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历史网 > 历史解密

历史解密

宁死不降清的史可法,只有这两点值得后人学习吗?

读顾诚《南明史》,到《扬州失守》一节,作者给史可法下了个断语,言其一生,只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他居官廉洁勤慎,二是在最后关头宁死不屈。且说,他作为南明统帅,亲自所守的扬州,数日之内即告失陷,比起“江阴县区区典史阎应元、陈明遇率领城中百姓奋勇抗清八十三天,相去何止千丈?”史可法作为高官,身系社稷,但在军国重务上决策几乎全部错误,“对于弘光进行的土崩瓦解,负不有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知道,后来满清在明朝吴三桂等降将降兵们的大力帮助下,彻底打败南明,绞杀永历帝,最终收伏经营台湾的郑氏家庭,统一了全中国——也即是说,当时的明朝流亡朝廷上下,就没有一个人,有那能力,可以整合各镇兵力,压制文官内斗,重振朱明河山——他史阁部打仗用人,确实是真的不行,但南明,就没有半个人行——反而是投降了清朝的很多将领文臣,在作战当中,却表现出极强的军事、人事能力。使人不得不说,天要亡明,那是丁点办法都没有。

既然明朝还是亡了,所以对于后人而言,讨论史可法是不是志大才疏,作个太平时代的官员还可以,但于乱世的迅速变动波谲云诡中,却难以担当重任,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历史假设不了,后人没办法穿越到当时,帮他做出正确的决策。于是,对于史可法等人,唯有从其气节,进行肯定——毕竟,他确实是尽力了。哪怕,他真的没多少本事,他真的不适合坐在那个高位上——但他确实做了一个臣子,该做的——连清朝,都在几十年后,肯定他作为人臣为君为国殉难的立场,赠谥他为“忠正”。

这也就是咱当年能在语言书上学到《梅花岭记》的原因。他的贡献,主要不在军事上。他打仗,确实不行,当年,弹压农民起义时,都因为久未建功而戴罪。他的贡献,是文化层面的。是面对异族之入侵,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气概。这在中国历史上,时不时会遇到。所以,居庙堂之高者,希望处江湖之远者,都能学习他们不怕死的精神,以拱卫自己。

《梅花岭记》中,作者嘲笑了降清做急先锋的洪承畴。不过,那是在近百年后。其实,当时,即有人在洪承畴被任命为招抚江南大学士时,写了副对联——史册流芳,虽未灭奴犹可法;洪恩浩荡,未能报国反成仇。将史可法与洪承畴名字的谐音,扣在了里面。赞谁贬谁,高下立现——至于谁使很多老百姓,被杀害,谁又出了些主意使民众少受屠杀,都不在考虑之列了。因为在那乱世及乱世之后,道德,似乎都远比现实重要。

屏山石

历史与现实