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康熙朝一品大员打架事件

康熙五十年,两江总督噶礼(总督和巡抚没有隶属关系,两江管辖地为江苏安徽上海江西。)和江苏巡抚张伯行两人,为了一起案子竟然从互相参奏走到了互殴的地步,引得天下官员大为惊骇。据说,两人的结果是不分胜负,噶礼瘦一些;张伯行身材高大一些。两名一品大员竟然打了起来,这到底怎么回事儿?

其实,这首先缘于康熙对于贪官的纵容,其次缘于清朝在满汉冲突中往往打压汉人,再次碰到一位较真的汉族清官。

康熙曾言:“所谓廉吏者,亦非一文不取之谓。若纤毫无所资给,则居官日用及家人胥役,何以为生?如州县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称好官。其实系贪默无忌者,自当参处。若一概从苛纠摘,则属吏不胜参矣”。

待到晚年,康熙更认为:“为官之人凡所用之物,若皆取诸其家,其何以济?故联于大臣官员,每多包容之处,不察察于细故也。人当做秀才时,负岌徒步,及登仕版,从者数人,乘马肩舆而行,岂得一一问其所从来耶”。

正是在康熙的日渐漠视下,惩贪力度日益降低,直接造成康熙晚年“库帑亏绌,日不暇给”。

而其间,满人贵族噶礼一案的发生,不但充分说明了康熙对于吏治的漠视,更让其对满人贵族的袒护暴露无遗。只不过,最终因噶礼涉及人伦问题,破坏了底线原则问题,才被强令自尽。

其实,这件案子孰是孰非的关键在于调查案件的钦差大臣上,然而,钦差大臣也是一位大清官。他也曾经为了打击贪官而不惜舍命过,然而,是人就总要有短板,钦差大臣的短板就是他的儿子。

噶礼看了一眼张懋诚,心中的愤恨并没有显示在脸上。“我与你父同朝为官,他清正廉洁、不避权贵,是我朝的清廉大吏,我甚为钦佩。现你做了怀宁(安徽省安庆府)知县,定要以你父为榜样。此次向吏部推荐,无论成与否,都要一心为民。”

张懋诚连忙站起“总督大人的教诲,我一定铭记于心。”噶礼笑了笑,端起了茶杯。张懋诚连忙说道“大人公务繁忙,卑职就此不再打扰了,先行回去,日后再给您请安!”“张大人一路小心呀!”噶礼的话其实说得很有弦外之音,但张懋诚并没有想到这一点,他还认为是噶礼的客气话,向噶礼深施一礼后,退了出去。

张懋诚的身影刚刚消失,噶礼猛地把茶杯摔碎,怒喝道“当年你老子一直要审问我,今天犯到我手上了,我还没杀了你这小子儿,还能举荐你!哼。”噶礼说罢,愤愤然。

这时,噶礼的母亲正好来到,听到噶礼这席话,咳嗽一声。噶礼一见连忙起身把母亲扶到了座位上。“儿呀,你刚才说的我都听到了,不要这么想”。噶礼一听,眉头微微一皱,但转瞬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我们家世代深受皇恩,自当秉公为国。你这样心胸狭窄怎么对得起皇上对你的信任”“母亲大人说得在理,我一定改。”噶礼说完在旁边坐下,又与母亲闲聊。

噶礼对张懋诚并没有举荐,因此,尽管张懋诚深得当地百姓的喜爱,但就是升不上去。而且,顶头上司马逸姿还时不时地给他小鞋穿,为此,张懋诚经常向父亲倒苦水,想通过各种关节调走甚至想离开官场。自己虽然兢兢业业,但是保不准哪天被人抓住小辫子,丢官事小,如果丢了性命那可太不上算了。

……

大清官、钦差大臣张鹏翮看着噶礼的笑脸,他似乎觉得有一把刀子在眼前晃悠。对于自己的使命,他是清楚的,噶礼的品性为人他比谁都清楚,张伯行说得错不了。但支持张伯行?他不敢。皇帝偏向噶礼显而易见,过去的经验教训他铭刻肺腑。如今已经不是当年了,当年的他敢于叫板的原因是毫无牵挂,而如今自己的儿子就在人家手里攥着,他害怕了。他决定袒护噶礼。

……

噶礼

康熙对噶礼的才能非常认可,说其“噶礼才有余,治事敏练”但认为他“性喜生事”。由此可见,噶礼在皇帝面前已经展现出了某种狂傲,那么,在其他人面前呢?显而易见,他会更加放肆。果不其然,在山西时,他竟然将火耗银的二成都据为己有,可见胆子之大。

噶礼的才华自不必说,康熙对他更是青眼有加。起初,因为跟随左都御史于成龙都运平乱噶尔丹的中路大军的粮草首先到达。粮草是军中之胆,任何人都不会轻视,因此,康熙非常高兴。对其进行了召见,在召见中康熙从行政管理、军事部署等诸多方面考察了噶礼,噶礼的回答严丝合缝、非常令人满意。由此,立刻被提升为盛京户部理事官。

一年多的时间又连续三次升迁,成了内阁学士。康熙三十八年被授予山西巡抚一职,可见康熙是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对待的,在地方上锻炼锻炼的话,在中央工作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正因为这份爱才,正因为噶礼的根正苗红,康熙对他是执意袒护。本来,霍州知州李绍祖自刎以回馈噶礼的知遇之恩,其目的就是引起上级的重视,从而对噶礼为害山西的事情进行解决。但噶礼却对自刎一事隐匿不报,事情暴露后,九卿众臣建议对噶礼革职处分,然而康熙却否定了处分,只是申斥了一下噶礼而已。

平遥的郭明奇上京告噶礼袒护知县王绶,举报贪污四十多万两;中央各御史也是屡次参劾,结果所有上告之人全部被抓下狱。

正是在此情况下,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噶礼荣升为户部侍郎、两江(江南江西)总督。江南乃是当时清廷的粮仓所在、经济重心所在。江苏巡抚于准、布政使宜思恭、按察使焦映汉、知府陈鹏年等人,皆因不配合噶礼而被罢官。

而这时,江苏新任巡抚张伯行的到来,则使得督抚之间的斗争白热化,最终演变为张伯行和噶礼动手的“督抚互殴事件”。

康熙五十年,张伯行查知本年的江南乡试作弊,正考官副都御史左必蕃对此附议举报。康熙皇帝立刻命令,尚书张鹏翮前往扬州,与噶礼、张伯行三人共同审理此案。副考官编修赵晋等人的罪行暴露后,张伯行继续追查,噶礼勃然大怒,对证人进行大刑,希望以此恐吓他们。张伯行连忙阻止与噶礼为此产生严重冲突,张伯行上奏弹劾噶礼贪污五十万。

噶礼也上奏张伯行将其与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文字狱的开端)有染。张伯行与戴名世、方苞等人是好朋友,张伯行难道不知道苏州印卖南山集?而且,拒绝逮捕方苞。他这个人书读得多了做学问还可以,但为人做事喜好猜忌且糊涂根本不能审理案件、治理一方。

但是,此时的康熙已经对噶礼产生了严重怀疑。他命令张鹏翮和漕运总督赫寿察对二人进行审查。最终,中央调查团的结论是:张伯行撤职。康熙很是不满,再令人查结果仍是如此。在此情况下,康熙不得不公开对张伯行表示支持:“伯行操守为天下第一,手批不准。此议是非颠倒!”并对噶礼的操守直接点名“我不信他的操守。如果没有张伯行,他噶礼敢把江南的收入贪污一半。当年,他参劾知府陈鹏年说他对朝廷不满,我看了他的诗没什么问题呀。他又参劾中军副将李麟,说他骑射武功非常差,我也试验了,结果非常好。如果让他和噶礼比武,噶礼肯定打不过。”

其后,九卿等中央官员建议噶礼和张伯行一同免职,康熙则挽留了张伯行。此事发生后三年,康熙五十三年,噶礼的母亲叩阍上告,说噶礼与弟色勒奇、侄子干都合谋,在她的食物里放毒药。由此,康熙大怒,赐噶礼自尽,妻子绞刑,色勒奇、干都处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