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血腥“奥林匹克运动会”,惨烈程度直追罗马斗兽场
文/山鬼(明清史研究原创团队作者)
话说又到了四年一度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的年份,不管是2008北京忙活的热火朝天,还是今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忙的脚丫子不着地,运动会总是一个振奋人心彰显国家实力的事情。殊不知在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之前,早在大清朝,就早已经已经有了全国总动员的的运动盛会——木兰秋狝。它不但是运动会,也是一场杀戮的盛宴,甚至不亚于古罗马斗兽场的血腥程度。
(康熙皇帝年轻时期的围猎戎装像)
那么皇帝们为什么要费尽心力甚至不惜消耗国家机器的运转来维持一场类似运动会的狩猎活动呢?这还要从满族的传统习俗说起,首先“木兰”二字是满语(muran)的音译,汉译为“鹿哨子”或“哨鹿围”。原本是捕鹿时使用的一种工具,以桦皮或树木制成,而对早期生活在白山黑水之间的女真族而言,捕鹿是对他们的生存是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可是为什么在入关之后却依旧还保留这样的习俗,甚至有意识的将它夸张化、社会化呢?
木兰秋狝这个惯例是被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年固定下来的,并要求历代皇帝必须不时举行。而且在《清史稿·礼志九》中,把木兰秋狝列为国家军礼的一种。由此可见,木兰秋狝对清皇室的重要性。“国家大事,在祀与戎”,所以带有军事性质的木兰秋狝也成了皇帝保持满洲射猎习惯的一种手段。而且木兰秋狝甚至影响到了康熙朝的太子的胤礽(reng)的废立问题,那一场狩猎,又怎么会影响到帝位继承的要事呢?
(康熙木兰秋狝时的行营,中间蒙古包为康熙皇帝帐殿)
事情的爆发是由“帐殿夜警”所引起的。在皇帝前去木兰围场狩猎之时要“先遣将校前往,度地势,设行营,建帐殿”所谓帐殿,就是木兰秋狝时皇帝驻跸的营帐。而在康熙四十七年的狩猎中,康熙突然发现太子胤礽偷偷躲在皇帝所居住的帐殿偷窥自己,据康熙自己说“更有异者,伊每夜逼近布城裂缝向内窥视……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
那到底为什么太子会做出如此越轨的行为,甚至触怒了皇帝呢?因为康熙活的实在是太长了!胤礽从两岁被立为太子,一直到三十二岁还没有继承皇位,他怎么能不心急,而就在康熙四十七年的这次木兰秋狝中,康熙皇帝病了,所以太子才会偷偷前来窥视,至于是期盼皇帝早死还是担心父亲病情,都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康熙马上就将他送回北京拘禁起来,并废除太子之位,而且将他的党羽和教养师傅杀的杀,贬的贬,让整个国家大为震惊。
(郎世宁所绘《乾隆刺虎图》)
当然废立太子不是皇帝的目的,自从康熙以后,乾隆皇帝也曾在五十年间举行了四十次木兰秋狝,除了是出于皇帝自身的娱乐之外,也同样担负着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职责。那就是向全国百姓传递一种满族骑射超强的现象,这不但是对八旗子弟的锻炼,同时也是对外的一种军事实力的展现,甚至乾隆皇帝曾经在木兰秋狝中亲自与老虎搏斗,在老虎被皇帝含有水分的“射杀”之后就会将包围圈收缩,将其中的动物全部杀死,并且将对这些围猎动物的屠杀当做是保持八旗军士血性的一种办法。
由于木兰围场在北京东北一千余里之外,为辽代上京临潢府所属的兴州地方,也是清代漠南蒙古的势力范围所在,皇帝们来到这里进行大规模带有军事性的围猎也带有向一贯不安分的蒙古贵族示威的性质,同时皇帝的亲临也代表着一种勇气,是蒙古人历来的勇士崇拜的的一种证明。而且皇帝在这里也可以和蒙古诸部落进行更密切的访问和联系,毕竟蒙古军队也是大清军力构成的重要一部分。
(晚清末年,打败了驻扎在喀尔喀的满汉军队的蒙古将军达木丁苏荣)
但是自从道光四年之后,随着国力的衰弱以及皇帝的软弱,道光也就停止了木兰秋狝,道光四年就为此发上谕说,不是因为自己安于在皇宫中享乐,而不愿意去进行围猎,只是因为现在四海平定,应当与民生息,而木兰秋狝太过铺张浪费,因此不再举行,同时也不再对热河行宫进行巡幸。而这也就标志这木兰秋狝从此时开始正式废止。而因为围猎的废止,一直想要独立的一些蒙古贵族也从此开始蠢蠢欲动。
但讽刺的是后来清朝又进行了最后一次“木兰秋狝”,也就是1860年,咸丰皇帝在英法联军的逼迫之下,仓皇逃往承德避暑山庄。而为了给皇帝一块遮羞布,于是就将这次的逃往说成是继承圣祖循例而进行的前往承德的围猎活动。
------------------------------------------
想了解帝王混迹职场的有趣故事,请加“明清史研究资讯”(id mingqinghistory),回复暗号“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