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考生把检举信写在试卷上,牵出了清朝的一件大案,但结果令人遗憾

乾隆年间,浙江发生了一起亏空大案。令人惊奇的是,这个大案的导火索,竟来自一张科举考试的试卷。

当时,浙江的学政是窦光鼐。学政是个什么官呢?相当于现在的省教育厅厅长,负责本省的科举考试工作。那天,窦光鼐在阅卷时,发现了一张神奇的试卷。神奇在哪儿呢?这个考生并没有像其他考生那样写一篇中规中矩的八股文,而是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封检举信,举报本县的知县贪污腐化,造成国库巨大的亏空。

要是一般的学政,面对这样一张不按常理出牌的试卷,也许大笔一挥判个零分,此事就算结束了。这样做也无可厚非,因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学政管的是科举考试的事儿,反腐不在职责范围之内。而且,自古官官相护,一个教育厅长何必得罪一个县长呢?

可窦光鼐不是一般的学政。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如果没有这个特点,也许窦光鼐就不止当个学政了。事实上,乾隆皇帝曾对窦光鼐十分赏识,对他大加提拔。但窦光鼐每到一个单位,都能与不正之气做斗争,导致与所有人关系恶化。最后,乾隆耳朵里听到的全是窦光鼐的坏话。

次数多了,乾隆对窦光鼐的看法也就变了,觉得此人虽然才高八斗,但是为人处事不够圆融,不是当官的料,于是就派他去当了个主管科举考试的学政,事实上是把他边缘化了。

其实,窦光鼐一点错都没有。错就错在,当所有人都是污泥的时候,他非要出污泥而不染。

就是这样一个刚正不阿之人,遇上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坐视不管呢?于是,窦光鼐结合考生的举报,经过一段时间的明察暗访,写了一封奏折,把此事上报给了乾隆皇帝。在奏折中,窦光鼐不仅就事论事,还告诉乾隆,浙江的很多县都存在这种情况。

如此一来,就不是一个小小的知县的问题了,它牵扯到整个浙江省。

乾隆皇帝收到奏折后,还算比较重视,立即派出了钦差大臣,前往浙江查案。可调查的结果是,小事一桩,并没有窦光鼐说得那么严重。这可把窦光鼐气炸了。

为何是这个结果呢?因为那个知县的问题并不是孤例,他背后还站着更大的官,而这个更大的官的背后,还有一大群官员。如此盘根错节,官官相护,钦差大臣也不想得罪那么多人,只好草草结案。

窦光鼐不服气,继续给乾隆写奏折。乾隆很给窦光鼐面子,又派了个更高级别的钦差前来查案。可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个钦差不仅没有真正查案,而且把精力都用在了对付窦光鼐身上。他联合浙江的一大批官员,与窦光鼐打起了对垒。

窦光鼐孤掌难鸣,反而被诬陷。乾隆皇帝联想到窦光鼐之前的事迹,觉得此人总是无法与同僚搞好关系,也对窦光鼐的举报产生了怀疑。

窦光鼐差点因此坐牢。后来虽然侥幸搞到了一些证据,支持了自己的举报,使得那个知县受到了惩罚,但更多的官员被保护了下来,而且乾隆对窦光鼐的观感也差到了极点。

此案结束后没多久,窦光鼐就被迫退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