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于谦在历史上的丰功伟绩之年少成名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官至兵部尚书。于谦同里后学孙高亮在章回体小说《于少保萃忠全传》的第五回,以于谦观石灰窑所感,口占七绝《石灰吟》。《石灰吟》映现于谦生命历程有着四种境界:这就是“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同许多英雄杰烈一样,在其登上历史舞台之前,都要经过一番艰苦磨练,方能横空出世,扮演人杰角色。于谦是读书人,苦读——“千锤万击出深山”,是于谦生命历程的第一种境界。
于谦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做过兵部主事,父亲则“隐德不仕”。乃祖乃父诚信忠直、鄙污轻财的品格,予少年于谦以极大熏陶。
少年英才,志向高远。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养成的素质——优良素质福益终身,劣弱素质祸殃一生。于谦在六岁时随家人清明扫墓,路过凤凰台,其叔口占:“今日同上凤凰台”;于谦对曰:“他年独占麒麟阁”。一日塾中读书,学友因淘气,塾师要惩戒。于谦请作联对,免受责罚。先生曰:“手攀屋柱团团转”;于谦对:“脚踏楼梯步步高”。先生又曰:“三跳跳落地”;于谦再对:“一飞飞上天”。他聪颖机智,以联对代罚。少年于谦,不惧官宦。他十岁那年正旦,红衣骑马穿巷,往长亲家贺岁。于谦刚从巷中冲出,不料撞上杭州巡按。巡按问道:“小子何敢冲吾节导?”于谦回答:“良骥欲上进而难收,正望前程耳。”巡按见其出言不凡,便让他应对:“红衣儿骑马过桥”;于谦对曰:“赤帝子斩蛇当道”。巡按惊异,赏银十两。他虽是年少,却抱负远大,立下志向,信守名节:“自是书生守名节,莫惭辜负指迷人”
于谦《题〈公中塔图赞〉》手迹
品晶节清,题赞铭志。叶盛《于少保文山像赞》记载:郎中张遂持文山像求题,像上有于少保赞辞。赞辞88字,全文照录如下:“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系。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再向南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攸传。我瞻遗像,清风凛然”。上文又云:于公座侧,悬置此像,数十年如一日。于谦为爱国英雄文天祥画像所题写的赞辞志在君民,不为身计,宁正而死,不苟而活——大志大勇,高风亮节,笔墨坦露,英雄气概。
勤奋好学,足不出户。于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少读书,手不释卷,过目辄成诵”。他读经书,疏通大旨,见解精辟,语惊四座。他12岁时,寄住慧安寺,专心读经书。16岁时,又读书于吴山三茅观。17岁时,乡试不第,遭到挫折。一个人,在挫折面前,是挺进,还是退缩?这是英雄与懦夫在性格上的分水岭。于谦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不服输,不气馁,学益笃,志更坚。于谦后来回忆自己苦读的经历时说:“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史书也记载他发奋读书的情景:面壁读书,废寝忘食,“濡首下帏,足不越户”。廿年寒窗,千锤万击,24岁考中进士。一个读书人,一个平常人,不历炼千锤万击,不经过刻苦攻读,是不能金榜题名的。
古今中外,英烈雄杰,只有经受千锤万击,磨练慷慨刚毅大志,学养聪明才智,陶冶优良素质,才能登上历史舞台,做出一番恢宏事业。
于谦考中进士,标明他走出深山,迈入仕途,生命跨进一种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