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人口锐减,打仗到底能带多少人?83万大军?全是假的!
一、总兵力不过百万
后汉三国时代战火频仍,人口锐减。这个时代是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人减少比例最多的时代(超过了五胡乱华),那么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中,诸侯之间相互攻杀还能用多少军队呢?传说中的曹操“八十三万”大军水分到底有多少呢?笔者下面就为您算一笔细账。
陶元珍在《三国食货志》对后汉时期的兵力有一个论断:“若在三国初期,群雄之兵当不可以数计。”
这个所谓“不可以数计”不是指多的算不过了,而是太繁杂,无法统计。
诚然,后汉乱世,群雄并起,中国历史记载又不注重具体数字。欧洲一个小城邦就那么几万人,一个王公只有几千卫队,打仗时候兵力自然精确到个位数。可咱们中国地大物博,汉代鼎盛时期一个县就几万户人口,随便一个大郡就几百万人,自然不会如欧洲小城邦那样“小家子气”,算得那么精确。
但不精确归不精确,大致的数字真要仔细掰一掰还是可以得出个结论的。
笔者曾在《喜欢三国时代?请进人间地狱!》一文中简略的论述了汉末乱世,中国人口锐减的情况,所谓“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又有“人民至少,比汉文景之时,不过一大郡。”
我看看 “不过一大郡”是什么概念:汉代十三州,按一大郡千万人口计算,汉末举全国都没有这么多人!
根据《汉书》记载,汉代文景鼎盛时期人口是5959万,汉末剩十分之一,也就是600万左右的人口。
再参照蜀、吴灭亡时的兵民比例。
蜀汉灭亡时人口94万,兵力是十余万,基本是八、九个百姓供养一个士兵。
吴国灭亡时有人口200万,而兵力是23万人,也是9:1的比例。
如果按照民与兵8比1的比例来算汉末兵力,那么汉末乱世全国兵力总和约在80万左右。
我认为这个结论是基本可信的。
《三国食货志》称
:“魏之将土,极盛时当不下六七十万人;蜀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十数万人;吴之将士,极盛时当不下三十万人”。
可见,即便在三国鼎盛时期,全国兵力合计也不过100万左右,要知道这还是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恢复之后的事情。
二、群雄兵力细账
汉末群雄的兵力比较分散,统计起来确实有难度,笔者尝试着用上一节的结论,结合史料记载,推导一下群雄各部兵力。
群雄中,明文记载的有:刘表号称“带甲十万”,马腾、韩遂有兵十余万,公孙瓒有兵马数万,包括精锐的一万骑兵,关于孙策兵力,陶元珍在《三国吴兵考》中说:“迄(孙)策之没,东吴之众当达十万矣。”
刘璋的巴蜀军和张鲁的汉中军具体多少不见正史记载,但根据蜀汉灭亡时的兵力,合巴蜀、汉中的总兵力,也就是十万这个数量级,不会太多。
刘备的兵力变化太大,多则数万,少则几百,在汝南他有几千人的部队
《三国志·先主传》绍遣先主将本兵复至汝南,与贼龚都等合,众数千人。
以上这些这都是历史记载的兵力,争议不大。
这段时间,兵力变化的主旋律是曹操。
曹操的兵力记载颇为“矛盾”,他早年在兖州收青州黄巾军一次就收了三十万,可他在关乎命运的官渡之战中却只能凑一万人迎敌。
裴松之就对这一点大惑不解的说:“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馀万,馀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那么到底曹操在建安五年(这一年官渡之战爆发)之前有多少兵力呢?
我们深入的分析就会发现,曹操的兵其实并不多。
史书说曹操收青州黄巾是“受降卒三十馀万,男女百馀万口”,这个里面水分其实很大。
鲍信就曾说:“观贼众群辈相随,军无辎重”,也就是说,这“百余万青州黄巾”是算上随军家属的,那个“男女百馀万口”其实就是老百姓。
这样的“军”与其说是部队倒不如说是青州和兗州之间的一次人口大迁徙。
而所谓“受降卒三十馀万”,其实就是将“百馀万口”中的男子收编而已。我们看,一户人家中除去妇孺,剩下三成的男子,就出现了这个所谓的“受降卒三十馀万”,而实际上,这三十万男子还包括了全部成年的男丁,其中不乏老弱病残,青壮年少之又少。
所以后面又出现了那句“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这么看来,所谓的“收其精锐者”,恐怕也不是多么骁勇善战,仅仅是把青壮年编入军队罢了。
我们看看以后青州兵糟糕的表现,根本不具备“精锐部队”的素质,只是说他们在曹军内部地位比较特殊,才得以一直受到曹操的照顾。(参阅拙作《三国历史上几支坑爹的“精锐部队”,被吹上天,被揍下地》)
“青州兵”只是曹操崛起的一个象征,曹操统治的核心力量还是他起家的那一批人带的军队。
曹操的部队本就不多,他在己吾起兵不过五千人,后荥阳战败,到丹杨募兵,却又遭遇兵变,补充的人马并不多,在兖州其部队充其量两三万人。
吕布袭取兗州后,曹军损失殆尽,史书明确说明“能战之士,不下万人。”
曹操真正的崛起是在获得汉献帝以后。自建安元年曹操将献帝挟持到许昌开始,曹操先后收张绣、定关中、灭吕布、破袁术,曹操将这些力量收归己有,而且期间又获得了如“泰山兵”等精锐,部队实力不断扩充。(参阅拙作《你一定不知道的神秘精锐部队“泰山兵”,曹军“四大主力”之一》)
直到建安五年,官渡之战爆发前夕,曹操占有兖州、豫州、徐州、关中、司隶以及扬州北部部分地区。
官渡曹操曾对刘先说
:“今孤有熊罴之士,步骑十万,奉辞伐罪,谁敢不服?”
这个话是曹操自夸的大话,这个“步骑十万”自然是夸大其词了,我们分析曹操此时部队最多就是七、八万人。
我们算了一遍汉末群雄,还剩下一个实力最大的袁绍。按前面的计算,全国八十万大军,合刘表、孙策、曹操、马腾、刘备、刘璋以及张鲁的总兵力约五六十万,那么剩下还有二十万多大军,这二十多万大军就是掌握在袁绍手中。
袁绍占据了当时中国最富庶,人口最繁盛的冀州。
冀州在汉末三国直至西晋南北朝时期,都是中国黄河流域的重心所在。
史书称
:“夫冀州,天下之重资也。”
又说
:“冀州虽鄙,带甲百万,谷支十年”。
曾经最富庶的河南关中等地,在遭遇了汉末大动乱以后,已经被破坏的体无完肤。董卓烧洛阳、李傕屠关中、曹操屠徐州、袁术在淮南横征暴敛,再加上诸侯混战,连年饥荒。
前后十余年间,黄河南部简直成了人间地狱。曹操《蒿里行》所说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就是说的就是河南这一带。
恰巧,这一带正是曹操的统治区域,曾经中国的经济中心,如今已经面目全非。
所以,占据冀州的袁绍,在官渡之战前对曹操拥有绝对的兵力和资源优势。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集结“精卒”十万,结果全军覆没,河北精锐力量毁于一旦。
可即便如此,袁绍二十余万大军,尚存十余万,实力仍然不在曹操之下,所以,曹操在官渡歼灭了袁绍十万精锐后,仍难以一鼓作气吞掉河北。
他之后是又用了足足七年时间才彻底扫平袁氏,统一北方。
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河北后,总兵力当有二十多万人。后刘琮率荆州全军投降曹操,那么再加上刘表的八万降军,则曹操在赤壁之战前总兵力有三十多万人。
真正到达荆州,参加赤壁之战的兵力则是二十三万:曹操南下亲率十五六大军,再加上八万荆州降卒。
所以,诸葛恪说:“北方都定之后,操率三十万众来向荆州。”
这个“三十万”应为曹操的总兵力,而周瑜分析的“二十三万进攻江南”则更加符合实际。
所以,赤壁之战时曹操二十三万,对孙刘联军约四五万人,这也是后汉时代双方总兵力最庞大的一次战役。
曹操后因瘟疫和火攻而失败,但其损失多为水军,陆军主力损失不大,并没有伤筋动骨,兵力并无太大变化,总兵力仍在三十多万人。
三、汉末乱世后期的兵力变化
这个阶段,全国人口开始恢复全国兵力仍然保持在八十万左右,曹操三十多万。
孙权征山越兵,总兵力约在十余万。
马超、韩遂十余万。
刘璋、张鲁军不下十万。
这个阶段兵力变化的主旋律就是刘备了。
赤壁时诸葛亮对孙权说
:“豫州(刘备)军虽败於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
诸葛亮这话是说给孙权听,自然要夸大自己的实力。实际上刘备在当阳败后只剩“不当一校”的部队,他在赤壁之战中最多有万把人而已。
赤壁战后,孙权为了利用刘备抵挡曹操,将荆州南部分给他,刘备的实力迅速扩充。
史书称
:“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备以瑜所给地少,不足以安民”。
周瑜死后,刘备又占有南郡,全据南荆州。
自建安十六年后,刘备入益州,史书明文记载,他首批带到益州的就有数万人,加上刘璋的白水军他有三万人还多。
后来诸葛亮、张飞又带数万人入蜀,而只留关羽守荆州,关羽的部队号称三万。
这样算来,刘备赤壁战后的总兵力没有八万也有六、七万人。
建安二十年破刘璋之后,刘备曾率五万人和孙权争荆州,再加上关羽的三万人,刘备在荆州已经集结八万人。要知道此时汉中未平,蜀中新定,刘备敢于率领大军东进,他在巴蜀也一定留有相当的实力。
史书称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又说
: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
巴蜀在汉末的损失不大,按每户最少三人,则刘璋没有百万人口,也有七、八十万人口,按1:8的比例,足以供应近十万大军。
刘备仅收刘璋降卒就不下四、五万人。
《三国志·刘璋传》:十九年,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遂开城出降。
也就是说,此时刘备收益州军四、五万,加上原有的荆州军七、八万,再算上马超等人的投降,刘备在汉中战役爆发前其总兵力在十二万左右。
汉中战役期间,刘备将整个巴蜀都动员了起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其兵力也发展到了极至,若按1:8,甚至1:7的比例,那么刘备在汉中战役胜利后,益州军队足有十四、五万人,留给关羽的荆州军队则有五、六万人,刘封人等又占据上庸。
所以,建安二十四年,刘备称“汉中王”时的部队已经接近二十万,这些人既有荆州兵、益州兵、凉州兵、也有从北方长期跟随刘备兵马。
刘备达到了他政治、军事生涯巅峰。
可接下来关羽荆州军全军覆没,四五万人的荆州军团在吕蒙的“釜底抽薪”计策下土崩瓦解。
三年后夷陵之战爆发,刘备为了夺回荆州给关羽报仇,动用了八九万兵力,这是他能够动用的全部机动兵力。
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大致计算一下。
前文已述,刘备早在建安二十年为了支援荆州曾带五万大军下益阳,此时荆州已经陷落,刘备要夺回,他带的部队只会多于五万,不会少于五万,蜀军仅前锋已经达到四万人(这个历史记载就是前锋,不是总兵力),主力随后跟进,再加上蛮兵,刘备确实是动用了七、八万人发动夷陵之战。
最后,刘备被陆逊火攻击败,损失惨重。
《傅子》记载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
夷陵之战丧失的是蜀汉的精锐,但有不少人陆续逃回益州,故其主力仍在。
汉末乱世,战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饿殍遍野,面对超高的兵民比例,可以想象当时百姓的困苦和军户的悲惨了。
(本文节选自笔者2006年作品《汉末群雄和三国初期兵力考》,内容作了大幅度删改)
(本文为“老不看三国”头条原创首发,未经许可,请勿转载,如有疑问和出版合作意向,请联系qq:2059507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