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三国里他算无遗策,被捧上天,其实是自私小人

王允施展连环计,与吕布一起诛杀了奸贼董卓。董卓余部李傕郭汜、张济、樊稠四人慌慌张张逃到陕西,派人来到长安上表乞求赦免。但王允一心想着除恶务尽,独不赦此四人,将矛盾进一步激化(见《三国演义》第九回)。即便如此,李傕等四人仍然心有余悸,打算各自逃生。这时,有谋士提出:“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若诱集陕人并本部军马,杀入长安与董卓报仇。”

出主意的这个谋士叫作贾诩。贾诩认为:“事济,奉朝廷以正天下;若其不胜,走亦未迟。”一言以蔽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先试试再说。贾诩不在王允所说的不赦免的四个人当中,为什么他还要主动为李傕等人献计献策呢?只能证明他是这四人的心腹。祸乱朝政、对抗十八路诸侯,贾诩都应该有份参与其中。为了自保,贾诩才提出了这个祸国殃民的计策。

在贾诩的鼓动下,李傕等人聚众十余万人,兵分四路,杀向长安,最终杀了王允,将汉末朝廷控制在自己手中,天下局势愈发混乱。

不久,西凉韩遂、马腾率兵杀向长安,声言讨贼。贾诩献计在盩厔山坚守不出,西凉军终因粮草告罄,不得不拔寨退军,李傕、郭汜得以继续挟持汉末朝廷。贾诩又为李傕等人立下了大功。

太尉杨彪向汉献帝献计,谎称郭汜与李傕的夫人有染,激起郭汜之妻的妒忌之心,挑起李、郭二人不和。双方在长安城中大打出手,实力大损。这时,侍中杨琦又向汉献帝提议拉拢贾诩进一步削弱李傕。汉献帝依计而行,贾诩也当即表示愿意协助。在贾诩的策动下,原本支持李傕的羌人被贾诩以“天子知汝等忠义,久战劳苦,密诏使汝还郡,后当有重赏”(见第十三回)劝走,骑都尉杨奉、宋果密谋反叛,李傕自此军势渐衰。

贾诩为什么会突然帮助汉献帝呢?侍中杨琦当初给汉献帝献计时给出的理由是“臣观贾诩虽为李傕腹心,然实未尝忘君”,也就是说贾诩心系汉室。这就奇怪了!既然如此,当初贾诩为何要鼓动李傕等人兵犯长安、给汉室带来巨大的灾难呢?李傕、郭汜等人在长安城中胡作非为,贾诩并无任何言行加以劝阻,反而是帮助他们击退了前来“讨贼”的韩遂、马腾。直到李傕、郭汜反目,贾诩的“未尝忘君”之心才显露并被杨琦察觉。接下来他不仅为献帝献计献策,还亲自出马实施,这种行为显然就不是自保那么简单了,更像是为了“大义”。但后面发生的事情又会让人对这个假设产生怀疑。

李傕、郭汜的内讧给了汉献帝逃出长安的机会,他终于离开长安向洛阳行进。曹操听说献帝东归,派夏侯惇许褚典韦率兵迎接,将献帝安置在洛阳城中。李傕、郭汜得知消息,准备出兵攻打,抢回献帝。贾诩出面阻止,他认为曹操兵精将勇,不如投降曹操,求免本身之罪。李傕大怒,拔剑欲杀贾诩。众将苦劝,贾诩逃过一劫。当天夜里,贾诩偷偷离开,单人独骑回到自己的故乡,算是与李傕、郭汜等人彻底划清了界线。

贾诩劝李傕投降,求免本身之罪,这又回到了自保的路子上。之后他离开李傕回乡,也是这种思路。既然当初有协助献帝的“大义”,为什么不干脆赶往洛阳依附献帝而要偷偷回乡呢?莫非是因为当初提出进攻长安造成天下大乱而心中有愧?还是因为大彻大悟不愿再问红尘,从此回乡隐居?

贾诩再度出现,是在第十六回。此时的他已经摇身一变,成了盘踞宛城的割据势力张绣的谋士。

面对曹操的进犯,贾诩提出的建议与当年对李傕等人一样:投降。贾诩的理由是曹军实力雄厚,不可为敌。之后贾诩奉命来见曹操,洽谈投降事宜。曹操见贾诩应对如流,有了招揽之意。贾诩说了这样一番话:“某昔从李傕,得罪天下;今从张绣,言听计从,不忍弃之。”这番话是贾诩的反思,说明了他对当年献策兵发长安造成天下乱局的悔恨,这也解释了自己离开李傕的原因。至于为什么不愿离开曹操效忠代表朝廷的曹操,他的回答模棱两可,仅仅是以张绣对其言听计从进行敷衍。此时的张绣并非人多势众,随时都有被其他割据势力消灭的可能,这就不是自保。张绣又不像曹操那样代表皇权,贾诩也不能弥补当年的过失,这也不是为了“大义”。那么,贾诩的目的何在呢?

张绣投降后,曹操见色起意,偷纳张济寡妻,激起张绣的愤怒。贾诩献策将曹操击败。之后,双方又展开了多次交锋。每一次都是贾诩献计将曹操击败,保证了张绣集团的生存。不过,随着官渡之战的爆发,贾诩的态度却又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第二十三回中,曹操派刘晔来到襄城招降张绣。刘晔先见贾诩,贾诩将刘晔转交的曹操书信给了张绣。此时,袁绍的使者求见,希望能与张绣一起对抗曹操。贾诩撕碎了袁绍的亲笔信,呵退来使,建议张绣归顺曹操。贾诩给了三个理由:“夫曹公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其宜从一也;绍强盛,我以少从之,必不以我为重,操虽弱,得我必喜,其宜从二也;曹公王霸之志,必释私怨,以明德于四海,其宜从三也。”此后,张绣便与贾诩一起到许都投降。

张绣的难题算是解决了,但对于贾诩的疑问并没有因此消除。贾诩的第一个理由是曹操“奉天子明诏,征伐天下”,这是“大义”。第二个理由“操虽弱,得我必喜”,这是自保。第三个理由“必释私怨”也是自保。既然如此,从张绣第一次与曹操反目开始到如今,中间尚有多次机会可以投降曹操,为什么贾诩偏偏要等到这个时候才投降呢?这又是一个疑问。

综合贾诩的种种表现,贾诩的几个为什么只能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从建议李傕、郭汜等人出兵长安开始,贾诩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自己,他是在待价而沽。李傕听贾诩的建议占了长安,贾诩成了李傕身边的红人;李傕等人的暴行使贾诩断定他们无法长久,便利用杨琦的推荐向献帝出谋划策并亲自实施,削弱李傕等人的实力,为献帝东归成功后给自己获取更大的好处,这等于买了双重保险。曹操迎接献帝,贾诩建议李傕投降。一旦李傕同意,贾诩又会变成大功臣。无奈李傕不但没有接受贾诩的“好意”,反而拔剑欲杀贾诩,这让贾诩的计策失败。此时再去洛阳,价码不足,因此只能回乡静待变化。基于同样的考虑,贾诩没有选择曹操而继续留在张绣的身边,通过与曹操的几次较量,让曹操进一步见识了自己的能力,为日后投降、获得曹操的赏识埋下伏笔。等到曹操与袁绍决战,急需后方稳定时,贾诩才“及时”地站出来劝说张绣投降。这个时机自然比中途投降作用要大得多。

事实证明,贾诩的选择是高明的。张绣投降后,曹操满心欢喜,完全不计较张绣杀子、杀侄、杀心腹的仇恨,反而向张绣表达了自己的歉意。张绣因此被封为扬武将军,贾诩更是因此获得曹操的器重,被封为执金吾使,成了曹操的心腹谋士。贾诩的目的也终于得到实现。这种人物虽算无遗策,但却是自私小人,不值得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