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解密清末商业大亨张謇轰然倒塌的真相!

张謇,一位为数不多能够进入历史课本的清末实业家,他用实际行动在经济领域向日本宣战,以一人之力战日本一国。

“通州之设纱厂,为通州民生计,亦即为中国利源计。通产之棉,力韧丝长,冠绝亚洲,为日本所必须,花往纱来,日盛一日。捐我之产以资敌,无异沥血肥虎。”此话说的是何等的豪气!

其也确实做到了,在张骞立业之初,他以“一个人办一县事,要有一省的眼光;办一省事,要有一国之眼光;办一国事,要有世界的眼光。”的经营理念,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的夹缝中成功生存了下来。

并且借助民族情怀,靠着纺织业起家,迅速在中国市场坐大,并以此为基础衍生出了火柴厂、治铁厂、纸厂等轻工业工厂,在南通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轻功工业体系,一个民族资本帝国。

并成功在南通阻击了企图借助一战帝国主义无暇顾及中国的空隙,扩张在华经济实力的日本,随着张謇的资本帝国进一步扩张,日本在华经济势力节节败退,栽了大跟头,南方资本市场中民族资本奇迹般的变成最具竞争力的资本,张謇对此非常自豪!

他70大寿那年,也就是在1922年,上海、北京工商界一致评选其为中国“最景仰之人物”,这是他一生最骄傲的头衔。

但是他的辉煌也在这一刻转折了,命运之神给她开了一个玩笑,他一手缔造的商业帝国在他问鼎荣誉的时候轰然倒下,个人也因此抑郁而终,中国的悲剧,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剧。

究其原因,直接导火索是1922年的棉纺织业危机,棉纺织业市场持续低迷,作为张謇的商业帝国奶妈,一下子断奶了,甚至年年亏损,张謇的商业帝国陷入资金链断裂的危机。

张謇企图向政府寻求帮助,但那个时候政府自身能力有限,要钱没有,要权没有,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没办法的情况下,张謇向欧洲的公司寻求合作,试图以中外合资的情况走出困境,但是那个时候的欧洲战事已经结束,欧洲进入快速重建期,他们也需要市场,来复兴自己的资金,中国市场这块肥肉并不愿意分给中国的民族资本。

甚至还想法设法的重返中国市场,用他们政府在中国取得的各种特权,威逼利诱的打压中国的民族资本,可谓是经济领域“侵略战争”,张謇原本就逐渐利薄的市场,进一步的被蚕食。

特别是日本企业,仗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优势,担任这次经济入侵的急先锋,大量压低成品价,又凭借优势资金哄抬原料价。

而此时的张謇并没有能力做出有力的反击,反而出于一个民族资本家的良心,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370多所学校,养老院、济贫院、女红传习所、残废院等福利设施,这些政府该做的事,他都做了!

在张謇资金最稀缺的时候,他毅然坚持拿出巨额资金修筑700余里的马路,来解决乡里出行难的问题。

客观的说,对于社会张謇是做足了,厚道!但是对于他已千疮百孔的商业帝国无疑是釜底抽薪,整个商业帝国在折腾良久自救后,不得已宣布破产,中国近代最具时代意义的企业走向了他的终点。

张謇作为一名企业家,试图以一家之力,挽救中国,复兴中国,但他背负的太多,最后喘不过气来,累倒了!(袁载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