铁帽子也就变成了纸帽子,靠边站还是小事,说不好帽子和脑袋还要一起掉。令人唏嘘的是,如果说清朝前期的铁帽子王还是通过奋勇拼杀得来的话,清朝末期铁帽子王们的主要功劳也就是协助搞搞政变,修修补补了。
通过铁帽子王的历史,我们也能从一个侧面了解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崛起和衰亡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